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嘉慶七年(1802)年,本科錄取:一甲三名,二甲八十四名,三甲一百六十一名,山東十七名。張源長列山東第一名。

張源長,字方濟,號秋圃,行四,乾隆辛卯年(1771年)五月十六生,住樂陵北關(guān)。鄉(xiāng)試第二十七名,嘉慶七年(1802)進士二甲第二十名,選庶吉士,由監(jiān)察御史,升兵科給事中,卒于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年四十有八。

張源長的太高祖是張道南,生母是武定相國李之芳曾孫女,可以說是名門之后,但張源長命運多難,天不假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嘉慶四年同邑進士賈聲槐為其作《秋圃家傳》載:

君諱源長,字方濟,號秋圃,父諱振,明經(jīng),鑲黃旗官學教習。叔父諱提,增監(jiān)生,早卒,無子,君以父命過繼,俱贈如其官。君資穎敏,成童后為諸生,隨侍父贈公于都中,師事史太史永年、宋給諫澍,用功甚稅,學詣日進。父贈公教習期滿,抱病,君奉湯藥,衣不解帶,既歿,拮據(jù)營殮,徒步扶柩歸里。既葬,家益落,日不給兩餐。就里中受徒,刻苦自勵,讀書達旦,旆食餼,嘉慶庚申(1800)舉于鄉(xiāng),辛酉考取景山教習,壬戌(1802)魁春闈,殿試二甲改庶吉士。散館一等,授職編修,充國史館纂修,己已、辛未會試再輿分校,所取多名士。補授陜西監(jiān)察御史,轉(zhuǎn)掌河南道。君練達政務(wù),遇事敢言。條奏河工歲修料垛,按斤實收、清查積欠,及邳宿運河工段請專責成,并歲修工程酌減省費;又陳漕務(wù)切弊、五城飯廠額賞貧民棉衣增五百七十餘件,前後章屢上,多奉旨論交部議準行。其稽查本裕米倉也,力絶胥役攪和米倉、勒索使費等弊,兵丁關(guān)領(lǐng)一律純潔,至今稱頌;稽查緞匹庫,裁去飯銀,猾吏不得藉口挪移;巡視南城積案,立為審斷,苞且不行,曲直無枉。方以功業(yè)自奮,遽染沉疴,遂致不起,以嘉慶二十三年四月十四日卒,年四十有八。子兆良,年方十五,再逾日亦以疾傷。高堂白發(fā),顧視凄慘,人皆悲傷之。君役已十餘年,嗣子延良為諸生,能文,克繼其業(yè),具行略請為家傳。餘與君同邑,又嘗同官科場,同時巡城,知君之行為悉,義弗辭。

清實錄有七處記載了張源長,三處是選庶士及受編修,四處是奏折主要內(nèi)容,可以大體還原這位翰林名士的風采。

清實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實錄
清實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實錄

向這位樂陵翰林名士先賢致敬!

作者:學軍,北京主任律師,溧陽史氏文化研究會常務(wù)理事,著有多篇歷史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