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九重紫》以其獨特的敘事手法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贏得了觀眾的廣泛好評。
不僅熱度破3萬,還買下了《戲文說》版權(quán),劇中更是巧妙地融入多個戲曲片段,不僅為劇情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還通過戲曲與劇情的對應關系,深化了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jié)。
好嘞,驚木一響,好戲登場,咱們這就開講《九重紫》中的戲文說。

EP01 昆曲《千鐘戮·慘睹》
戲曲來源:
昆曲《千鐘戮·慘睹》是清初劇作家李玉的作品,講述了明初因朱棣篡位,建文帝朱允炆扮作僧人出逃,親眼目睹朱棣為獲得皇位大肆屠戮的情景。建文帝的遭遇充滿了無奈與憤怒,他痛斥那些為了皇位而不擇手段的人,表達了對忠臣良將的同情和對上位者的諷刺。
曲子原文:
眼見得普天受枉,眼見得忠良盡喪。彌天怨氣沖千丈,張毒焰古來無兩。
程濟:大師,天色已晚,趲路要緊。
建文帝:咳!我想做忠臣的到這個地位,那些讀書的,還要做什么官?
我言非戇勸冠裳罷想,倒不如躬耕隴畝臥南陽。

電視劇對應關系:
在第一集開場,宋墨誤以為皇帝與太子害死定國公,因此投靠慶王擁兵造反,殺至宮中。此時,太子正在觀看《千鐘戮·慘睹》。
臺上建文帝的遭遇與臺下太子的處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太子自比為臺上的建文帝,面臨著被篡位的危險;而宋墨則認為自己是被迫害的忠臣良將,為了替定國公報仇而造反。
影視劇原文:
“我想做忠臣的到這個地位,那些讀書的,還要做什么官?”(宋墨在看完戲后,重復了建文帝的念白)
戲劇經(jīng)典臺詞:
“我想做忠臣的到這個地位,那些讀書的,還要做什么官?”(建文帝在戲中所言)
宋墨借此臺詞表達了對定國公冤死的憤恨和對上位者的諷刺,與戲曲中建文帝的無奈與憤怒相呼應。這一對比不僅增強了劇情的感染力,還深化了宋墨和太子的人物性格。

EP04 昆曲《羅衫記·看狀》與《東窗事犯·掃秦》
戲曲來源:
《羅衫記》:蘇云攜妻鄭月素行至五壩江口時,錯上了徐能的船。徐能見財起意,將蘇云及家傭拋至江中殺害。鄭月素欲投江自盡殉夫,被徐能強行帶至家中欲收為夫人。鄭月素誓死不從徐能,遭受嚴刑拷打。在姚婆的幫助下,她趁機逃走。
在逃難途中,鄭月素產(chǎn)下一男嬰,用羅衫包裹后放在八寶琉璃井附近。她寫下血書,放在男嬰身上,然后佯裝投井而死,實際上躲進了蟠龍庵削發(fā)為尼。徐能以為鄭月素已死,將男嬰抱回家中撫養(yǎng),取名徐繼祖。
徐繼祖長大后考取功名,成為朝廷命官,并官至九省軍略。徐繼祖奉旨查訪民情時,遇到道姑鄭月素訴冤。鄭月素向他訴說了20多年前殺夫霸妻一案,被告正是徐能。徐繼祖在調(diào)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身世的秘密。原來他一直是徐能的養(yǎng)子,而徐能正是他的殺父仇人。
在姚婆和羅衫等人證物證面前,徐能不得不低頭認罪。徐繼祖決意匡扶正義,為自己的生父報仇雪恨。最終,徐能被懲處,鄭月素得以與兒子團聚。

電視劇對應關系:
在第四集,竇昭和宋墨看戲時,臺上演的是《羅衫記·看狀》。宋墨的命運恰如徐繼祖,父子隔心,內(nèi)有隱情。他的母親病重,生死未知,而他自己也面臨著被陷害的危險。
對應了宋墨的那句判詞:“失母遺兒開堂審父,一世飄零恩怨交錯”。
這一戲曲片段與宋墨的處境形成了共鳴,使他更加堅定了揭露真相的決心。

