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p>

有人說,《道德經(jīng)》一書,雖短短幾千字,卻將世間看得透徹,將天道講得通明。

縱觀歷史,探求“道”者不計其數(shù),可如老子一般,看得通透,活得自在之人,卻寥寥無幾。

人這一生,或長或短,總有一個抉擇,一個際遇,左右他的命運,影響他的一生。

其實,一個人的成功,從不是戰(zhàn)勝了命運,而是順應(yīng)了天意。

當我們明白了老子《道德經(jīng)》的魅力,學習了他智慧,人生也將受用無窮。

1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有”(存在、物質(zhì))給人帶來便利,而“無”(虛空、不存在)則發(fā)揮著實際的用途。

正如車輪的中空、陶器的內(nèi)膛、門窗的間隙,它們之所以被創(chuàng)造,正是因為“無”的存在,賦予了它們實際的用途。

人亦如此,外在的形體服務(wù)于生活,而內(nèi)在的空靈,則讓我們包容萬象。

周國平曾說:“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鐘無用之情,終于成一無用之人,卻因此活得有滋有味?!?/p>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很多時候,恰是一些看似無用的行為給自己帶來了了不起的變化。

有用意味著一種奴役。無用意味著只為自己而存在,無用才是真正的自由。因為無用,才能自用。

2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老子以江海做比,告訴人們:百川之所以投奔江海,正是由于它善于處在低下的地方。

地低則成海,人低便成王,能成事者,皆源于低,起于卑。

《三國演義》,雖講的是三國亂世,戰(zhàn)爭攻伐,但背后談的是人性間的博弈。所謂成功,不過耐心;所謂謀劃,不過退讓。

袁公路張狂,得玉璽而妄稱帝,最后引得天下討伐;曹孟德自傲,得宛城而色心死,最后遇伏大敗而回。

反觀劉玄德“三讓徐州”,憑借仁德,贏得了百姓尊敬;司馬懿“隱忍十年”,憑借耐心,收得了曹魏權(quán)力。

古往今來,鋒芒畢露者難贏,克己讓人者易得。

低頭,看似是一種懦弱,實際卻是為人處事的一種姿態(tài),也是人生必備的通達智慧。

若不懂隱忍退讓,縱使能力再強,智商再高,也難免事與愿違、風摧流湍。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往往處事低調(diào),越有本事,越謙卑。

俗話說:“謙卑含容是貴相;平靜謙和是分量。”

為人處世,盡量多幾分低調(diào),少幾分高傲。

持“強者”品質(zhì),留“弱者”姿態(tài),這樣的智慧,歲月中得以成功。

3

挫其銳,解其紛;

和其光,同其塵。

三國王弼將這句話解釋為八個字:“隨俗而處,不露鋒芒。”

人生就是這樣,知曉收斂藏拙,就有機會在這萬千世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價值。

年輕時,或許覺得自己與眾不同,自己的堅守獨一無二,可是年紀越大就越會發(fā)現(xiàn):想要有所成就,就要與光同塵。

《大江大河2》中,宋運輝一開始,只以為自己努力了就有好的結(jié)果,一個人就做完了三個人一年的工作量。

可領(lǐng)導并沒有嘉獎他,其他人也開始排擠他,這讓他的日子越來越難,最后只能去問老師水書記。

水書記勸誡他:“現(xiàn)代社會組織,一講分工,二講協(xié)作,若你一味前沖,只會變得離心離德。工作要在妥協(xié)和博弈中完成的,收斂鋒芒,才能容于眾人?!?/p>

俗話講:“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在這個世上,總有著許多人情世故,與我們本愿事與愿違,若一味堅持自我原則,那么無論你有多么偉大的抱負,多么光輝的理想,都終將湮滅于世俗之中。

這雖然殘酷,卻是這個世界的真實。人活一世,不要自恃清高,更不要固執(zhí)己見,學會藏拙本心,才能把事情做得圓潤。

《菜梗譚》說:“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淡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p>

