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面子,更為里子。
0 1
廣汽再度牽手華為
“要將汽車的靈魂一定掌握在自己手里!”
2021年6月,上汽董事長在股東大會上提出關于車企的“靈魂”論,并表示很難接受單一供應商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這句話就是“劍指”華為。
以致于余承東當時在汽車百人會上曾“吐槽”說,中國造車新勢力不會用華為,老牌國企“為了靈魂”也不會用華為。
而廣汽也是最早和華為開展合作的車企之一,并且在2021年廣汽和華為合作共同開發(fā)一款純電大型SUV車型,廣汽負責車輛工程的搭建,華為提供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但是車型并沒有按計劃量產,由原來和華為聯合定義、共同開發(fā)變更為自主開發(fā)。
廣汽為了“靈魂”也選擇放棄華為,搞自主開發(fā)。
結果,僅僅一兩年的時間,廣汽改變了想法——愿意交出部分“靈魂”,重新與華為合作。
11月30日,廣汽集團與華為趁著周末官宣深化合作,雙方簽署了深化合作協議。

核心只有一條:
廣汽將在傳祺、埃安和昊鉑之外,與華為合作,攜手打造一個新的高端品牌。
聽起來,似乎華為智選車“第五界”呼之欲出了。
但是回顧合作歷程,廣汽集團與華為的戰(zhàn)略合作始于2017年,聚焦于智能網聯電動汽車領域。從2020年到2023年,雙方不斷探索合作模式與領域,逐步實現從硬件到軟件、從產品到云端、從研發(fā)到智能制造的全覆蓋。
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主要是兩個矛盾:
一是,華為要的太多了。在廣汽與華為合作中,廣汽總經理就公開吐槽過,華為太貴了,廣汽要不起。
二是,廣汽當時活得還不錯,不愿意把靈魂交給華為。
這次廣汽怎么突然就想通了?
0 2
被逼無奈的選擇?
近幾年,中國汽車市場經歷著電動化、智能化的浪潮,同時自主品牌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不斷提升。
在這場大浪潮里,廣汽集團雖然在智能化、新能源等領域有所布局,在合資品牌之外,也弄了不少自主品牌,但仍然“掉隊”明顯。
廣汽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廣汽集團前三季度實現營收740.4億元,同比下降24.18%。

歸母凈利潤1.2億元,同比下降97.34%;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虧損18.7億元,同比下降146.49%。

直接原因是銷量連續(xù)九個月出現同比下滑。根據廣汽九月份產銷快報,今年1到9月,廣汽集團累計銷量為133.51萬輛,同比下降25.59%。
不過,廣汽出現頹勢的跡象要更早一些。
2019年,廣汽毛利率突然出現斷崖式下滑,從18.56%的毛利率降到了6.9%,然后就一直沒翻過身,始終是個位數的低毛利率,這在行業(yè)中都是很少見。

其次,從2018年到2022年,連續(xù)五年,廣汽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是負數,也就是說,整個廣汽集團,不掙錢,入不敷出。
這么差的現金狀況,唯有近年來的房地產可與之一較高下。
毛利率低,利潤空間就小。2018年之后,廣汽的利潤也滑坡了,2018年還有109億的凈利潤,2019年之后,凈利潤都沒有超過百億,2023年凈利潤僅為44億。
可以說,廣汽的問題存在五六年了,只不過是今年終于兜不住了。
同時,被視為“全村希望”的廣汽埃安,也在今年突圍失敗。先是被爆銷量下滑、大規(guī)模裁員,隨后又因“密集與應屆生解約”等消息登上熱搜,一時間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2024年1-5月,廣汽埃安的銷量不足11萬輛,同比降幅高達38.71%,與年銷70萬輛的目標相去甚遠。

進入下半年之后,銷量依舊萎靡不振,截至2024年10月,廣汽埃安累計銷量為26.48萬輛,同比下降32.51%?,連續(xù)9個月下滑!
距離70萬銷量目標,達成率僅為37.83%!
反觀把“靈魂”出讓給華為的賽力斯,今年業(yè)績上,前三季度營業(yè)總收入1066億元,同比增長5倍,歸母凈利潤達到40.4億元。
銷量上,其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xù)攀升,1-9月累計賣出31.67萬輛,同比增長364%。

