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京畿部長
近日,一種通過特定動作讓體驗者快速達到窒息缺氧狀態(tài)的“死亡游戲”,風靡校園。根據(jù)體驗者描述,該游戲大概步驟包括靠墻蹲下深呼吸、憋氣,再由其他人按胸口等操作。其核心點在于,讓體驗者快速達到窒息缺氧的狀態(tài)。有學生在游戲后迅速暈倒,直到第二天還感覺頭痛頭暈,家長表示“這一次這條命真的算是撿回來的”(11月3號 央視新聞)

死亡游戲有對體驗者按壓胸口的設置。
所謂的這個“死亡游戲”并不是什么新鮮玩意。此前就曾在校園流行,又叫“心跳游戲”或“閉氣窒息游戲”,這個游戲最早源于東南亞及我國港臺地區(qū)青少年當中,20世紀90年代末傳入我國,在內地和沿海城市的少數(shù)中小學和大學校園傳播。
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對此明確表態(tài),“死亡游戲”極易損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要求堅決制止此類游戲在學生中傳播、蔓延。同時要求中小學校進一步加強管理,保障廣大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雖然官方對于這種游戲嚴厲禁止,態(tài)度明確。但依舊難以徹底根除,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死灰復燃。
這個游戲中,按胸口的動作是關鍵,若看到孩子間出現(xiàn)此類動作,一定要警惕,不要當成是正常打鬧。醫(yī)學界對于這種游戲的危害有著明確的共識。專家表示:“死亡游戲”壓迫心臟、抑制呼吸導致回心血量減少,大腦的血液和氧氣相應減少。嚴重者導致意識喪失、全身臟器功能停止等,直接危及生命。面對如此嚴重的后果,如果不去主動干預,任由學生去效仿和模仿,將會嚴重威脅青少年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
不可否認,青少年普遍都有追求刺激和獵奇的天性。不論是之前的煙卡,還是這次的“死亡游戲”。這些現(xiàn)象流行的背后,都反映了青少年在如今快節(jié)奏的成長環(huán)境中,追求獲取短暫刺激和即時的滿足感,進而來填補了他們在繁重的學習壓力和精神壓力下深藏的空虛與迷茫。但在滿足好奇心的同時,卻缺乏了足夠的自我保護觀念和危險防范意識,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各界就不能置之不理。
隨著“死亡游戲”在學校的風靡,這既反映了青少年心理問題的一些癥結,也代表亞文化的侵襲對價值取向的沖擊。以玩游戲證明自己的勇敢來獲取關注,或者說這種行為本身就代表了對這類亞文化的認同,值得我們警惕。遏制和鏟除這類害人的游戲,也需要學校、家長等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這種危險游戲必須抱著零容忍的態(tài)度,予以嚴厲打擊和叫停。這需要有關各方長點心,也要在發(fā)現(xiàn)苗頭時及時介入,在萌芽階段就徹底掐滅。
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呵護下一代生命安全,光靠嘴說說那完全不行。這就要學校和家長付出實際行動,也需要有關網(wǎng)絡平臺切斷這種不良思想和行為的傳播源頭。只有營造一個安全、健康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對這種獵奇的糟粕游戲,才能實現(xiàn)干凈徹底的鏟除。
【流程編輯:劉佳佳 07554】
本文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網(wǎng)絡。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