在日本,印被叫做“判”,表明是對事物善惡曲直的一種判斷。在判決書上蓋章叫“印判”,文書叫“書判”。印章的日語至今還是用“判子/はんこ”作表示。

文/姜建強

人類印章的起源可追溯到7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時期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印。之后在公元前3000年,蘇美爾人發(fā)明了“圓筒印章”。印面上刻有楔形文字或圖案,蓋章之舉正式開啟。后來向西傳至希臘,向東傳至印度河流域。終于印章在中國找到最佳的表現(xiàn)方式——漢字,再利用紙的發(fā)明,創(chuàng)生了人類最古文明的官印制。不久,印章又從中國傳至日本。在日本,印被叫做“判”,表明是對事物善惡曲直的一種判斷。在判決書上蓋章叫“印判”,文書叫“書判”。印章的日語至今還是用“判子/はんこ”作表示。

近100多年來,印章文化滲透了日本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作為日本國民,一生至少要有四種印章。

一種是認印。

所謂認印就是未在公的機構登記過的個人印章。這是用途最為廣泛的印章。認印又可分使用紅印泥的認印和自動浸透紅印泥的認印。前者使用范圍有:出生證書、結婚離婚證書、住民票的申請、戶籍藤本的證明、郵便物的收取、各種保險手續(xù)等。后者使用范圍有:公司內(nèi)的事務作業(yè)、公司內(nèi)文書確認、宅急便的收取、文書的回覽等。

萬事講究歸納的日本人還區(qū)分出兩種認印的利弊。

紅印泥的認印利點在于可以對應各種書類,蓋上的印章難以劣質化。不利點是每次蓋章需要準備印泥、很難對應大批量的連續(xù)性蓋章。

浸透型認印的利點在于不必準備印泥,可以隨意的連續(xù)作業(yè)。不利點在于公文書以及公司部分書類不能使用,蓋上的印易劣質化、需要補充印泥。因為利弊兼有,所以日本人一般都備有兩個認印。之所以還有不能使用浸透型認印蓋章的規(guī)定,就在于使用太便利,以至很難判定在蓋下去的瞬間是否是本人意志的結果還是無所用心的結果。

此外,日本人還規(guī)定了認印的尺寸。

紅印泥認印,一般男性為10,5-13,5mm的圓印。女性為9-12mm的圓印。

浸透型認印,男女一般為9-9,5mm。最小為8mm,最大為11mm。

但日本公司又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個人認印尺寸不能超過上司,所以選擇9-9,5mm尺寸是最為保險的。認印的刻印內(nèi)容,男女一般只刻印姓(日語為“苗字”)不刻名(日語為“名前”)。如“田中”“高橋”“鈴木”等姓。如果公司里同姓很多,可以在姓名下面再添一個讀音,如“田中み”“高橋り”“鈴木め”等,從而與他人區(qū)別開來。

一種是銀行印。

所謂銀行印就是在開設銀行賬戶時,為金融機構提供需要印影的印章。為什么需要銀行印?是為了提取現(xiàn)金。在日本,如果本人忘記攜帶借記卡,可憑開戶時使用的銀行印,就可以在窗口提取現(xiàn)金。這就表明銀行印是有關自身財產(chǎn)的印章。不能說百元店里廉價的印章就不能做銀行印,但由于同姓印章很容易被他人惡用,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擔心,日本人一般都要到印章店專門刻制。銀行印的刻印內(nèi)容是自由的,可以是姓,如“山田”??梢允敲?,如“佳子”。也可以姓名一同,如“山田佳子”。從傾向上看,男性一般用姓較多,女性一般用名較多。女性之所以用名不用姓,在于考慮到今后如果結婚與離婚(日本女性婚后隨夫姓),就不必再更換銀行印了。

銀行印一般用難以書寫與辨認的吉相體(也叫印相體)較多,以增加防偽系數(shù)。日本的印章豎刻是主流,但銀行印則是橫刻較多。原因有二。一是相異于其他印章。二是怕金錢流失的“緣起”心理。上下豎刻象征流失,左右橫刻表示守恒。但如果是橫刻漢姓名字的話,則是從右至左。這是日本古來的習慣。如“德川”的漢字姓,必須刻印成“川德”。從這里又生出一個智慧是:對左右都能成立的姓,則有了個他人難以掌握與冒用的“保險”機能。如“田中”的漢字姓,刻印成“中田”。日本人也有姓“中田”的,故讀成“中田”也能成立。在猜測開戶人究竟是“田中”還是“中田”之時,往往就是冒領人露餡之際。銀行印的尺寸一般是男性13,5-15mm圓印,女性為12-13,5mm圓印。

一種是實印。

所謂實印就是在役所登記過,被公的機構認可(可開具印章證明書)的印章。蓋上實印,表明文書的內(nèi)容得到了本人最終確認并同意。實印表明信用度,所以需要用實印蓋章的文書,一般都與大金有關。如買房、借房、貸款、買車、遺產(chǎn)繼承、領取保險金等。實印的尺寸一般是男性15-18mm圓印。女性為13,5-15mm圓印,刻全名的較多。

認印/銀行印/實印,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在所有場合,實印和銀行印可以當認印使用,但認印不可當實印和銀行印使用。在有的場合,銀行印可以當實印和認印使用,但實印和認印不可當銀行印使用。

還有一種就是訂正印。

所謂訂正印就是文書等被修改后所蓋之印。其意圖是為了表明是本人親手修改而不是他人篡改。為此訂正印一般用于二個方面:一個是書類等的訂正,一個是賬本或票證等的訂正。比如,將“東京都目黑區(qū)”錯寫成了“東京都品川區(qū)”,那就必須將“品川”兩字劃上二條線,然后在二條線上方寫“目黑”兩字,最后在“目黑”兩字旁蓋上訂正印。

這里的注意點在于,訂正后寫錯的“品川”二字也要清晰可見,不可涂抹得無法辨認。再比如發(fā)票金額的訂正。如發(fā)票上的“¥1,000,000-”日元要修改成“¥100,000-”日元,則必須在“¥1,000,000-”劃上二條直線,并在其上面書寫“¥100,000-”,然后在其邊緣寫上“11文字消除9文字追加”字樣,最后蓋上訂正印。日本印章店有“薄記印”“修正印”“豆印”等不同名稱的訂正印,大小都是6mm左右的圓印,正好適用賬本或票證等的訂正。但這里的細節(jié)在于:正式且重要的文書訂正,則必須使用實印。如果蓋上小小的賬本用的訂正印,就視為無效。這是日本印章文化的一條鐵則。

除了上述四種印章,日本印章文化中還有什么值得玩味的細節(jié)?我們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