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戰(zhàn)勝利,人民的愿望只有一個,那便是“和平建國”,借此理由,蔣介石率先邀請毛潤之來渝談判。

為了實現(xiàn)國內(nèi)和平,或是揭穿對方的陰謀,出于兩方面的原因,偉人對談判欣然同意。

重慶談判攝影

1945年8月28日,他率領(lǐng)我黨代表團從延安飛抵重慶。這一消息讓整個重慶為之震撼,和平人士柳亞子立馬寫了一首詩,稱贊偉人是“彌天大勇”,可以想象此行的危險系數(shù)有多高。

談判期間,柳亞子見到了毛潤之,敬佩之余他向偉人索要詩詞。只見對方信手揮毫寫下《沁園春.雪》,雙手攤扶贈予了柳亞子。

該詞朗朗上口,氣勢磅礴,被幾經(jīng)傳抄,同時登上了重慶的《新民報晚刊》,山城再次轟動,萬人吟誦,于右任便在其中。

于右任

于右任,1879年出生,陜西三原縣人,家境貧寒,母親趙氏在他2歲時就病逝了,他是由二伯母房氏帶大的。

房氏謙和仁慈,懂些道理,深知要讓娃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在于右任6歲時,房氏傾其所有將他送進私塾念書,回家后又親自督促學(xué)業(yè)。

在于右任的《懷恩記》中有這樣一段記錄:“伯母督課每夜必至三鼓,我偶有過失,或聽到我在學(xué)校嬉戲,常數(shù)日不歡。”

“ 每年清明節(jié),伯母都帶著我回鄉(xiāng)掃墓,在生母墓前哭著訴說孩子幾歲了、讀了什么書?!?/p>

每當(dāng)處于這樣的場景中,想念著記憶模糊的母親,聽著伯母情真意切的報備,于右任都會悲痛不已,再去念書,決不敢不勤奮。

重慶談判

對于嫂嫂的管教,于右任的父親非常認可,他本身有些學(xué)識,如果去外地務(wù)工,就會抄些書文寄回家供兒子學(xué)習(xí),回鄉(xiāng)后更是以身作則,常常陪兒子溫習(xí)功課至深夜。

關(guān)于背誦,往往是父子倆共同為之。如果是于右任向父親背書,必須要先作一個揖,這是禮數(shù),而父親向他背書時,也會作揖,父親稱之為儀式。

天道酬勤!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于右任16歲時,就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秀才,此后他在讀書上便一發(fā)不可收拾,被清末思想家、教育家劉古愚看好,收為弟子。三年后,于右任參加歲試,再獲第一名,被世人譽為“西北奇才”。

這時的于右任滿腔熱血,想用學(xué)來的知識報效國家,然而1900年,慈禧出逃西安,于右任將所有的憤懣表達在自己的詩里:“女權(quán)濫用千秋戒,香粉不應(yīng)再誤人?!?/p>

偉人一行抵達重慶

1906年,于右任起草創(chuàng)辦《神州日報》,為此,他不惜千里迢迢赴日考察,沒想到竟有幸遇見了孫中山先生,讓他的愛國熱情如烈火般熊熊燃燒了起來,他毅然加入了同盟會。

在孫中山先生的引領(lǐng)下,于右任的才華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他任交通次長時,首創(chuàng)了國內(nèi)火車夜行;擔(dān)任靖國軍總長時,參與起草了《總理遺囑》,1931年就任國府監(jiān)察院院長。

在這期間,于右任領(lǐng)編了思想激進的《民立報》,當(dāng)時還是學(xué)生的毛潤之甚是喜歡閱讀,他對于右任十分仰慕。此后,兩人雖身處國共,但詩情緣分匪淺,作為與孫中山先生同進退的老人,偉人向來是十分關(guān)懷的。

重慶談判期間,于右任決定與毛潤之深談一次詩詞,一來時機正好,二來也對得起對方的殷切關(guān)懷,對此,他專門設(shè)下午宴,邀張治中、邵力子等人作陪。

時至中午,偉人攜周公、王若飛準時到達,席間氛圍融洽。于毛二人同喜詩詞,志趣相投,他們喃喃而語。突然,于右任背出了那首傳誦于山城的《沁園春.雪》,他激動得贊不絕口,特別是最后那句“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于右任連連稱絕,說那是激勵后輩年輕人的最美佳句。

偉人聽后,謙遜地說道:“于老,此言差矣喲!它可比不上您的那首《越調(diào).天凈沙》”,“大王問我,幾時收復(fù)河山?”,這可是神來之筆??!

兩人說完,舉座皆歡,遂拊掌大笑,舉杯一飲而盡。

偉人何出此言呢?

那是1941年10月,于右任考察西北,在參觀成吉思汗陵墓時,觸景生情,即興而發(fā),吟出了《越調(diào).天凈沙》:

興隆山畔高歌,
曾瞻無敵金戈。
遺詔焚香讀過,
大王問我,
幾時收復(fù)山河?

好一個沉郁蒼涼,借古喻今的散曲,讀過的人,皆會心潮澎湃。

于右任

解放戰(zhàn)爭后期,于右任依然希望通過和談解決中國問題,可老蔣卻不干了。

渡江戰(zhàn)役打響后,于右任曾收到過我黨秘密送來的信函,希望他穩(wěn)于南京,到時派飛機接他去北平。而此時的于右任早已被國府特務(wù)監(jiān)視起來,直到蔣介石敗走臺灣,他也沒有找到脫身的機會,在71歲高齡時,身不由己被裹挾到了臺灣。

一灣海峽,無盡相思。

在垂暮之年遠離故土,對于右任來說,無限悲傷。陜西老家的夫人高仲林,女兒于芝秀,還有那么多的親戚朋友,這一別,再難有相見之日。

于右任(左一)

五十年代中期,他輾轉(zhuǎn)無數(shù)次,終于找到可靠之人給大陸的妻女匯去了600元臺幣。得知于右任健在,高仲林和女兒喜極而泣,她們立馬著手準備了于右任最喜歡穿的布鞋、布襪回寄了過去。

從此以后,這雙布鞋、布襪便成了于右任的寶貝,倍感孤寂的時候,他就會拿出來翻看撫摸。

1961年,迎來了高仲林的80大壽,遙望故鄉(xiāng)的方向,于右任思鄉(xiāng)更切,他十分傷感地對朋友說:“老伴80歲了,可惜我回不去。”

周公在得知此事后,特意派屈武(于右任女婿)奔赴西安,為于夫人辦了壽宴,還特意拍了幾張合照寄去臺灣??吹秸掌系挠H人,于右任熱淚縱橫,感慨地說道:“周公真是好人啊!”

于右任(右一)與楊虎城(左一)等合影

1962年1月,于右任病重,他更加想回到大陸,然而只有無奈。坐在病床上,他寫出了催人淚下的詩: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天蒼蒼,野茫茫,
山之上,國有殤!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xiāng),
故鄉(xiāng)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老人的思鄉(xiāng)與愛國,盡在這首詩里,他寫出了落葉需要歸根的急切,也寫出了海峽兩岸炎黃子孫渴望早日團聚的共同心聲。

《沁園春.雪》

1964年11月,于右任老先生在臺灣與世長辭,享年85歲,臨終前,說不出話的他對好友伸出三根手指,意為陜西省三原縣,他想回家。

這是于右任先生到臺灣后唯一的愿望,相信那一天已經(jīng)近了。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