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清風(fēng)紅樓夢之龍蛇爭玉:連載213】

12.9 探春

圖:

后面又畫著兩人放風(fēng)箏,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

讖: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

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fēng)一夢遙。

解讀:

探春的反面人物,是隆武帝朱聿鍵與魯王朱以海兩個人的結(jié)合。

所以探春的圖上畫著“兩人”放風(fēng)箏,明確指出是“兩人”。

70回寫探春放風(fēng)箏,兩個鳳凰帶喜字,是兩個人結(jié)婚,即兩人結(jié)合,還是指出兩個人。

隆武帝和魯監(jiān)國,兩個政權(quán)并立、相爭,唐王、魯王也都屬遠支。所以探春也是“庶出”,與其弟賈環(huán)紹武帝,雖都生在賈政這個皇家“正”支,卻是由趙姨娘所生。所以這種設(shè)計很巧妙:既“庶出”,又都是皇帝。

“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明顯是朱以海。1646年夏,清兵過了錢塘江,朱以海只能離開紹興,拋閃家園,向東逃往海上舟山。后來舟山根據(jù)地亦失,官員、家屬死難,包括監(jiān)國正妃,魯監(jiān)國只能向南逃往鄭成功的海域。后來移住金門,放棄監(jiān)國,退位歸藩,但并沒死。

“一片大?!?,也暗示了“朱以海”的“?!?。

前面畫著“放風(fēng)箏”的是“兩人”,大海、大船上則“有一女子”,是一個人,朱以海,逃往海上。

所以讖語中是“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fēng)一夢遙”,這“清明”不是節(jié)氣,是朝代。相送者涕送江邊,船中人掩面泣涕,逃往海上。最后輾轉(zhuǎn)到了金門,兩千多里,多年在浙江、福建東部沿??骨?,終放棄監(jiān)國,所以是“千里東風(fēng)一夢遙”。這個“東風(fēng)”,是東夷、清風(fēng),是滿清。這個夢,是魯監(jiān)國抗清復(fù)明之夢,正如朱以海墓志銘上所記:“王間關(guān)澥上,力圖光復(fù)。雖末路養(yǎng)晦,而志未嘗一日稍懈也?!?/p>

魯監(jiān)國是大海、大船遠離,但人沒死,所以并無“死”的讖語。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

這句顯然指隆武帝,朱聿鍵是南明最精明能干的皇帝,很突出?!爸咀愿摺?,從探春的言行也能看出,“我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業(yè),那時自有我一番道理。”朱聿鍵承襲唐王后,在崇禎年間,清兵入塞,朱聿鍵就在南陽招兵買馬,率軍勤王,卻被崇禎囚禁。弘光被俘后,潞王朱常淓懼怕清軍,先是拒絕監(jiān)國,后又投降滿清。朱聿鍵不勝憤慨,舍我其誰?擔(dān)綱稱帝,志在復(fù)國。在鄭芝龍偏安一隅,軍閥們只圖自保的情況下,隆武帝不愿安居后方,起駕往江西贛州,要到抗清前線,便于就近調(diào)集兵力,對清作戰(zhàn)。不料鄭芝龍降清,清兵越過仙霞關(guān),突然逼近,致使隆武帝在汀州遇難。所以《紅樓夢》中探春理事那回,回目寫有“刁奴蓄險心”。

所以讖語寫“運偏消”,指隆武帝雖有光復(fù)之志,又精明能干,卻運偏消,意外被殺,政權(quán)消亡。運是運數(shù),歸之于天意,運數(shù)偏消,“消”,“滅也”,有“亡”之意。

“生于末世”是哪個“末世”?書中寫“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書中多次出現(xiàn)唐寅,《紅樓夢》在乾隆年間刻印。從唐寅到乾隆時期,只有一個“末世”,就是明之末世,不會是清之末世。

隆武帝稱帝在先,而魯王稱監(jiān)國已到七月份了,所以讖語前兩句先寫隆武帝,后兩句才寫魯監(jiān)國。但讖語整體,是把隆武帝和魯監(jiān)國二人合一,表面看起來是一個角色,精明志高,但生于末世,運氣不好。然后“送你離開,千里之外……生死難猜,一生等待……”

前面寫元春,是把小變大,為了“真事隱”,而且元春是朱由榔父子二人合一。探春也是把這相爭的兩個人物合為一個角色,圖讖中的大海、大船、千里、遠離,讀者一看就不是精明能干的隆武帝,則不會把賈府小姐認成南明皇帝,也能起到把水?dāng)嚋啞⒄媸码[去的作用。

第五支〖分骨肉〗:

一帆風(fēng)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

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

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

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牽連。

解讀:

元迎探惜都是被滿清所殺,但作者在四個曲子中沒有從一個角度一味地寫“死”,而是分別從死別、生離、作踐、超脫等不同的角度,表現(xiàn)這個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的悲劇。

探春的曲名“分骨肉”,是從骨肉分離的角度來演。結(jié)合圖讖中的大海、大船、千里、東風(fēng),從魯監(jiān)國逃亡海上奏起,一帆、路三千,所以這個血雨腥風(fēng)的“風(fēng)雨”路,是水路,千里之外,生死再難相見。

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點明此曲主題,骨肉、家園,不得不拋下,遠行。清兵殺來,魯監(jiān)國不得不舍棄家園,向東逃往海上。舟山被屠,文官、家屬要么被殺,要么自盡,骨肉難再聚,陰陽永相隔。魯監(jiān)國不得不繼續(xù)向南逃亡,飄零海上……

所以,這一路,血雨腥風(fēng),孤勇奮進,天涯海角,仍被追殺。

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

“恐哭損殘年”出現(xiàn)在“告爹娘”之前,是恐怕爹娘哭損殘年,牽掛骨肉,所以說“休把兒懸念”。表達了骨肉遠離之際的決絕之志:

附書與六親,哀哉兩決絕!

