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 | 徐碧晗

01

從“雩”到“云”:追尋一種生命的“鈣質”

有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肖云儒的名字曾經隨著一個小小的“烏龍事件”產生過變化。他原名“蕭雩儒”,這里的“雩”字指古代求雨的祭祀。后來因為很多人都不認得這個字,慢慢便將名字讀成并傳成了“肖云儒”。

這個關于名字的誤會,卻似乎在冥冥中預示著他未來獨特的方向——與現(xiàn)實接壤,與人民共鳴。那些廟堂的祭祀、冷僻而生澀的字眼無法代表他,他的筆下,更涵括了如浮云般游歷過大地、見過世間的真實而創(chuàng)作出的文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聊到自己的寫作風格,肖云儒曾感慨:“直到今天,文學界仍有人認為我不夠純粹,認為我作為一個評論家,似乎對社會了解得太多太深。我說那沒有辦法,由不得我,我不能僅僅當一個書生。”

縱觀肖云儒的一生,不只是可以在書齋中寫出“形散神不散”的學者,也是可以走遍西部、見過黃沙、吹過凜風的研究員。“我注定不能夠成為一個學院派的研究者,我就是個以田野考察為特點的學者型記者?!毙ぴ迫迦绱丝偨Y自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他曾在拉薩被藏獒咬過,在新疆巴倫臺夜里被車撂下過,在云南瑞麗被邊防站盤問過,也深入到麻風病的重癥區(qū)采訪過……這一樁樁一件件故事,即便是放在網絡發(fā)達、信息互通的今天,仍然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心生敬意。然而正是這些的經歷,充實了他“人生經驗與生命情懷的共鳴”,讓他能夠用一雙洞悉世事的眼,看透抽象概念背后的實際,也從實際中總結出極具概括性和準確性的概念。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肖云儒編著書籍《中國西部文學論》

在西部文藝被忽視的年代,他極具開拓性地提出“西部文學”概念。在很多作家還在追求著陽春白雪,將文學與現(xiàn)實割裂開的年代,他寫作了《文藝創(chuàng)作反映當代生活中的封建主義潛流問題》一文。1980年,這篇發(fā)表于《上海文學》的文章引起了廣泛關注,被《新華文摘》、香港《文匯報》和《北美華僑日報》等極具影響力的報刊轉載。兩萬字的長文中,他通過文學幾乎于鉆研地探索著生活。這種特殊的精神和筆觸,使他看著愈發(fā)不像一個傳統(tǒng)的書生,更像一個能夠用刀鋒雕刻文字的俠者。

02

文人中的俠客,旅人中的學者

正如前文肖云儒所感慨的,千百年來,“文學”二字總被一部分人誤以為是高端的、不接地氣的,這樣融入生活的文學研究者“不那么純粹”??珊螢槲膶W的純粹?文學中飽含的真實、所描摹的社會,其實才正是文學最“純粹”的一部分。只有能夠從厚實的土地中汲取養(yǎng)分、從自然的事物中獲得能量、從現(xiàn)實的故事里總結經驗的人,才能真正抓住文藝的來源,才能真正讀懂和寫作出屬于人民的文字。

而肖云儒正是如此。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0多年前,肖云儒(左三)與賈平凹(左一)、李星(右一)

在生活困頓、前途未知的日子里,他也曾經對未來產生迷茫。那時,是一次觀賞壺口瀑布的機會讓他豁然開朗:“看到黃河在那兒一下子挺立起來、飛騰起來,突然就想到個人命運,有什么可悲觀的?黃河千年萬年就這么流著,不依然如此這么激越、高亢嗎?我怎能一下子就垮了?黃河壺口給了我勇氣,給了我生命的鈣質。”

生命的“鈣質”,這是肖云儒在采訪中反復提起的一個詞語。鈣質,是一種能夠強健骨骼的力量,它帶來的不是虛無縹緲的營養(yǎng),而是肉眼可見的強壯。賈平凹曾在路過一棵高壯的大樹時,忍不住用手撫摸,感慨這棵樹就像肖云儒一樣:“長得茁壯,能活到一百歲!”茁壯、高大、林蔭一方,這正是肖云儒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因為他始終在追尋一種生命的“鈣質”,一種讓他變得越來越堅挺的力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肖云儒走絲路,向外國友人贈送書畫作品

究竟是怎樣的經歷,塑造了肖云儒如此的性格特點?縱觀中華文明的歷史,亂世往往伴隨著大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的誕生。沒有什么比充滿挑戰(zhàn)和變動的現(xiàn)實,更能讓人產生無止境的思考。

肖云儒正出生于1940年,革命家庭的背景讓他從小就浸潤在風雨飄搖的時代政治氛圍中。父親早逝,母親撫養(yǎng)他成長,他的童年是在動蕩與不安中度過的。這種艱難的童年經歷,使得他自兒童時代,就喜歡沉浸在思考之中。而外祖父家的書籍,也讓他的心里“埋下了做學問的種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進入大學后,肖云儒的學習生活仍然受到激烈政治運動的影響。在1957年的反右派斗爭和隨后的“大躍進”中,他不僅成為了歷史的旁觀者,更是親歷者。這些歷史事件,足以讓每一個受過正統(tǒng)學術訓練的人體會到:學術與社會的關系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緊密相連的。文學不僅能反映思想,更會在不經意間深刻揭示社會現(xiàn)實。

