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地震,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人人皆有惻隱之心,看到同胞們受難,每個人心中自然會有不忍之心,這個不忍之心,便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所以每個人原本就有仁愛之心,即使你平時是一個冷漠無情的人,當你看到受難的同胞們時,心中也會有所觸動。

然后便會有一些人無私的出力救援,也有一些人無私的捐款,這些都挺好。

但也有一些人雖然捐款了,卻并不是無私的,他的背后是為了一個名聲,又或者是怕受到別人的指責。

我們常說“不住相布施”,當你看到受難的同胞們后,本心自性隨感而應,從而自然的去布施。

此時沒有能布施的我,也沒有所布施的眾生,心中無我無他,什么都沒有,空蕩蕩的,這就是“不住相布施”。

雖然布施了,但不認為是我布施了,這樣才能有無量的功德,所以莊子說:“為善不近名。”

當你為了一個名聲去布施時,你心中是有東西的,是有我的,此時行善布施,只能止于半善。

六祖慧能大師也說:類似這樣的行善,只能積福,并沒有功德。

所以不要為了積福,也不要為了功德而去行布施,這個背后也是有我,是我為了積福而去布施。

有很多修行人,就是為了積福而去布施,不管你是為了什么?只要是有目的的去布施,這都不是“不住相布施”。

但是對于普通人來說,要做到“不住相布施”確實挺難的。

所以只要你布施了,就是好的,雖然止于半善,但總比什么都沒做的人要好,這樣總還是能幫助到受難的同胞們。

不過當你布施之后,就不要再去想著“我剛布施了”,不然心里就住了布施的相,這樣反而不好,不然心中又起了妄念。

并且這個妄念就像賊一樣的,偷偷摸摸的,所以你還不會認為這是妄念,會認為我是做了好事。

所以常說:“賊莫大于德有心。”

天底下最大的賊,就是你是有心去行德,也就是你是故意去為別人好,所以老子才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p>

所以真正的德,關(guān)鍵在于這個“不德”,也就是你不是有心去德,所以真正的德是無心之得,其實也就是《金剛經(jīng)》里面講的“不住相布施”。

《了凡四訓》里也說:“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于善,雖終身勤勵,止于半善而已?!?/p>

也就是說:雖然做了善事,但是心里并不惦念著所行的善事,那么就能皆得圓滿。假如心里老是念念不忘所做過的善事,著在善上,縱然一生當中都非常勤勉地行善,也只不過是半善而已。

譬如這次甘肅地震捐款,要做到內(nèi)不著能夠布施的我,外不念接受布施的人,中不思所布施的財物,這三者完全不會放在心上,就是佛經(jīng)上所說的三輪體空,也可以說是一心清凈,不著任何痕跡。

能夠做到這樣,那么縱然只是捐一斗谷子,也可以種下無量無邊的福田。即使只是捐一文錢,也可以消掉多年所累積的業(yè)。

但是如果你的心還是念念不忘,著在行善捐款上,那么縱然你布施了萬鎰黃金,所得到的福報還是無法圓滿。

比如《了凡四訓》里舉了這么一個例子:

從前有個女子去到廟里,想要布施卻沒有錢財,當時身上只有二文錢,但是她還是全部捐了。

后來這個女子進入皇宮獲得了富貴,然后帶著好幾千的黃金,再次來到廟里布施。

但是大師卻說:“你以前所布施的財物雖然很少,但布施的心卻非常地真誠。而現(xiàn)在布施的財物雖然很豐厚,但你布施的心,卻不像以前那么懇切了?!?/p>

這就是千金為‘半善’,而二文卻為‘滿善’的道理所在。

所以不要嘲笑那些捐款少的人,也不要嘲笑沒有捐款的人,他們的心中一樣不忍,一樣在為同胞們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