丈夫誓許國,憤惋復(fù)何有!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丈夫四方志,安可辭固窮!

同元春“告爹娘”的“兒命入黃泉”相比,“休把兒懸念”顯然具有勇決之氣,義無反顧。但探春沒叫“天倫”,所以無關(guān)“兄弟”。

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

表面看,窮通有定數(shù),離合有緣由。反面看呢?

這句說的是“窮通”、“離合”。而“窮通”前的“自古”二字,引導(dǎo)讀者可追溯一下“窮通”的典故。讀《紅樓夢》,典故的重要,前文多次強調(diào),以后不再重申!

“窮通”,在古文中有兩個名篇:

一是《莊子·讓王》:

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謂通,窮于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

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于此,則窮通為寒暑風(fēng)雨之序矣。

二是《呂氏春秋·高義》:

君子之自行也,動必緣義,行必誠義,俗雖謂之窮,通也。行不誠義,動不緣義,俗雖謂之通,窮也。然則君子之窮通,有異乎俗者也。

然后講了“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為養(yǎng),孔子辭不受”的故事。并說明:“孔子,布衣也,官在魯司寇?!?/p>

奇巧的是:“離合”在《呂氏春秋》中也有典故,而且,恰恰是引用了《莊子》里的故事。

《莊子·山木》講了莊子遇到的故事:

莊子見大木枝葉盛茂,卻無人砍伐,因為無用。后到了朋友家,朋友讓童仆殺雁招待。童仆問:“一個能鳴,一個不能鳴,殺哪個?”主人說:“殺不能鳴者?!?(注:雁就是鵝。野曰雁,家曰鵝。)

弟子問莊子:“山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

然后莊子說了一車轱轆話,大意是只有“乘道德而浮游”才能免于難。并忽悠弟子說,這是“神農(nóng)、黃帝之法則”。“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若按物、人的玩兒法呀,必定玩兒完?!拔ǖ赖轮l(xiāng)”,只有歸于自然,才能解決問題。

《呂氏春秋·必己》中完整引用了莊子這個故事,山木、殺雁,包括“成則毀”、“合則離”的原話。

更巧的是,《莊子·山木》中有九個獨立的故事,“山木不材”是第一個故事,后面居然有兩個故事,都在講孔子窮于陳蔡之事。而且,較《莊子·讓王》中的開場白“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第七個故事甚至一字不差:“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然后與顏回論道,最后孔子說人應(yīng)該順應(yīng)自然,“圣人晏然體逝而終矣”。

第四個故事也僅一字之差:“孔子圍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然后,大公任往吊之,說:“你快餓死了吧?”孔子回答:“是的。”然后兩人講論“不死之道”。

“窮通”、“離合”的典故,都涉及的是《莊子》和《呂氏春秋》,而且把“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重復(fù)了三次!

這些典故一直在說同一個人:孔子!

重復(fù)在說同一件事:“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

所以曲中寫:“離合豈無緣?”

那么,反面看,“窮通”、“離合”是什么緣故?

孔子:魯!

此曲詠嘆的是,“魯”王,“魯”監(jiān)國。

“七日不火食”:絕食!

魯王朱以海并未絕食,這個“絕食”,說的是誰?

圖上畫的是“兩人”,讖語說的也是兩個人,這個“絕食”之人,正是隆武帝朱聿鍵。

隆武帝的死因,一直眾說紛紜,流傳的說法有絕食、射死、擒斬等。我們現(xiàn)在一般按《清實錄》記載,博洛給清廷的奏報,是“擒斬”。但當(dāng)時民間和南明最流行的說法,是“絕食而亡”。

顯然,《紅樓夢》中用了當(dāng)時民間最流行的隆武帝“絕食而亡”。

“孔子窮于陳蔡”是著名的典故,甚至成了成語“陳蔡之厄”,讀書人無人不知。而《莊子》的“讓王”、“山木”等篇,以及《呂氏春秋·高義》等文,古時秀才,無人不曉。

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

這還是與爹娘、骨肉離別之心聲。從今一別,天各一方,再無相見之日。拋家園,分骨肉,肝腸寸斷。望淚眼,祈平安,各自保重!

奴去也,莫牽連:

去,既可表示生離,也可表示死別。

我去了,別再牽掛!

既有無可奈何,也有義無反顧。

未完,連載【明月清風(fēng)紅樓夢之龍蛇爭玉】

(點擊最上方的頭像或賬號名,進入連載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