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泡海椒

瑞記飯莊,北京以川菜著稱之先聲,始于清民鼎革,終于北伐遷都,其生涯起訖,正值行業(yè)兩大變革期。探其十余年歷程,可一覽川菜落足京城、從無到有之軌跡,亦可管窺民國中前期,北京飲食業(yè)發(fā)展之滄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帝制時代,北京飲食業(yè)因京師地位,匯聚全國精粹,極盡繁華,復以中樞禮教,寓于行業(yè)組織,等級分明。至清同光間,市面飲食業(yè)態(tài),即有廚行、飯莊、飯館、茶飯館、酒飯館、羊肉館、飯鋪、飯攤及各式行商等類。

其中,飯莊與飯館為高中級飲食店,飯莊有冷、熱之分,冷莊無經(jīng)營場所,僅上門置辦宴會,熱莊有規(guī)模宏敞之屋宇,就地承辦官商宴會堂會并應承外會,二者皆制桌席,不供零餐。飯館則有大、中、小之別,俱以零餐小賣為主。各莊各館,各守其規(guī),各攬其客。

光緒末,時局驟變,諸業(yè)隨之變法,經(jīng)庚子、辛亥至民初,飲食業(yè)較前多有不同:廚行勢衰,莊館破界,南味細分,團體始現(xiàn)。堂字號失飯莊專利,新式飯館涌現(xiàn)并涉足宴會;以山東館為主體之北味,壟斷局面漸行松動,而此前籠統(tǒng)之南味,則細分出粵菜館、豫菜館、紹興館、閩菜館、淮揚館等地域館,新現(xiàn)番菜、東洋諸館;飯莊商會成立,原涇渭分明之各級飲食店,始有統(tǒng)一行業(yè)組織。

此番變革,源于人事更替。清廷垮臺,原以王公貴族為目標之廚行、飯莊,客源盡失,或無人問津而銷聲匿跡,或增設堂食以開辦零餐。而各地進京之新科官僚政客,商紳巨室,不諳行業(yè)舊俗,不屑封建陳規(guī),終究催生出諸般新樣。飲食因人而變,古今長如。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各地風味角逐,川味不遑多讓。川菜進京,與眾不同,走的是曲線上市。民元冬,幾位貴州股東在外城騾馬市,創(chuàng)瑞記飯莊,主營貴州、云南風味菜點,又稱瑞記滇黔飯莊,為北京首家西南風味飲食店,亦為川菜進京第一站。

瑞記雖名飯莊,實屬新式飯館,其址在騾馬市大街東段南側,虎坊胡同對過,雖無三五進大院,范圍亦稱寬敞,設包間雅座及大堂散座,供應筵席并承接外會,同時兼售零餐。其布置經(jīng)營,較清時飯莊、飯館有別,業(yè)務更寬泛,方式更靈活,故以新式稱。

瑞記初期菜點,較早見于樂嘉藻日記。1913年1月,貴州人樂嘉藻應同鄉(xiāng)阮文光之邀,赴瑞記聚餐,席間菜品計有鹵冬筍、腌牛肉、腌豬腰、燉牛肉、韭黃炒肉、糟辣角炒雞丁等,點心有脆燒面、血腸面等。依樂氏餐后感受,總體并不十分出彩,他感嘆“大概氣象寒儉,在都市中殊無立足地”。

時人另載瑞記拿手菜,為清湯竹蓀、紅燒羊肚菌、甜火腿、宮保雞。西南盛產(chǎn)竹蓀、羊肚菌,火腿為云南久負盛名之佳品,宮保雞則是地道貴州菜。瑞記為適應各省人胃口,將宮保雞中的青椒減去大半,又仿山東菜辦法稍加勾芡,在貴州人看來,已失廬山真面目。此為宮保雞制法及經(jīng)營者較早記錄(筆者將另文撰述川黔宮保雞逸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開業(yè)不久,瑞記股東即應食客反饋,聘四川廚師以加強競爭,掌灶者仍是貴州人,川廚與滇廚充二把手,四川豆花、四川泡菜遂嶄露頭角。此后,三省廚師聯(lián)袂添辦脆皮魚、椒鹽魚、回鍋肉、雞絨豆花、云腿白菜、扁豆泥、夾沙豆泥、山藥泥(并稱瑞記炒三泥)、椒鹽蛋、燴竹筍、菜花等諸多菜點。

