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盤說
樓市政策,該出的都出了?
■ 撰文 | 葉知秋 ? 《地盤》特邀撰稿人
又一場國新辦的新聞發(fā)布會,再次引起了全網的關注。
10月17日上午10時,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部長倪虹和財政部、自然資源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jiān)督管理總局負責人介紹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有關情況。
會上介紹,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各地迅速行動,抓存量政策落實,抓增量政策出臺,打出“消化庫存、落實保交房、為房企紓困、增加消費者信心”等一系列組合拳,推動市場止跌回穩(wěn)。

?房地產政策“組合拳”公布
其實,“9·26”政治局會議定調“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wěn),對商品房建設要嚴控增量、優(yōu)化存量、提高質量”,可視作房價止跌企穩(wěn)的政策底。
總的來說,落實好“保交房”和“去庫存”,就能為房企紓困,有利于房價止跌回穩(wěn)。
10月10日-12日,國務院何副總理在西安、太原調研房地產時指出,加快推進保交房工作,加大“白名單”項目貸款投放力度,確保在建已售商品房如期保質交付,積極推進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促進房地產市場筑底企穩(wěn)。

?何副總理調研保交房情況
作為樓市“模范生”的鄭州,一直走在政策落地執(zhí)行的前列。
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鄭州通過收購存量房的方式,配租人才公寓累計供應約5萬套,首批近2000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中570余套已經完成交付。
8月23日,在國務院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系列主題新聞發(fā)布會上,住建部副部長董建國在介紹推動保交房工作的有關情況時,提出在鄭州首先試點探索“一項目一方案一專班一銀行一審計一法官”的保交房處置模式,并向全國推廣。

?保交房的鄭州模式被充分肯定
都說只有經歷過黑暗的人,才知道光明的可貴。
自房地產行業(yè)進入下行周期以來,無論是行業(yè)機構統(tǒng)計還是民間輿論呼聲中,鄭州都被普遍認為是全國爛尾樓最多的城市之一。
過去這兩年,痛定思痛的鄭州,除了提出“大干30天保交樓”口號,率先向爛尾樓宣戰(zhàn),更是探索出了一條更切實有效的路子。
政策層面,創(chuàng)新實施“統(tǒng)貸統(tǒng)還、政府回購、項目并購、破產重組”及設立地產紓困基金的“4+1”模式,多方籌措資金助企紓困解難,全面開展強力攻堅“保交樓”專項行動。

?保交樓的鄭州樣本
在資金有限的條件下,幾乎把所有民營企業(yè)的樓盤都納入了保交樓范疇,甚至包括像祈福城這種被外界認為早已無藥可救的項目。
對于已納入“白名單”的項目,逐項目分析研判,調度督導,引導銀行加大授信、投放力度,保交房工作進展明顯。
隨著保交房工作的強力推進,讓問題樓盤的業(yè)主也看到了希望。
過程雖然艱辛,結果值得點贊。
這兩年,先后有恒大城、康橋九溪天悅、瀚海思念城、名門翠園、未來公元、金橋西棠等問題樓盤的業(yè)主們,經歷過苦苦煎熬,迎來了交房。

?金橋西棠交付實景
數據顯示,截至8月22日,鄭州市已有158個項目進入“白名單”,累計授信145個項目544.4億元、投放118個項目216.6億元。
當然,如果說保交房是保障購房者的合法權益、穩(wěn)定各方預期,那么現房銷售顯然是重拾信心的關鍵良藥,也被住建部列為“構建房地產新模式”的重點工作之一。
在此前,中央在推動現房銷售方面,已經做了不少工作。
從2023年開始,住建部就已經在河南鄭州、安徽合肥、四川成都等多個城市率先展開現房銷售試點,引發(fā)輿論一波廣泛地討論。
在市場疲軟的眼下,對大多數購房者來說,似乎現房、準現房銷售才是當下樓市最好的“定心丸”。

?鄭州試點現房銷售
之所以要進行現房、準現房銷售,說到底就是為了樓市整體的安全性,從根本上避免“保交樓”事件層出不窮。
過去在樓市火熱的時候,賣期房還可以任意畫大餅激發(fā)客戶的想象力,抬升購房者心理預期從而更好地銷售。
不管期房最終呈現怎么樣,隨便買一套等交房時已經漲了一波,賺錢就是硬道理。就算是有瑕疵也沒那么挑剔。
現在不一樣了,當樓市預期不再,買房人覺得自己的財富打折,對交付的房子百般挑剔,從而出現“營銷階段宣傳得天花亂墜,交房的時候一地雞毛?!?/p>
?樓市競品質時代到來
不得不說,一旦實行現房銷售,就意味著回款周期需要更長,開發(fā)商需要投入的成本大大增加,非??简灧科蟮膶嵙?,畢竟都是真金白銀的投入和扎扎實實的呈現,所見即所得,沒有半點兒虛假。
敢于率先承諾現房銷售的開發(fā)商,除了要兜里有錢、更穩(wěn)健,更要拿出真本事,做出讓人心動的高品質。
住宅進入現房銷售時代,房子品質如何一目了然,“賣家秀”與“買家秀”兩張皮的情況將不復存在。
這也就意味著,品質拉胯的房子就失去了競爭力,注定會被購房者淘汰,住宅競品質的時代真的到來了。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