《東窗事犯》是元雜劇作品,全劇共四折,主要講述了地藏王化為呆行者揭露秦檜夫婦在東窗下密謀陷害岳飛之事。秦檜在南宋朝廷中權(quán)傾一時,卻與金人私通,主張議和。他視岳飛為眼中釘,因岳飛堅決抗金,深受百姓愛戴。秦檜與妻子王氏在東窗下密謀,決定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岳飛。岳飛父子因此被害。
后來,秦檜去靈隱寺進香,地藏王化為呆行者,揭露了秦檜夫婦的陰謀,并痛斥其罪行。秦檜啞口無言,派何宗立去捉拿呆行者,但人去樓空。秦檜又命何去東南第一山捉呆行者,何宗立在陰司看到秦檜披著枷鎖,由鬼吏押來,原來“東窗事發(fā)了”。

電視劇對應關系:
在同一集中,定國軍查抄貪污與私糧時,臺上演員唱的是《東窗事犯·掃秦》。貪污之人便是臺上的秦檜,而定國軍則是假扮的瘋僧,對貪污之人進行明嘲暗諷。這一戲曲片段與劇情緊密相連,增強了劇情的諷刺意味和正義感。

EP10 越劇《梁?!桥_會》
戲曲來源:
《梁?!分v述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兩人因家庭阻撓無法結(jié)合,最終雙雙化蝶。樓臺會是兩人情感的高潮,祝英臺向梁山伯道出實情,兩人在樓臺上深情相擁,訴說著彼此的愛意與無奈。梁山伯感嘆命運弄人,祝英臺則堅定地表示,約定生不同衾死同穴,即使生前無法成為夫妻,死后也要同墳而葬。
她唱出了那段深情的誓言:“立墳碑呀啊立墳碑,梁兄你紅黑二字刻兩塊,那紅的刻上我祝英臺,黑的刻上你梁山伯,我與你生前夫妻不能配,梁兄啊,我就是死也要與你同墳臺。”

電視劇對應關系:
在第十集,反派挾持竇昭,想要威脅宋墨,但宋墨表現(xiàn)的毫不在意:她就是我手中的一枚棋子,我射穿她就跟射穿張紙一樣。
宋墨決然拉箭,繼續(xù)說:
“竇小姐,往后每年清明,我都會給你憑吊一曲樓臺會,以表哀思。”
梁山伯曾問英臺身為男兒為何有耳環(huán)痕,暗示宋墨會從耳畔射出一箭,竇昭心領神會,由微微吃驚到平靜地閉上眼睛。
同時,此處借用梁祝的關系說明兩人的情愫潛藏,也以《樓臺會》暗示宋墨和竇昭的愛情也面臨著重重阻撓。逢兇化吉之后,宋墨一路暗中護送,并將一箭射落的耳環(huán)收好送還原主。

EP15 昆曲《玉簪記·琴挑》
戲曲來源:
《玉簪記》:在南宋初年,書生潘必正因其姑母是女貞觀主,應試落第后不愿回鄉(xiāng),便寄寓在觀內(nèi)。一日月明風清的夜晚,他偶聽道姑陳妙常撫琴,遂以琴挑之。潘必正先彈一曲《雉朝飛》,暗示自己尚無妻室,陳妙常則撫《廣寒游》聊訴孤寂。潘必正以琴曲傳情,挑動、試探道姑陳妙常的心意。
陳妙常唱:【朝元歌】長清短清,那管人離恨。云心水心,有甚閑愁悶。一度春來,一番花褪,怎生上我眉痕。云掩柴門,鐘兒磬兒在枕上聽。柏子座中焚,梅花帳絕塵,果然是冰清玉潤。長長短短,有誰評論,怕誰評論。
(潘必正贊嘆琴聲,陳妙常假意嗔怪)
陳妙常:仙郎何處入簾櫳,早是人驚恐。
潘必正:小生獨坐無聊,步月閑行到此。驚動了!

