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木心先生說過:
《紅樓夢》中的詩,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這話非常精辟,但我覺得也不盡然,比如《好了歌》,我覺得就是一首看破了世間一切的大智大慧之作,不用放在《紅樓夢》中,也具有現(xiàn)實意義。
這首詩雖然語言簡單,任何人都能夠讀懂,但是真的參透的人,卻少之又少。真的參透了,人生也就釋然了。這首詩,不像水草,而像一棵參天大樹,當(dāng)你真正將這棵樹觀察明白了,那種感覺可能就像是爬上了樹頂,一覽眾山小。
《好了歌》這首七言古詩,其實只講了四件事,四件可以涵蓋無數(shù)人追求的事,分別是:建功立業(yè)、發(fā)財致富、貪戀美色、顧念兒孫。
這首詩,是這樣的: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身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在《紅樓夢》的第一回,跛足道人唱著這首詩,在甄士隱的追問下,跛足道人做了一番很難懂的解釋,什么“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之類,大有一種佛家的禪機(jī)在里面,倒不如《好了歌》來得通俗易懂。
我們看這首詩,雖然說了四件事,但主旨都是在說世人皆被這些東西所蒙蔽,但其實本質(zhì)上,這些東西又都是虛幻的,都是“空”,無疑,在這首詩中,表現(xiàn)出了一種冷眼觀世界、又看透世界的虛幻主義思想。
這首詩,以簡單易懂的語言來呈現(xiàn)給世人,但那種凌越人生、凌越歷史的高度,那種世態(tài)炎涼、清醒冷峻的態(tài)度,真是驚醒世人的一記警鐘。
而當(dāng)甄士隱突然頓悟之后,為《好了歌》作注,也非常精辟,《好了歌注》是這樣說的:
陋室空堂,當(dāng)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jié)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
說什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
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轉(zhuǎn)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
訓(xùn)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rèn)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如果僅從淺意上理解《好了歌》和《好了歌注》,我們只能看到一種對世人的勸諫和說教,但其實這兩首詩,是對蕓蕓眾生的生存規(guī)律進(jìn)行了一種深刻的把握和揭示,具有普遍性和辯證性,是可以對任何人的命運進(jìn)行預(yù)言的。
概括來說,我覺得有三點深層的“言外之意”。
第一,是對人類欲望的普遍性、共性的概括。
《好了歌》只說了四件事,建功立業(yè)、發(fā)財致富、貪戀美色、顧念兒孫,代表著多數(shù)人追求的東西:權(quán)、錢、情、子孫。
整個《紅樓夢》中,這些欲望也無處不在。賈雨村對功名權(quán)力的追求,到了毫無廉恥的程度。鳳姐對金錢的追求,到了傷天害理的程度。鐵檻寺、饅頭庵、清虛觀等等里面出家的尼姑、道士,無有一個是六根清凈的,都在追求金錢、色欲等。即便冰清玉潔的妙玉,也處處暗示她不能忘情……
人類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這些東西能看透、看破的不多,大家終極一生,總是在忙忙碌碌追求這些東西。李斯直到在刑場上,才恍然醒悟,對兒子嘆息說:“吾欲與若,復(fù)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第二,是對人生命有限、欲望無限的精辟概括。
人是很特別的物種,不僅有物質(zhì)生活,還有很強的精神生活,以至于存在欲望這種執(zhí)著,可再多的欲望,又都是以肉體為載體的,可悲的是這肉體的存在有限,生命匆匆?guī)资甓^,可,欲望卻無窮無盡。等到肉體消亡的那一刻,一切欲望都成了空,人們執(zhí)迷不悟,就是因為搞不清肉體的脆弱和欲望無窮之間的矛盾。
《好了歌》中對人生最大的四種欲望,進(jìn)行了概括描述,勸人醒悟,即便你位極人臣,一死之后,也只是墳?zāi)挂蛔?,甚至還有被盜墓的風(fēng)險;即便你每天都在攫取財富,但眼睛一閉,再多錢對你而言也無意義;即便你年輕貌美的佳侶無數(shù),也不能完全拴住他/她的心;即便你再疼愛兒孫,也不見得換來他們的孝順。這些都是肉體與欲望的矛盾,有限的肉體,永遠(yuǎn)不能滿足無限的欲望,而這些欲望對于一個死去的肉體而言,再無任何意義。
肉體是載體,欲望是滋生的細(xì)菌,肉體不在,欲望也即消亡。
第三,是對人類難以克服欲望的悲憫。
《好了歌》每一節(jié)都以“世人都曉神仙好”為起頭,接著又來個轉(zhuǎn)折??梢姶蠹也⒎遣恢郎裣墒呛玫?,是逍遙灑脫的,但是,神仙再好,人們也不愿意放棄凡間的欲望,更何況神仙只是虛幻中的存在。
你看《紅樓夢》中寫賈瑞,在他受了鳳姐調(diào)治,因而病入膏肓之際,道士送來了“風(fēng)月寶鏡”,反面是嚇人的骷髏,而正面是朝思暮想的鳳姐,賈瑞明知道自己已病入膏肓,依然不能自拔,一而再再而三地進(jìn)入鏡子里與鳳姐相會。
在生與死的面前,賈瑞依然選擇放縱欲望,這其實是大多數(shù)人的執(zhí)著,終其一生,甚至臨死之前,也很難醒悟過來,永遠(yuǎn)被欲望牽著走。
正如跛足道人的那段機(jī)鋒:
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
這話,您且聽。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