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酒泉,古稱肅州,是中國唯一以酒命名的城市,有著“城下有泉,其水若酒”的傳說。這座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不僅是歷史文化的見證者,還是絲路美食的寶藏地。這里的美食充滿了西北風味,濃郁且又獨特,深深吸引著每一位前來探訪的食客。
眾所周知,酒泉是以“面食”為主的飲食文化。打卡酒泉,不吃面食絕對是一種遺憾,也是一種不完美!酒泉人無面不不歡,無面不樂,做面手藝也堪稱西北一絕。今天為大家推薦酒泉的十大名面,打卡酒泉,不容錯過的美味!

敦煌驢肉黃面,“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是在敦煌非常流行的一句話。以此就知道敦煌的驢肉有多好吃、多美味。敦煌的驢肉黃面,更是敦煌的招牌美食,號稱“中華一絕”,敦煌民間流傳最為久遠的面食。打卡酒泉,除了看獨領風騷的敦煌美景,又怎么能少得了這款代表性美食。
敦煌驢肉黃面主要由黃面和驢肉兩部分組成,黃面勁道,臊子入味,必須搭配上一份極品驢肉才堪稱完美,其特點味道鮮美,口感細膩,面條柔軟爽滑,驢肉肉質(zhì)鮮嫩,吃著香味撲鼻,真叫人回味無窮。
到過敦煌的人都會看到路邊有很多的驢肉黃面館,有家順張驢肉黃面館,就是享譽敦煌城的醬驢肉黃面的代表,打卡敦煌。不容錯過的人間美味哦!驢肉的鮮嫩搭配黃面的勁道,湯汁濃郁、肉香四溢,口感豐盈且層次豐富,堪稱驢肉黃面中的佼佼者。

酒泉拉條子,酒泉當?shù)氐闹媸?,酒泉人日常的主食之一,開拉條子的家庭飯館隨處可見。
制作拉條子,和面時需放適量鹽,經(jīng)過揉、揣、醒等工序,做成面劑,食用時再搓圓拉細,入開水鍋煮熟,拌以各類炒菜或炸醬即可享用。上炒鍋加料配炒,即成人人愛吃的炒拉條子。
在酒泉,拉條子面的名目也多,細圓的叫“雞腸兒”,更細的叫“一根線”,按成寬扁的叫“扁葉子”,窄寬的叫“韭葉子”,要求是拉的越薄越好,“雞腸兒”揪成一寸左右短截的叫“炮仗子”,更細的叫“香頭子”?!氨馊~子”揪成方形薄片的叫“揪片子”。
在面館吃拉條子時,可根據(jù)食用者的習慣叫飯,配菜除炒面有固定的菜汁外,其它可任選炒菜,但一般吃這種拉條子,有用肉末為主,配以少量蔥蒜之類的炒菜,現(xiàn)炒出來的菜又叫“亮子”,或叫“小炒”,“亮子”澆蓋在拉條子上,拌勻即可享用。這種拉條子不僅勁道美味,充饑耐飽,被人們廣為喜愛,成為西北人津津樂道的美味面食。

撥疙瘩,面魚魚的別名,又稱撥魚子、剔尖、剔撥股,是酒泉人民十分喜愛的面食之一。在酒泉農(nóng)村幾乎人人都會做。由于制作簡單、食用方便、形狀獨特所以又被當?shù)厝朔Q為“懶漢飯”“光棍飯”等。
筋道、爽口是撥疙瘩的最大特點。在西北人們幾乎都吃過,家家戶戶還有不同的食用方式,干拌、澆湯、燴拼、炒制等。特色撥疙瘩具有口味濃郁、質(zhì)地柔筋、滑順爽口、風味獨特等特點。
食撥疙瘩,早晚煮食居多,其主要制作方法是,面粉加水(有的和面還加入雞蛋和少許鹽),用筷子攪拌,調(diào)成糊狀后,還須不停地攪,直到面糊變得筋道,這一過程全靠手腕用力。面糊攪勻后備用。
接著再起鍋燒油,爆香蔥姜、干辣椒及西紅柿,加水制成湯燒開,就可開始撥疙瘩了。一般家庭都用鍋鏟邊緣,將鏟邊的面糊用筷子輕撥至燒開的湯鍋中,直到面糊撥完為止,煮熟即可盛出享用。
酒泉傳統(tǒng)菜肴雞肉撥疙瘩,以雞肉和撥疙瘩為主料,配上蒜泥、辣椒油等調(diào)料,口感鮮美,柔韌Q彈,搭配濃郁的湯底,滋味鮮美且溫暖,簡簡單單的食材卻能讓人食之味美,意猶未盡。酒泉比較特色的撥疙瘩系列主要有雞肉、兔肉、紅燒肉、排骨、豬手、牛肉、羊肉等多個品種,廣受大眾好評。