西南三省飲食大同小異,總以風味獨特而別具一格,非熟悉之人難辨云貴川菜肴細節(jié),故時人又常以瑞記作川黔菜館或川滇黔菜館。瑞記推陳出新,深得食客青睞,至二次革命時,已是外城最受歡迎者之一。期間,瑞記川廚逐步掌灶,川菜亦趨突出,致后來者竟直指瑞記為川菜館,進而公認作北京川菜鼻祖。

瑞記菜肴另有兩個特點,分量大、價碼貴,故中上階層更易接近。經(jīng)營頭幾年,魯迅、康寶忠、錢玄同、朱希祖、黃侃、鞠普、胡適等人先后光顧。據(jù)梁漱溟回憶,李大釗曾宴客于瑞記飯莊,他受邀作陪,席上與陳獨秀初遇,此次瑞記之會,當為“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過程之珍貴一瞬。

瑞記所在的騾馬市大街,向為外城繁盛之區(qū),商鋪、酒肆、茶館鱗次櫛比,而附近一帶會館林立,各省軍政商學界頻繁交集,為其提供了充足客源。如街北四川營四川會館,原為秦良玉駐兵舊址,清末始設四川女學堂,川人常來常往,或為瑞記興旺原因之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20年前后,瑞記營業(yè)達至極盛,京師一般闊人“宴會必瑞記”:傅岳棻為競選教育總長大宴政界要人;梁善濟、藉忠寅、黃群、藍公武為梁鴻耀洗塵;白堅武、李大釗為孫漢忱接風;郭嘯麓為馬鄰翼壓驚;中華西北協(xié)會等先后宴請孫中山代表徐謙、邵元沖;京滬兩市記者在此歡聚;程研秋、吳富琴在此“學藝”…

因上層人士匯集,瑞記竟被官僚騙子注意,他們冒充官場靈通人物,在此騙取各地來京謀官者財物。更有甚者,坊間竟傳出瑞記狐仙說:“該館夜有狐為祟,如夜中架上碟碗大響,次日生意必佳,如微響,次日生意必惡,廚師每夜必竊聞其聲,以為次晨上市預備材料多少之標準焉。”

前等贅述,非徒作談資,以視瑞記經(jīng)營情景而已。當中央公園開辟,瑞記曾于內設分號長美軒,掛川滇黔招牌,在原有菜品基礎上,增置小吃點心,得眾多文人雅士追捧而走紅,更以一道馬先生湯聞名四九城內外,此為后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瑞記發(fā)達,川菜盛行,一眾川菜館次第開業(yè),僅騾馬市周邊即有賓宴春、南園、蜀園、益華數(shù)家,另有小椿樹胡同岷江春,宣外大街利遠齋,李鐵拐斜街川香遠,香廠浣花春,新華街蜀珍、益華園,西茶食胡同春陽居,及西長安街大陸春、宣南春、長安春諸家,大小爭鋒,盛極一時,川菜至此在北京生根。

二十年代中,形勢再生變化。先是后繼各川菜館精進改良,而瑞記菜品質量下降,分流大部分顧主。復因北伐軍興,首都南遷,大小宴會多有停止,筵席生意日漸蕭條,高中級飲食店,或縮小規(guī)模,裁減人員勉強應對,或直接關門了事,僅1927年11月,關張飯館即達三十余家。瑞記歇業(yè),大致在此階段。

進入三十年代,飲食業(yè)頹勢方有緩解,然昔時大飯莊、大飯館之喧囂場面,繼由層見疊出之中小飯館取代,莊、館間界限進一步打破,竟出一新業(yè)態(tài)——莊飯館。其時,各級飲食店為抱團進步,紛紛加入飯莊商會,連茶飯館、醬肘鋪等亦先后加入,飲食業(yè)又呈別樣局面,而川菜則續(xù)寫新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本文系“消失的川菜名店”系列之一

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僅供示意

轉載須經(jīng)本人同意且注明:川味文化?泡海椒

看川菜老傳統(tǒng),聽川味龍門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