在資本市場上,賽力斯?jié)q得也很兇,今年以來股價漲超70%。
廣汽銷量大跌,連帶廣州經濟數據難看。
而重慶GDP超過廣州剛好一個賽力斯的年銷量。
哪怕是廣汽再無動于衷,廣州市都要催著他們趕緊改革。
0 3
造一個“第五界”很難
曾經決絕地把華為掃地出門,如今尷尬地選擇重新擁抱華為。
不知道他們自己尷尬不尷尬。
廣汽最大的問題是決策失誤,錯誤的判斷了形式。
本來華為與廣汽的合作其實是非常早的,2017年就開始牽線搭橋;2021年7月廣汽埃安同華為達成關于AH8車型的合作關系。2023年3月27日宣布,廣汽“與華為聯合開發(fā)變更為自主開發(fā)”,華為的身份將由合作伙伴轉變?yōu)楣獭?/p>
結果半年之后,隨著華為mate60的回歸,也徹底帶火了車業(yè)務,問界持續(xù)大賣。

廣汽與華為沒有合作成功,也許就差這半年時間。
廣汽錯判了華為的未來與他們的能力。
華為雖然不造車,但在賦能造車企業(yè)這件事上,卻出人意外地牛。
賽力斯集團成立于1986年,改名三次,也經歷了三次轉型(前身是東風小康)。
2019年各大車企搞新能源搞得如火如荼的時候,賽力斯還在苦苦掙扎。當時的銷量只有幾千臺,工廠開工率低得可憐。

2020年,賽力斯董事長張興海和余承東的第一次見面,只聊了幾個小時,兩個人當時就敲定了合作意向。
2021年賽力斯另起爐灶成立新品牌AITO問界,聯手華為陸續(xù)推出的問界M5、M7、M9相繼引爆新能源市場,成為電車領域炙手可熱的車型,從此開始了“一路狂飆”。
是華為把賽力斯在破產邊緣推上巔峰,堪稱挽狂瀾于既倒?!俺鲑u靈魂”的賽力斯不僅沒有成為時代的看客,更成了新能源的領路人。連帶上下游產業(yè)鏈的經濟貢獻,對當地GDP貢獻更大。
并且在華為的主導下,賽力斯、北汽、奇瑞、江淮用“四界”玩出了名堂。
另一邊的廣汽,則是“江河日下”。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錯誤買單,企業(yè)也是一樣,這就是代價。
然而迫不得已,廣汽選擇了吃下這盤回鍋肉,重新與華為合作還能復刻賽力斯的路徑嗎?
就目前來看,很難很難。華為造車合作模式有三種:零部件模式、HI模式和鴻蒙智行。
零部件模式:華為主要提供標準化的零部件。
HI模式:華為提供智能汽車全棧解決方案。
鴻蒙智行:華為提供從產品造型設計到營銷銷售一條龍服務。

此前余承東曾表示,目前鴻蒙智行只關注到“四界”(問界、享界、智界、尊界)上。廣汽自己有成體系的供應鏈,那么最可能得就是HI模式。
而采用HI模式的阿維塔、嵐圖和比亞迪方程豹-豹8都成功了,有可執(zhí)行、可復制的操作經驗,更符合廣汽這種求穩(wěn)的老牌國企的辦事風格。
但是能不能產生預期效果,目前還有兩個阻礙:
一個是華為和廣汽的“性格”不合。
這兩個企業(yè)在過去的商業(yè)合作中都習慣于成為強勢方,已經不能接受均勢、弱勢的局面了。在如日中天的華為面前,廣汽的議價權只會少不會多。除非廣汽這回真的痛定思痛,拉下老臉,愿意讓出足夠多的利益,不然后續(xù)的合作還是困難重重。
另一個是,華為的帶動效應可能沒那么明顯了。
此前的華為確實擁有很強烈的帶動效應,但是不代表可以無限分裂增殖。
越晚產生關聯意味著帶動效應更弱,哪怕華為站臺都沒用,輿論上不買賬,大家只記得“為什么不早點和華為合作”、“現在才意識到嘛?”……
不過市場最終還是產品說話,只要通過和華為的合作能夠拿出比“四界”更有競爭力的車型,實現翻盤指日可待。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