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說:病從口入,這話一點不假;我女朋友前天去超市,就因為試吃了沒洗的水果,結果導致腹瀉,半夜去掛了急診。

所以說,日常不好的生活習慣,真的要改;就拿平時洗碗這件小事來說,雖然很多人每天都在做,但很多家庭都做的不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就比如,下面的這五個壞習慣,真的會危害健康,嚴重的甚至會致癌;可別再堅持了。

1、洗碗布常年不換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有些家庭的洗碗布用了幾個月,甚至一兩年了,還不舍得更換;總覺得用完洗一洗就干凈了,還以此為榮,標榜自己會過日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殊不知這種壞習慣,可能會害了一家人的健康;洗碗布清潔不到位,或用久了不更換,上面會沾滿各種咱們肉眼看不見的污垢和細菌,用這樣的洗碗布洗碗,相當于把細菌又抹回了餐具上。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之前就看到過相關報道,有研究人員對100塊使用超過1個月的抹布做了檢測分析,結果超過半數(shù)的抹布細菌數(shù)超標。其中,36%被檢測出大腸桿菌、腸球菌,14%含有黃金葡萄球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以上這些都是致病細菌,潛藏著巨大的健康隱患;特別是腸球菌,甚至用洗手液都無法洗去。所以說,家里的洗碗布至少1-2周左右就換新,使用完的抹布也要徹底清洗,并定期消毒。

2、不節(jié)制濫用洗潔精

男人做家務,干活比較毛糙,尤其是洗碗,看到碗筷稍微有點臟時,就會放很多洗潔精;自認為洗潔精越多,碗筷洗的越干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實際上,這種做法真的是恰得其反;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像很多網(wǎng)友說家里的衣服洗不干凈,漂洗后會殘留泡沫,其實就是因為洗衣液放多了導致的。

所以,過量使用洗潔精也會出現(xiàn)這樣情況;濫用洗潔精的后果,就會導致碗筷難以徹底清洗,少量化學物會殘留在餐具上,從而混入食物到體內,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因此,適量使用洗潔精才是洗碗的正確方式;另外,任何洗滌劑產(chǎn)品,都不要用于果蔬清洗,切記。

3、碗筷先泡著不及時洗

很多家庭都有碗筷不及時洗的壞習慣,常常是吃過飯先把臟碗筷泡在水槽里,等到晚上臨睡前,甚至等到隔天才想起來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這種偷懶行為,真的不可取;沾有殘渣剩飯的臟碗筷,長時間泡著不洗,相當于是細菌的溫床。特別碗筷浸泡4小時以上,會讓細菌快速進入繁殖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曾有相關實驗表明,室溫環(huán)境下10小時,臟碗筷內的細菌,包括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數(shù)量,會增加至原來的7萬倍,真的相當可怕。

所以,為了家人健康,吃完飯最好立即洗碗,養(yǎng)成一種好習慣。

4、洗完碗不晾干就收

除了上面的不及時洗碗外,還有一個壞習慣,很多人也經(jīng)常做;就是洗完的餐具不等晾干,就著急收到柜子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個看似很平常的習慣,其實也是很不衛(wèi)生的;因為碗筷洗完不控水晾干,同樣會滋生細菌。

尤其是木質的筷子、木質的菜板,浸泡清洗時本身就含水量很高,如果不等晾干就放到陰暗潮濕的櫥柜里,非常容易發(fā)霉,從而滋生大量的霉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比如,幽門螺桿菌、甚至是讓人聞之色變的黃曲霉素都會找上門來;這種一級致癌物,單純靠手洗,或陽光暴曬根本去除不了,只有能達到280度高溫的消毒電器才能把它消滅。

另外,洗干凈的碗筷,也不用用抹布擦干,避免微生物繁殖;最佳方式,就是控水后,將其擺放在通風處,等完全干燥后,在收到柜子內。

5、碗筷長期不消毒

雖然現(xiàn)在的消毒廚電已經(jīng)普及,像什么洗碗機、集成灶,以及消毒柜,都用殺毒除菌的功能;但實話實說,大部分家庭從沒有過對餐具消毒的行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然,這和經(jīng)濟條件無關,并不是說買不起;而且因為心態(tài)造成的,一方面是為了圖省事,另一方面會認為都是家人,根本不需要過度講究。

但是,這種健康意識的疏忽,卻恰恰給了幽門螺桿菌等病原體,提高了滋生和培養(yǎng)的溫床。很多人不知道,這種細菌的危害,感染率甚至會高達50%以上。

據(jù)了解,胃癌曾經(jīng)是我國發(fā)病率最高的癌癥之一;而胃癌患者,幾乎都有幽門螺桿菌感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所以,定期給碗筷餐具消毒,真的非常有必要;當然,如果家里沒有配備消毒電器,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煮沸的水,這種方式,可以消滅餐具上大部分的病菌。

總得來說,洗碗事小,但卻關乎到健康,千萬要重視。如果你家也有這些不好的洗碗習慣,趕緊改正,不要因為省小錢,而花大錢看病,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由齊家安安整理編輯,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刪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