縱使看穿一切,也要保持“難得糊涂”的心境。

那些與光在一起,并接受塵的存在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4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天下的難事,一定是從簡單開始;天下的大事,一定是從細小開始。

一部《紅樓夢》,半部清代史。

87版電視劇《紅樓夢》,已經(jīng)播出三十多年,至今依然是無法逾越的巔峰之作。

總導演王扶林在全國海選演員,面試了近萬人。

先初步確定幾百人,再進行三個月的表演培訓,最終定下來150多個演員。

劇中的角色,都經(jīng)過近乎苛刻的篩選。

林黛玉的扮演者,被“篩”到40多個,最后才定下陳曉旭。

經(jīng)過歲月的沉淀,有了“今日一別陳曉旭,人間從此無黛玉”的美譽。

化妝師楊樹云精益求精,每個主要角色都要做資料卡片、畫造型草圖。

給演員試妝后,出現(xiàn)一丁點問題就不厭其煩地修改。

《紅樓夢》從籌備到完成歷時4年,這不僅僅是一部電視劇,更是一種嘔心瀝血的工匠精神。

經(jīng)典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離不開難事必作于易、大事必作于細的智慧。

5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以其無以易之。

水,因何被老子格外青睞?

緣由在于水無形無態(tài),能依據(jù)地勢隨意變化,遇圓則圓,逢方則方,看似柔弱無力,實則蘊含驚人力量,常常能達成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生之路,又何嘗不該如此?

隨機應(yīng)變,因勢利導,方能從容應(yīng)對形形色色的挑戰(zhàn)。

諸葛亮在《將苑》中曾提到:“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p>

回首春秋時期,楚莊王曾三年佯裝荒淫無道,不理朝政。

有忠臣看在眼里,急在心中,進諫道:“陛下,可知有一種鳥,三年時間不飛不叫?”

楚莊王聞之,淡然一笑:“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p>

原來,這三年間楚莊王是在暗中積蓄力量,靜待時機。

待時機成熟,他便雷厲風行地重新執(zhí)掌朝政,迅速穩(wěn)定動蕩大局。

事實勝于雄辯,行事過于剛硬者,往往事倍功半;真正的智者,恰似大象無形,深諳以柔克剛之道。

其實,人生越往后走,越要學會因人而異說話,因地制宜做事,這絕非是世故圓滑,而是巧妙規(guī)避不必要麻煩的良方。

懂得示弱,卻不失智慧鋒芒;擁有力量,卻不失溫柔底色。

說軟話,辦硬事,這既是一種生存智慧,更是一場人生修行。

6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

在紛擾的世界中,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和空虛,是達到精神平和的途徑。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了外求,求財富、求名利、求安全感,但生命的智慧在于向內(nèi)看,反求諸己,回歸內(nèi)心,看清欲望,看清真相。

最終明白外界一切都是內(nèi)心的投射,通過內(nèi)觀,洞察生命的本質(zhì),找到真正的自我。

每一個內(nèi)在圓滿的人幾乎無一例外地選擇遠離喧囂,跟自己在一起。

陶淵明,東晉時期的文學家,以其歸隱田園、崇尚自然的詩風而聞名。

他放棄了官場的繁華與紛擾,排除了物欲的誘惑,選擇隱居鄉(xiāng)間,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寧靜生活。

這種生活方式,使他得以洞察生命的本質(zhì),回歸虛靜的本性,從而達到了一種內(nèi)心的空明寧靜狀態(tài)。

在物欲橫流、復雜多變的現(xiàn)實生活中,只有內(nèi)心無欲,清凈安寧,才能在誘惑之下堅守本心。

嘗盡人間百味,看遍世事繁華,便會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并非身的輕松,而是心的寧靜。

◎本文來源:“讀書369”(作者:琳小柒),圖源網(wǎng)絡(luò),圖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