酒泉臊子面,火遍北方的臊子面也是酒泉人愛吃的傳統(tǒng)面食。酒泉人比較愛吃臊子面,酒泉本地人過年過節(jié)或老人過壽、小孩過生日時都會吃臊子面,以求健康長壽。
臊子面的營養(yǎng)可是相當?shù)娜妫i肉、黃花、木耳、雞蛋、豆腐、蒜苗及各種辣椒油、香醋等調(diào)料做成的臊子湯,再加上勁道爽口的細面,特別是冬天的時候來一碗,吃著賊舒坦。

酒泉揪片子,餐館叫燴面片,在酒泉人的方言里被叫做揪片子或湯面片,酒泉人家經(jīng)常吃的一道主食。而這道主食的做法又衍生出河西湯飯的大族群。湯的做法大同小異,面的種類形狀各異,卻可以變化出各種各樣的燴面種類,且味道也不同。
燴面片最講究的是湯的做法,既有素的,也有葷的,素的做法是先要炒好燴湯的菜,茄子、蘑菇、西紅柿等常用的食材,燴湯的菜顏色和味道都要稍許重一些,還要放入土豆或者豆腐片,燒開之后揪面片,等面片煮到八成熟之后,加入炒好的菜,調(diào)入綠菜,根據(jù)個人口味再加香醋、辣椒油等調(diào)料。這樣一鍋湯面片就好了。豆腐白、面片黃、西紅柿紅,菜葉綠,真是色香味全具,營養(yǎng)豐富又叫人吃得舒坦。
葷的做法是事先要炒好肉,或者大肉,或者羊肉均可,再與茄子或者蘑菇炒到一起,食材越新鮮越好,這樣做出來的羊肉香菇面片,味道鮮美,爽口好吃,是很多酒泉人極愛吃的家常便飯。而大肉蘿卜面片,自是讓人胃口大開,食欲大增。
揪片子在下面這道工序上也頗有技術,人站在鍋邊,一手捧著長面片,一手用來揪面片,揪成一截一截的往鍋里丟,鍋里的水翻滾著,揪面需趕著時間和火候。手指急速地一開一合,一撅一揪,手里的面片既不會滑落也不會粘在手上。手藝高的人,能夠離鍋數(shù)尺或背對著鍋,眼疾手快,有條不紊,也能把面片一片不落得揪到鍋里,既然費了功夫,這揪出來的面片哪能不好吃呢!

酒泉羊肉麻食子,酒泉傳統(tǒng)面食之一,麻食子亦稱“麻什子”,又稱“疙丁子”。酒泉人把這種飯又叫“小飯”。
酒泉羊肉麻食子的主要做法是將和好的硬面,切成小方丁,還可以用大拇指逐一將小方丁碾搓一下,煮熟后撈出,再澆上配有粉塊、粉條、羊肉、豆腐丁、菜丁的羊肉湯,濃香爽口,鮮香味美,誘人食欲。配上蒜泥、辣椒油、香醋等調(diào)料,更是別有一番滋味。

