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本篇后半部分有不少輕松的八卦,所以在開頭我決定穩(wěn)重地播報:
博物館典藏級珠寶品牌CINDY CHAO藝術珠寶開啟“廿載拓界 藝術啟新”20周年巡展,第一站就放在北京國貿(mào)商城,展期不長,從 5月10號到24號兩周 ,當你看到這篇文章時,滿打滿算 還有整一周的賞味期。
之所以開門見山先寫展訊,目的主要是看到社交媒體上被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沒人回答我實在著急, 問題是:這展覽怎么每天的東西還不一樣???
是的,這是一個隱藏式的觀展須知:展覽現(xiàn)場會不定時地更換珠寶 ,導致展期內(nèi)觀眾每次踏入國貿(mào),就仿佛進入到了某種時間循環(huán),都像第一次一樣、有全新的作品可以欣賞。以往CINDY CHAO的大展幾乎都放在上海,今次巡展首站落在北京商場中庭,雖囿于空間所限規(guī)模更精致,但 難得在于向每個人全天候開放,且循環(huán)更新 。對從沒近距離觀賞過CINDY CHAO藝術珠寶的朋友是一個絕佳的、集齊品牌二十周年代表作的好契機。
有關CINDY CHAO藝術珠寶,以前寫過不少,點擊和都可以在觀賞前重溫。
但關于Cindy Chao作為珠寶藝術家為行業(yè)帶來的改變,甚少讀到,在我看來卻是本次展覽背后的意義,決不該被忽視。
這次展覽規(guī)模并不大,輪換展品的概念除了讓觀眾盡可能多的欣賞到平時幾乎沒可能湊近觀看的作品外,其實我想對Cindy本人而言,也算得上是品牌建立二十周年來給自己的階段性答卷。
這位出生在藝術世家、自品牌創(chuàng)建伊始就堅持“未來式古董”創(chuàng)作理念、作品先后被國際權威博物館永久典藏的珠寶藝術家, 一直被國內(nèi)外媒體盛贊的要點,是她投射到作品中不尋常的建筑感、雕塑感和生命力。
建筑感和雕塑感或許可以聯(lián)結到Cindy有傳承自建筑師外祖父的建筑思維和雕塑家父親的雕塑手藝這種天然優(yōu)勢,但生命力是一個很虛的、無法被量化的概念,但在我看來恰恰是它決定了藝術作品的深淺和藝術家的思想境界。
2004年Cindy創(chuàng)立了CINDY CHAO藝術珠寶品牌,2007年我剛入行,正好趕上她的 第一件作品出生問世,四季系列的“冬季黑白樹枝手環(huán)、套鏈” ,它在當年的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成為了一匹黑馬:以估價近三倍的價格被國際藏家納入囊中。
這套作品毫無疑問絕美,不過今天回看,它給我的感覺是Cindy在事業(yè)起點處卯足了所有力氣、死磕每個細節(jié),想要拿出一件極致完美的作品去征服這個圈子。 所以在這個時期,她更加關注技巧,對3D蠟雕建構珠寶、360度密鑲、鈦金屬鋪設線條這些工藝的使用,有著非常明確的認知和堅持, 因為彼時它們在珠寶世界里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很多時候我們提到藝術家,腦海里的形象基本都是寂寞、孤獨、隱忍這些詞,這個階段的Cindy,我覺得就是這樣的心境。她對于作品的那種苛求,真不是為了賺錢或者出名, 而是在藝術創(chuàng)作這個游戲中,自我需求能被滿足到什么程度、自己對于技巧的研究到了多深的程度, 并且這個程度,能不能達到甚至高過自己的預期。
從2009年的年度蝴蝶胸針“皇家蝴蝶胸針”開始,Cindy的創(chuàng)作漸進到第二時期,一直延續(xù)到2016年的“冬葉套鏈”、2018年的“紅寶石牡丹胸針”這些作品, “未來式古董”也是在這個階段CINDY CHAO作為藝術珠寶收獲到的一句足以被定性的評價。
