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句俗話,叫“有舍才有得”,的確,人世間,榮華富貴不過是身外之物,若能及時行善、與人方便,就算自己終其一生沒有獲得“功名利祿”,也會為子孫后代“積得陰功”,一旦風云際會,必能鯉魚化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詩仙李白所說的“千金散盡還復來”是頗有道理的。

在古代,民間一直流傳著“財為五家共有”的說法,那么,這個所謂的“五家”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有好幾個版本,流傳最廣的有“水、火、官家、盜賊、敗家子”和“水火、天地災、官家、盜賊、不肖子”。古人所說的這“五家”,都是聚財?shù)目诵?,即便你家財萬貫,但如果沒有掌握“生財之道、守財之能”,你所有的財富,都會被這“五家”所剝奪。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你明白“財為五家共有”的真諦,就明白《道德經(jīng)》中所說的“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的深刻含義和現(xiàn)實意義。當我們在一貧如洗的時候,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為了財富而鋌而走險去做違背道義的事情;當我們功成名就的時候,不要夜郎自大,也不要為了飛得更高而貪得無厭去觸碰法理的底線。這也與《易經(jīng)》所提出的“潛龍勿用”、“亢龍有悔”有異曲同工之妙。

實際上,“財為五家共有”與《呂氏春秋》所說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頗有相通之處,普天之下,財富不是誰一個人的,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如果你擁有了足夠的財富,那么,就不要吝嗇積德行善,為更多人謀取幸福與福祉,而不是仗勢欺人、為富不仁,如果毫無底線,你所有的財富都將成為“五家共有”,終究一掃而空。

“以史為鏡,可以知更替”,古往今來,諸多豪商巨賈,也只有陶朱公真的做到了“千金散盡還復來”。范蠡曾經(jīng)出山幫助越王勾踐,從吳越爭霸的頹勢中復蘇過來,在等到越王勾踐“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時候,他卻功成身退,做起了生意,而且三散家財,為國為民,最終富可敵國,成就一代傳奇,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財神”。唐代詩人汪遵稱贊范蠡道:“不知戰(zhàn)國官榮者,誰似陶朱得始終?!?/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道德經(jīng)》為什么要給后人留下警示,不無懇切的點醒“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呢?其實就是在告誡后人,作為一個平民百姓,要有“憂國憂民”之心,作為一個商甲巨賈、一方父母、濟世俠客、廟堂君王,要有“為國為民”之心,并身體力行,才會基業(yè)長青,因為,民心才是事業(yè)成功的最大底氣。

千古奇文《寒窯賦》告訴我們,“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當我們發(fā)達富貴的時候,不要驕奢淫逸,要記住“茍富貴,勿相忘”,要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當我們窮困潦倒的時候,不要自暴自棄,要記住“有志者,事竟成”,要去學習更多可以學習的人。因為,“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只要“心若不欺,必然揚眉吐氣”。

看看范蠡、白圭、寡婦清等人,再看看呂不韋、沈萬三、胡雪巖等人,或許會明白“財為五家共有”的真諦,如果你有財富、有實力、有勢力,應當以家國情懷為責任,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去幫助和保護那些沒有財富、沒有實力、沒有勢力的人,若能如此,必能“金玉滿堂”,“持而保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所以,如果有一天,富貴了,不要忘了曾經(jīng)的貧苦生活;如果有一天,落寞了,時常反思未來的出頭之路。但我們需要明白的是,“財為五家共有”的另一層深刻含義,其實就是“舍得”二字,不要過于吝嗇財富,不要“患大貴若身”,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才是財富本身的奧義,只顧貪圖享樂,終將招致失敗;懂得行善布施,必能功德圓滿。

【本圖文由“尚書臺”新媒體原創(chuàng)出品,作者金蘭,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復制、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