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擅長五言詩,自詡“五言長城”,他的詩,也的確是以五言為佳,像著名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一句“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極具畫面感,讓人一下就能記住。
劉長卿的五言詩在《唐詩三百首》中選入的也比較多,下面這一首《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yè)》(又作《送李中丞之襄州》)便是一首極具特色的五言律詩。這首詩是送別之作,大致寫于安史之亂平定后,有感于李中丞被斥退歸鄉(xiāng)的不幸遭遇,因而為之打抱不平而作。
這首詩,還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它讓我們看到了,不僅是現(xiàn)代常有“卸磨殺驢”的事情(比如,你在某個公司,兢兢業(yè)業(yè),沒有功勞有苦勞,結(jié)果因為年紀到了,而被首先“優(yōu)化”),古代也是如此,千年來,人性一直沒有什么大的改變。

從整體來看,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對朋友被斥歸的惋惜與憤懣,其實是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在里面的,全詩如下。
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yè)
劉長卿
流落征南將,曾驅(qū)十萬師。
罷歸無舊業(yè),老去戀明時。
獨立三邊靜,輕生一劍知。
茫茫江漢上,日暮欲何之。
開篇兩句“流落征南將,曾驅(qū)十萬師”,以嘆息開頭,點明李中丞的身份,他是一位南征北戰(zhàn)的大將軍,可是,冠以“流落”二字,就將現(xiàn)狀寫了出來,他現(xiàn)在是被朝廷罷斥譴歸,蕭條難歸的境況。
“流落”二字,是充滿了情感的,這也是全篇的詩眼所在,曾有評論家說,劉長卿的這個開頭,“一起手即與別者連綴紐結(jié),開出下文若大天地”,確實是這樣的。
接著詩人又點明了李中丞曾經(jīng)顯赫的軍職,他是重兵在手,“驅(qū)”字用得很好,所謂驅(qū)遣十萬之眾,可見其叱咤風云的才干,是如此地不平凡,可惜的是,這些都已經(jīng)是以前的事情了,當年的歲月不再,今夕的“流落”與往年的“叱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樣帶給人極大的反差感,也有一種莫可名狀的感慨。

頷聯(lián)寫朋友的態(tài)度,“罷歸無舊業(yè),老去戀明時”,歸家之后,卻沒有什么可以經(jīng)營的營生,由此可見,李中丞本人是清潔廉明的,他戎馬一生,從來不是為了自己的高官厚祿。但越是這樣,就越凸顯了李中丞現(xiàn)狀的凄涼,回家無舊業(yè),等于老來無保障,其凄涼的境況可想而知。
但即便如此,李中丞也毫無怨言,只是回味著以前朝廷對自己的信任與關照,所謂“戀明時”,其實暗含了現(xiàn)在的“不明”,使人不能不想起廉頗老矣還希重用的史實,而同情這位被迫退職的大將軍。
頸聯(lián)非常經(jīng)典,“獨立三邊靜,輕生一劍知”,這又是閃回的追憶,當年老將軍獨鎮(zhèn)“三邊”,敵人望而生畏,不敢前進,邊防穩(wěn)固,是他最大的功勞,這是于國于家都有大功的,而“輕生一劍知”是倒裝句,應該是“一劍知輕生”,當年他在沙場上出生入死,毫不顧惜自己生命的事情,只有身邊的寶劍最清楚,這是將寶劍擬人化了,所以也更加感人,也更加可嘆,試想,老將軍的功勞,人不知而劍知,有一次暗示了朝廷的“不明”,詩人的憤懣憐憫之情,也盡顯出來了。
如果說前六句都是詩人揮手告別時的所感,那么最后兩句,就是朋友早已離開之后,詩人獨立在渡口久久不能平息的寫實,“茫茫江漢上,日暮欲何之”,這也是常用的以景結(jié)情的名句,詩人念及其故居舊業(yè)無存,因此有“欲何之”的憂問,同時又和起手的“流落”語意連成一片。
江漢之景,本就蒼茫,日暮蒼蒼,漢水茫茫,老將白發(fā),歸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茫茫漢江也似乎吞沒了詩人。詩人對朋友的關切之情,也使人思緒波蕩,觸動我們深切的尋思和懸念。

《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yè)》這首五言律詩,寫得跌宕起伏,因為有李中丞這一形象塑造,讓人感到十分有代入感,作者以深摯的感情頌揚了李將軍的英雄氣概、忠勇精神和卓著功績,同時對老將晚年罷歸流落的遭遇表示了無限的同情。
全詩可以分為兩部分,前六句都是在刻畫形象,同時寄托情感,交代老將軍舍身為國的英雄形象與歸家無業(yè)的凄涼,寄托詩人無限同情。后兩句是另一部分,寓情于景,以景襯情,含蓄地表現(xiàn)老將日暮途窮的不幸遭遇。
全詩情調(diào)悲愴,感人至深,使人思緒波蕩。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