這些姿態(tài)各異的蝴蝶、似乎在盛開途中被捕捉到的牡丹花、童話故事中即將要變身的花之精靈、還有因為太過寒冷邊緣卷曲微皺起來的樹葉,不但色彩飽滿仿若穿越了時光的古董,而且雖為大自然中存在的常見形象,在Cindy的創(chuàng)作下,卻奇妙地籠上了一層高于自然的藝術氣質(zhì)。
如果從藝術史中找一個例子,這個時期的Cindy很像在萊頓時期的倫勃朗,那時肖像畫還是他沒有觸及到的領域,倫勃朗就跟別人一樣,主要畫一畫圣經(jīng)中自己熟知的橋段,期間最出色的一副叫做《耶利米哀嘆耶路撒冷之毀滅》。
同樣的主題,倫勃朗開創(chuàng)性地用光做氛圍塑造,將柔和又強烈的光影打到主角身上,哪怕他對人物本身沒有任何額外的美化,但畫面的美感自現(xiàn)。
Cindy在第二時期創(chuàng)作的這些珠寶,就有這樣一束看不見的光。她通過增加寶石的豐富度和改變鋪陳、鑲嵌方式也好,將鈦金屬的線條轉(zhuǎn)換做得更強烈也好,總之, 生命力這種東西開始變得強烈而突出,但我更相信這種變化是源自于技巧之外的東西——人的精神、心靈和經(jīng)歷。
到了這兩年的帕米爾胸針、春之豆蔻胸針、二十周年的蜻蜓和長葉胸針,再看CINDY CHAO的珠寶作品,我作為從品牌誕生起就追更至今的天使輪兒觀眾,感到Cindy那種瀟灑自如的、將世間萬物視為創(chuàng)作對象并信手拈來的自信、自由的態(tài)度已經(jīng)爐火純青。
現(xiàn)實中不乏有大量稱贊其技巧和工藝的報道見諸于各式媒體之上, 但我總覺得將藝術作品的最終完成度僅與技巧或工藝相關聯(lián)實在缺乏深度 ,因為更重要地,一定是一些無法用語言精準描述和教授予他人的東西。
不少人知道我很喜歡朱新建,朱新建作為新文人畫的代表之一有非常大的爭議,但他寫的文章,我認為是一等一的赤誠和精彩。曾經(jīng)他講過這樣一個有關瞎子阿炳拉二泉映月的故事:
說自己曾跟音樂系的學生聊天,他說現(xiàn)在能夠拉到阿炳那種感覺的人太少了。學生不懂,說自己一年級的時候就拉得比阿炳還要好啊。朱新建知道這話沒錯,因為他們指的是技巧?,F(xiàn)在我們聽那時候阿炳的錄音斷斷續(xù)續(xù)的,設備拉垮,琴弦一塌糊涂,遠不如現(xiàn)在初學者拉得熟練。但他在音樂里表現(xiàn)出的那份真摯的情感,一輩子滄桑人生的感覺,是他們怎么拉也拉不出來的。非但拉不出來,也聽不出來,所以沒法跟他們說這里面什么好,什么不好。
這個故事想要表達的意思很明顯了:技巧的難度根本不是問題, 一個處于巔峰狀態(tài)的藝術家,已經(jīng)沒有可以量化的毫厘之差,只有感覺上的毫厘之差。 什么是最好的作品? 是就像談戀愛時倆人往那一站,沒有接觸,但一個眼神你就知道他愛她那樣的作品,是一種生命本身的感覺被你觸碰到了的快感。
所以對我來說,CINDY CHAO作品的飽滿豐富也好,靈動或脆弱也罷,都只是她樂于呈現(xiàn)的有關美的表象, 但這背后的支撐點,是Cindy作為藝術家,無論何種境遇下,在珠寶創(chuàng)作中從始至終注入的那種蓬勃的、欲以柔克剛的人性中的正向力量。
所以哪怕她的許多珠寶都輕柔浪漫、夢幻到讓人浮想聯(lián)翩,但 我不會覺得它們適合真正軟弱的女性 ,反倒是楊紫瓊這樣, 有一種歲月沉淀下來的堅毅的精神面容,不需要硬凹,云淡風輕間就放大了CINDY CHAO作品中昂揚的生命力。
你再看她倆一起拍的照片,看起來最簡單不過的黑色服裝,搭配CINDY CHAO作品,氣場上宛若姐妹。
其實現(xiàn)在我對許多珠寶作品已經(jīng)沒有那么大的觀賞胃口了,別誤會,我沒有任何陰陽怪氣的成分,只是覺得現(xiàn)在的珠寶跟時裝差不多,同質(zhì)化情況太嚴重了。 曾經(jīng)人買珠寶就是為了在相似的裝扮中展示出更“我”的那部分個性,但現(xiàn)在珠寶的這部分功能似乎愈加微乎其微了 。站在任何一個購物中心或?qū)懽謽堑娜肆髦?,會發(fā)現(xiàn)它們大致分成這兩掛:
一部分直接把logo設計成珠寶形態(tài);再來就是所有人都認得的商業(yè)款。 其實擷取品牌歷史中的經(jīng)典符號并將其融入珠寶設計,第一個這么做的人很厲害,但這些幾何形狀、線條、同心圓什么的幾十年沒一點改變,搞得大家該買的都買了、有虛榮心都下不去手,對品牌自身而言,也有些無奈吧。
不止我這么想,前陣子Cindy受法國巴黎高等珠寶學院之邀、去擔任建校160年以來大師班首位亞洲客座講師時,學院某位德高望重的教授(此處隱去姓名)在未公開的私下聊天中也有類似的觀點。作為珠寶藝術史的學者, 他坦言當下的大牌珠寶讓他感到乏味,大家似乎并沒有把情感放在里面,只是在千篇一律地延續(xù)以前的“傳統(tǒng)”。但以賣貨為原則的市場,對于珠寶作為一個產(chǎn)業(yè)而言,是失敗的。
這家法國巴黎高等珠寶學院La Haute Ecole de Joaillerie是培養(yǎng)全球頂尖珠寶匠人的搖籃, Cindy今次被請去的課題,是帶領學生們一起做蠟雕。 估計許多朋友都從高級珠寶屋的宣傳通稿中讀到過“蠟雕傳承自18世紀歐洲皇室,是制作高級珠寶時一道重要工藝“這樣的信息。
但有意思的是,歐洲延綿至今如此古老的一項古典傳承,卻邀請了一位華人藝術家來指導,這本身就足夠值得回味了。在接受了Cindy全程指導和協(xié)助后, 學生們最后以盧浮宮的鎮(zhèn)館藏品之一——卡拉瓦喬的油畫《圣母之死》為靈感,共同創(chuàng)造了一件大型蠟雕作品。
這個選擇也是實在太過微妙了,微妙到既然說到了,不提兩句卡拉瓦喬實在不合適,他從爆紅到不明不白客死他鄉(xiāng)在那不勒斯的港口前后不過十年,但沒想到比一般大師更加永垂不朽些,完全是因為他那放在當年驚世駭俗的畫風。
卡拉瓦喬的風格是什么呢: 是窮盡一切地去寫實。更真實、更寫實、更自然, 這就是卡拉瓦喬最重要的創(chuàng)作特點,也約等于巴洛克藝術的宗旨了。
去年上博《從波提切利到梵高》展時,展出了一副卡拉瓦喬的《被蜥蜴咬傷的男孩》,它就是我們沒有宗教信仰的普通人也可以理解到的絕佳作品:有文藝復興沒有的抓馬,你看男孩臉上一副“天哪疼死我了”的瞬間情緒定格,就是巴洛克藝術。
更不要說卡拉瓦喬那些大尺幅的《圣彼得被釘上十字架》、《圣馬太殉難》,還有這次Cindy指導協(xié)助學生們完成的蠟雕作品的靈感來源《圣母之死》,這種 天然又兇猛、讓觀眾仿佛瞬間置身于畫中、畫中人卻快要沖出來的作品 ,咱不能說前無來者這么絕對吧,但實際上就真的是前無來者。
要知道在這之前更古典的時期,圣人那是受難時臉上也要保持微笑,只有神性、不需要人性的。將遙不可及需要虔誠仰視的形象有血有肉真人化,這是本質(zhì),也是屬于卡拉瓦喬的重要藝術創(chuàng)舉。
從這個角度看,Cindy和巴黎高等珠寶學院這些未來的珠寶匠們以卡拉瓦喬的畫去創(chuàng)作這件事就太恰當了。 Cindy曾在不同采訪中強調(diào)蠟雕對于她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簡言之就是1:1地去預演真實。 她幾乎不做以2D繪圖開始的珠寶設計,而是直接上硬度最高的蠟塊,去構建完成度與成品百分之百吻合的模型。
可想而知,經(jīng)由這種方式創(chuàng)作出的珠寶,空間感和線條的流動感一定是沒有死角、禁得住你從360度的角度去打量的。但這種要求細節(jié)極致完美的做法實際上是 一把雙刃劍,它意味著你也同樣地要360度地去鑲嵌和設計珠寶,工作量平白無故地翻了幾倍、容錯率卻變得更低了 。
從工匠體力、技巧和工作量上看倒也無所謂了,畢竟跟自己死磕其實已經(jīng)是每個年代大師們的固定動作了,卡拉瓦喬畫圣馬太殉難還一遍遍自我否定、畫了三稿呢。