電視劇對應關系:
在第十五集,臺上正在唱《玉簪記·琴挑》,竇昭即陳妙常,宋墨便是潘郎。
臺上潘必正在追問陳妙常的想法,臺下宋墨也試圖探知竇昭的心意。
宋墨夜夜逛戲樓,眾人皆傳世子夜夜要聽曲,由戲子捂腳才能入睡。這次正好竇昭與宋墨在戲樓遇上。

宋墨:“四小姐,有戲不聽,跑這兒來,怕不是在私會情郎?”
竇昭:“聽聞宋世子,夜夜都要帶戲子回家捂腳。深夜腳寒,是腎陽虛弱之兆。世子可得當心了!”
旁人皆笑。宋墨揮手示意,隨從戲子婢女都撤了,就剩竇昭和宋墨。
宋墨:“這濟寧侯在金吾衛(wèi)操練得臥床不起,倒沒見你有半分掛念。如今,倒關心起我來了~”
回頭確認無他人,“你當真要嫁給魏廷瑜?”
竇昭:“世子當真需要聽戲子唱曲才能入睡?”
宋墨:“我這把戲哪瞞得過四小姐?倒是你,還沒回答我的問題?!?/p>
竇昭不想回答,轉(zhuǎn)身要走,被宋墨攔住,“四小姐,在躲什么?”
這一戲曲片段與劇情緊密相連,增強了劇情的含蓄和美感。
宋墨和竇昭的情感也如同潘必正和陳妙常一樣充滿了含蓄地試探和滿心的期待。

EP16 昆曲《寶劍記·夜奔》
戲曲來源:
《寶劍記·夜奔》是明代劇作家李開先所著《寶劍記》中的一折,林沖因被高俅陷害,發(fā)配滄州,在草料場被高俅派來暗害他的兩個奸賊燒死,林沖僥幸逃脫,憤而殺死仇敵。之后,他懷揣柴大官人的推薦信,決定投奔梁山。在黑夜中,林沖踉蹌前行,途中遇到一座古廟,便進去暫歇。在廟中,他夢見金槍手徐寧帶領官兵追捕他,驚醒后,急忙拜別神圣,直奔梁山而去。
林沖(唱)【點絳唇】:數(shù)盡更籌,聽殘銀漏。逃秦寇,好教俺有國難投,那搭兒相求救!
林沖(白):欲送登高千里目,愁云低鎖衡陽路。魚書不至雁無憑,幾番空作悲秋賦?;厥孜魃饺沼靶保煅墓驴驼骐y渡。丈夫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林沖(唱)【新水令】:按龍泉血淚灑征袍,恨天涯一身流落。專心投水滸,回首望天朝。急走忙逃,顧不得忠和孝。
林沖(唱)【折桂令】:實指望封侯萬里班超,到如今,生逼做叛國紅巾,做了背主黃巢。恰便似脫扣蒼鷹,離籠狡兔,摘網(wǎng)騰蛟。似這鬢發(fā)焦燒,行李蕭條。此一去,博得個斗轉(zhuǎn)天回,管教你海沸山搖。

電視劇對應關系:
在第十六集,臺上演員唱的是《寶劍記·夜奔》中的【折桂令】,此曲可以算作宋墨的角色曲。宋墨被陷害后,無奈與憤怒交織在一起,他決心復仇。
臺上林沖的遭遇與臺下宋墨的處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增強了劇情的感染力。這一戲曲片段不僅表達了宋墨的悲憤和決心,還深化了劇情的主題和內(nèi)涵。

電視劇《九重紫》中巧妙融入的戲曲片段不僅豐富了劇情的文化內(nèi)涵,還通過戲曲與劇情的對應關系深化了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jié)。每個戲曲片段都與劇情緊密相連,形成了獨特的藝術(shù)效果。
最妙的戲文說當屬《昭示錄》,竇昭手中的《昭示錄》是上一世的恩怨情仇,而劇中的皮影戲《昭示錄》則是第二世的故事,相同的人物不同的結(jié)局,是在眾人的共同努力扶持中悄然改變的傳奇。

這些戲曲片段不僅增強了劇情的感染力,還使觀眾在欣賞劇情的同時,領略到了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魅力。

不得不說網(wǎng)友贊的妙:這編劇到底是吃了多少文人墨客???!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