而參與農村社會主義教育和做好“下放”期間的各項工作的經歷,使得肖云儒得以真實地接觸到中國底層的風土人情。回憶與農民同吃同住的時光,肖云儒表示:“我了解了中國農村的基層組織、家族關系?!鄙硖幍讓拥乃軌蚩吹狡匠H说纳睿斫馑麄兊男了崤c無奈。在這段時光里,他真正閱讀了中國社會這本大書,獲得了令他難以忘懷的第一手經驗——這不僅是書本知識,而是活生生的,這使他能夠問心無愧地以“田野考察型”研究者的身份自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理論與現(xiàn)實、思考與實踐,都像是一對對相互依偎著成長的同胞兄弟。人的一生難免被其中一位兄弟大肆“入侵”。然而當生命中只剩下現(xiàn)實的殘酷、實踐的艱辛時,難免只得追求茍且著生存。而倘若生命只剩下縹緲的理論和思考,又會卷入一種無盡的虛無。

而肖云儒的前半生,似乎總在堅持維持這種平衡。無論身處怎樣復雜的時局、艱苦的生活中,他始終堅持著學習與思考的習慣。在面對種種復雜的政治局勢和人生挑戰(zhàn)時,他回憶說:“我還是摯愛我的文學,埋在圖書館里系統(tǒng)地讀文學名著。我計劃畢業(yè)前將所學中外文學史上提到的主要作家的代表作通讀一遍。”這種堅持,使他打下了作為學者深厚的學術“底子”。賈平凹評價他和李星時,這樣說道:“他們閱讀面廣,了解國內文壇乃至世界文壇狀況,批評的坐標高,自己的感覺又好,見解獨到鮮活,概括歸納準確?!?/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當書本上的理論無法給予他生命的“鈣質”時,他又會再一次走到高山或平原上,走進基層的群眾中,重新汲取現(xiàn)實與實踐的能量。即便是社會越來越好、時局趨于平穩(wěn)的今天,他也從未忘記現(xiàn)實和實踐的重要性。

十多年前,年過七十的肖老,在文壇上早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也不再需要為了生計四處奔波。然而他還是毅然決然地三次重走絲路,繼續(xù)拓展著自己的“生命疆域”,寫下《西部向西》《絲路云履》《絲路云譚》《絲路云箋》等作品,不斷更新著整個社會對西部文化和絲路文化的認知。他是文人中的俠客,也是旅人中的學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肖云儒編著書籍《西遷故事》

03

儒雅長安:“這里是他書齋之外的精神故鄉(xiāng)”

12月8日,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賈平凹文學紀念館,舉辦了“儒雅長安?肖云儒文化研究歷程展”。這既是肖云儒的生平作品展,也是他八十五歲的“壽宴”,無數(shù)陜西文化界的名人前來祝賀。此時的肖老,已經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突出貢獻專家,陜西省文聯(lián)副主席,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陜西省德藝雙馨藝術家。他的作品擺滿了整個展館,整個活動大廳里擠滿了專程來為他“過壽”的粉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肖云儒靜靜地坐在那里,有時看向臺上,有時看向周圍人群。這對于無數(shù)文人來說意義非凡的慶典,于他而言,似乎也只是這傳奇一生中的一個片段。上臺后,他謙虛地繞過自己的成就,真誠地感謝長安這片土地對他的滋養(yǎng),最后還是將話題引到了那個他繞不開的命題上:

“我是個想干事的人,只要干事就高興的人,停不下來的人,像有一個生命的巨輪在那推著我前進?!痹谶@場慶典上,肖云儒如此概括著自己的狀態(tài)。他雖然已是滿頭白發(fā),但步履仍然穩(wěn)健,目光炯炯,似乎蘊藏著一股強勁的生命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幾十年來,他在不斷地嘗試,不斷地探索,一次次從書齋走入社會——在越來越多的人沉溺于書本,推崇理論為經典的今天,這種“干事”的精神,顯得尤為可貴?!拔也荒軆H僅當一個書生”,這一堅定的信念如同紅色的印章,深深烙印在他的一生的每個階段,也烙印在他生活的每一個方面。

有不少文人曾感慨過,肖云儒用幾十年的時間扎根陜西,研究并不發(fā)達的西部,似乎影響了他的聲名在全國“大放光彩”。然而肖云儒自己并不這么認為。他多次在不同場合表達自己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來到陜西的時候,我無親無故無友”,他說是這片土地“以她的溫暖溫暖了我的心,以她的肥沃肥沃了我的知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確實,如果要用一片土地來概括肖云儒的行文風格與性格特點,那么西部地區(qū)再合適不過了。無論是文化還是自然,這里都堆積著無盡無窮的寶藏。在肖云儒曾經久久地望著、不能平靜的壺口瀑布旁,當一千立方米每秒的河水從二十多米高的陡崖上傾注而瀉時,他一定讀懂了,也感受到了這片土地與他靈魂的共鳴,這里是他書齋外的精神故鄉(xiāng)。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肖云儒:著名文化學者、書法家、教授,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突出貢獻專家,陜西省文聯(lián)副主席,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陜西省德藝雙馨藝術家。兼任中國西部文藝研究會會長。被聘任為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七所大學的教授和研究生導師。歷任陜西日報社文藝部記者,陜西省文聯(lián)黨組成員、副主席,研究員。中國文聯(lián)委員,中國西部文藝研究會會長,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陜西省政協(xié)委員、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并被人事部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961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F(xiàn)為西安外事學院人文學院(文化產業(yè)學院)名譽院長。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監(jiān)制 | 薛曉燕李志維

審核| 鐘一

文 | 徐碧晗

排版 | 若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