但是,藝術作品最終呈現(xiàn)的效果,竊以為不是靠我豁出去了就能達成的, 這里面是需要天賦的,這個天賦,不是別的,就是有血有肉的人性。
卡拉瓦喬沒紅前兜里一分錢沒有,窮得都住大馬路上了,好不容易找到份工作,沒干兩天就開始整頓職場、跟老板打起來了。但也是這段風餐露宿吃穿睡都在大街上的日子,帶給他巨量的創(chuàng)作素材,什么街邊出老千的混混、巷尾給人算命卻順手牽羊的吉普賽人之類的,這些不都是咱中國藝術愛好者反復分析的名作嘛。
轉(zhuǎn)回來再看CINDY CHAO,不說遠的,就說這次現(xiàn)場陳列出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二十周年系列長葉胸針。聽說Cindy本人呢,不慌不忙蹲大自然里觀察了三個春夏秋冬,最后呈現(xiàn)出的長葉胸針,因季節(jié)變幻而形態(tài)各異,以完全不同的貴重寶石去模擬春的蓬勃、夏的熾熱、秋冬的易碎。
毫無疑問,它們從哪個角度欣賞都絕美。
對普通觀眾來說,“生命力”或許是一個十分抽象、不落地的詞,但有一點從來不會變, 老百姓人人都能從中產(chǎn)生共鳴、覺得震撼的東西,一定是更直接、更返璞歸真的東西。
但我實在想換一種直抒胸臆的贊美方式:你快看這條秋季長葉胸針的葉脈和葉根兒竟如此逼真,每一個曾經(jīng)傾心于龍?zhí)逗珗@拔根兒大賽的北京孩子都一定會被它迷暈啊。
這種造物的天賦,是有入門檻的,也是我們可以從所有杰出藝術家身上推導出來:那就是藝術創(chuàng)作不是比賽,不是比誰找到的鉆石更大、誰花的時間更長、誰的風格更高級、誰的技巧最無懈可擊。而是這個人對美的認知到什么程度、然后她能夠表達到什么程度。
所以前面巴黎高等珠寶學院教授說以賣貨為原則的市場,對珠寶作為一個產(chǎn)業(yè)而言是失敗的,我不能同意更多。珠寶藝術家為冰冷的寶石注入生命,生命是情感交流的涌動,是人性表現(xiàn)的狀態(tài)。你的作品層次越高,藝術欣賞的價值就越大,消費者的審美價值因此提高了,從而推動社會有更好的精神文明建設、才可以向前發(fā)展。這中間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就像磁場一樣。
反過來看,這樣的東西,根本不可能不賣座。這才是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
那天我讀到歐洲傳媒評價Cindy的作品,說 她開啟了全新的新新藝術時代(Nouveau Art Nouveau) ,繞口令似的。這新的新藝術對應的應該是上世紀初的新藝術運動,它曇花一現(xiàn),卻通過更多漩渦式的線條和圓潤優(yōu)雅的造型讓珠寶變得細膩精美,用今天的話說:一種快碎了的脆弱美感。
當時最偉大的珠寶匠人René Lalique用作品很好地詮釋了珠寶的價值應來當自于工匠本人的靈感和手藝,而不僅僅是寶石的品質(zhì)和大小。 我猜歐洲媒體欲以Cindy比René,贊美她豐沛的創(chuàng)作力和工藝水準。
但站在城市中心最繁華地段的商場中庭這一隅自然仙境中,看著這些柔美輕盈閃著光的鉆石美物,我覺得那些贊美或許是很高的榮譽但太過高屋建瓴、有些泛泛和空洞了(對不起?。?。
我看Cindy的作品,不像卡拉瓦喬那么戲劇化,倒更像看印象派的畫作, 那時天色和情緒都變化太快了,找靈感醞釀情緒什么的不存在的,畫匠們憑本能捕捉描繪瞬時的美麗,并以高超手藝復原自己眼中的小世界。 這種蓬勃的生命力太鮮活了,充滿了自我表達又脆弱隱秘。
比如《夕陽下的國會大廈》,比如《煎餅磨坊的舞會》,比如《草地上的午餐》。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