酒泉甜面條,酒泉傳統(tǒng)面食之一,同時也是一道養(yǎng)人的家常飯,其吃法也最能體現(xiàn)酒泉人的飲食習慣。
甜面條和面時一般比餳面要硬一點,而切面也是頗具講究,面條要切的細而勻稱,如果切的寬細不均,一頭窄一頭寬皆是切面功夫不到家。
甜面條里加菜依時令,也依個人口味而定。新鮮的南瓜和面條煮一起,面條里浸著南瓜的香甜,滑溜的面條和南瓜的粉糯一起入口,吃著就是個舒坦。難怪酒泉有家顧客盈門的面館以“舒坦”來命名。而剛剛剝了皮的青豆煮熟后再加入面條,綠豆子配白面條,清清爽爽,吃著腸胃也舒適。
在過去的歲月里,很多人家喜歡在面條里潑點油,熗一把蔥花,一把蔥花的味道經(jīng)過熱油的激發(fā),香味瞬間香飄滿屋,就連隔壁的鄰居都能聞到。
甜面條是油水少的飯食,所以酒泉人吃甜面條,總喜歡搭配點下口的菜,要么切一盤蘸著醋汁的鹵肉,一口面條,一口肉,清爽配肉香一點也不單調(diào),又或者喜歡炒一盤辣香沖鼻的醋溜辣椒。濃淡搭配,給人帶來味覺的沖擊力,美味驚艷更能下肚,也和酒泉人的豪爽性格相得益彰。

金塔蒸粉,酒泉風味小吃,金塔代表性美食,金塔蒸粉品種多、花樣新,有淀粉蒸粉、洋芋蒸粉、紅蘿卜蒸粉、南瓜蒸粉、黃米蒸粉、榛子蒸粉、玉米蒸粉等,近年又出現(xiàn)了紅薯蒸粉。
洋芋蒸粉是金塔蒸粉中的典型。其制作方法簡單易學,主要是將洋芋蒸熟捏碎,加入小麥面粉,揉成面團,搟成餅,放入籠內(nèi)蒸熟,取出晾涼后切成細條,根據(jù)食用者口味和蒸粉品種加入佐料即可食用,吃蒸粉時食用者可根據(jù)自己的嗜好來調(diào)味。

酒泉剪魚子,酒泉傳統(tǒng)面食之一,剪魚子即是剪刀剪面,剪出來的面形似魚魚,面團通過剪刀制成小魚狀,口感筋道,味道鮮美,炒燴燜燉皆可,雖然是山西面食,但在酒泉生根,也是酒泉人愛吃的面食之一,酒泉人再通過本地的飲食習慣制作出了屬于酒泉人的口味,同樣受人喜歡,同樣贏得了當?shù)厝说馁澆唤^口。

連湯捋面,老酒泉人愛吃的一道最為家常的主食之一,酒泉話中也叫“捋面葉子”。近年來,被許多農(nóng)家院將其搬上了餐桌,又勾起了很多人兒時的味蕾記憶。
連湯捋面最有特色的就是湯,湯里面有各色時令蔬菜,但最為獨特的是用晾制的茄干、豇豆干經(jīng)過炒制后下湯,口感勁道,味道獨特,風味醇厚。
過去的酒泉人,家家到了秋天都要晾制干菜,如茄子干、豆角干、辣皮子、蘿卜干等風干的蔬菜,還要制作原汁原味的西紅柿醬。餐桌上四季分明,這些干菜儲備著等到來年新鮮蔬菜上市,也是整個冬天下飯的必備菜品。
茄干和豆角干吸足了秋日的陽光,和新鮮的吃起來截然不同,特別是茄干,炒起來滿屋香味。尤其是在食品缺少的年代,幾乎和肉味相媲美。
連湯捋面的面是餳面,捋到一指寬,薄而透亮,直接下到湯里面,就是一鍋五色俱全,營養(yǎng)豐富的素燴面。
在食品豐富的今天,生活變得越來越便捷,晾干菜慢慢變得奢侈起來,也成了很多人追憶兒時味道的美味,新時代的青年人也應該嘗嘗老一輩人記憶中的味道,打卡酒泉,不容錯過的美味之一。
以上十款酒泉名面大家覺得怎么樣?酒泉還有搓魚子、炮仗子、鋼絲面、漿水面、牛肉面等眾多面食,點贊關注不迷路,這里還有更多不一樣的美味!不要錯過哦!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