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賡是當年的“黃埔三杰”,世人皆稱“蔣先云的筆,賀衷寒的嘴,都快不過陳賡的腿。”
“當別人還在背中正式步槍時,陳賡早已背過了中正本人。”
第二次東征戰(zhàn)役時,蔣介石深陷重圍,千鈞一發(fā)之際,陳賡一把將他背起,最終殺出重圍。

1961年陳賡去世后,蔣介石竟在臺灣為他設下靈堂,祭奠自己這位“得意門生”救命恩人。
而在進入黃埔軍校前,陳賡還是毛主席的校友與學生,也只有他,敢在開會時端起毛主席的茶杯,一飲而盡。

陳賡與“戰(zhàn)神”粟裕是湖南老鄉(xiāng),早在南昌起義時,兩人就成了莫逆之交。
“英雄惜英雄”,粟裕、陳賡雖然在戰(zhàn)場上各領一支隊伍,天南海北,但這絲毫無法改變他們超越生死的戰(zhàn)友情。
建國后,粟裕仕途不順,陳賡半開玩笑的惋惜道:古往今來,最不受歡迎的兩種人,你都占了。

粟裕、陳賡,與彭、劉老總并列“五虎將”
對于粟裕的才能,毛主席向來不吝贊美:“我的這些戰(zhàn)友中,數粟裕最會打仗!”
正是因為粟裕勞苦功高,戰(zhàn)功赫赫,毛主席才欽點他為“第一大將”。
面對粟裕,陳賡甘居其后,排在第四位。
其實在南昌起義時,陳賡的官階比粟裕還要大上三級。
當時,粟裕在前敵總指揮葉挺的麾下,任起義總部的警衛(wèi)班長。
而陳賡在總指揮賀龍的部隊,是一營之長。

首義之后,陳賡上了井岡山,跟毛主席、朱老總學打仗;粟裕去了上海,隨周總理主持中央特科工作,直到進入鄂豫皖蘇區(qū)后才開始掌兵。
直到1947年,他們才再次重逢。
當時的粟裕,已經是指揮千軍萬馬的華東野戰(zhàn)區(qū)軍事主官。
陳賡則是劉鄧大軍中,第4縱隊司令員。

白云蒼狗,班長與營長換了個兒,粟裕成了上級,陳賡成了下級,但他們都是響當當的后起之秀,在解放戰(zhàn)場上縱橫馳騁,屢立戰(zhàn)功。
陳毅曾對毛主席說過:“我認為我黨二十多年來創(chuàng)造杰出軍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陳賡等先后脫穎而出,前程遠大,將與彭(德懷)、劉(伯承)等并肩前進?!?/p>
毛主席欣然回復:“所見甚是,完全同意?!?/strong>
自此,粟裕、陳賡,便成了與彭德懷、劉伯承等元帥并列的“五虎將”。

其實,毛主席一直對這兩人寄予厚望。
紅軍時期,毛主席就曾說過:“陳賡行,可以當軍長!”
毛主席還預言過:“粟裕將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部隊?!?/p>
新中國成立后,陳賡先被胡志明“點將”,去了越南,后來又到了朝鮮戰(zhàn)場。
粟裕則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出任志愿軍司令,留在了國內休養(yǎng)。
盡管天南海北,可他們從未忘記對方。

1951年,當毛主席點名讓粟裕到總部出任副總參謀長時,粟裕第一個想到了陳賡。
周總理表示:“這個事我們醞釀了好久,大家認為還是你最合適?!?/strong>
到總參后,粟??紤]辦一所水平較高的軍事學院,便立刻向毛主席提議,讓陳賡回國出任校長。

當時的陳賡是志愿軍副司令兼3兵團司令,但中美和談已經開始,沒有大的戰(zhàn)事。
粟裕的請求,馬上獲得了批準。
陳賡沒有辜負老戰(zhàn)友的期望,盡管白手起家,也很快使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初具規(guī)模。
就連錢學森都贊嘆:“在我國現(xiàn)有條件下,這么短的時間內辦起這樣一所完整的、綜合性的軍事技術學院,在世界上也是奇跡?!?/p>
挺身而出,陳賡:如果粟裕不會打仗,那誰會打仗?
1954年,毛主席親自任命粟裕為總參謀長,下轄的10位副總長堪稱前無古人。
他們是:陳賡、張宗遜、李克農、王震、許世友等,日后要么是大將,要么是上將。
粟裕成了陳賡的“頂頭上司”,這兩位惺惺相惜的英雄,終于可以并肩作戰(zhàn)。
兩人之間的合作非常默契,粟裕對陳賡也非常放心,不但讓他接管了自己過去的“分管作戰(zhàn)”的職責,還經常指定陳賡擔任“代理總參謀”的職責。

粟裕為人十分仗義,曾挺身而出替陳賡擔責。
某次,粟裕要求總參作戰(zhàn)部出面宴請?zhí)K聯(lián)專家、顧問,由作戰(zhàn)部代部長王尚榮等人陪同去全聚德吃飯。
正好,華東軍區(qū)要給下轄的某個師進行嘉獎。
新華社準備發(fā)表這條消息,打電話給作戰(zhàn)部,要求審查這篇新聞報道。
因王尚榮當時不便處理公務,要求轉告新華社,可將新聞稿送給陳賡副總參謀長審閱。

送來稿件時,陳賡因身體抱恙,已經躺下休息。
聽送稿者說,稿件是經過作戰(zhàn)部同意后才送來的,陳賡就以為作戰(zhàn)部看過了。
“既然作戰(zhàn)部看過了,就可以了”,于是簽上了自己的名字,新華社在次日發(fā)布了這則新聞。

組織上看到后,立刻給粟裕打去電話:“中央軍委已經有過決定,對師級(含)以上單位的表揚,只有軍委才有這種權力,華東軍區(qū)等大軍區(qū)級無權批準” 要求粟裕查詢此事。
作戰(zhàn)部的王尚榮等人,紛紛表示承擔責任。
而陳賡說:“這件事是我同意的,字也是我簽的,責任當然我來承擔。”
粟裕則慨然說:“我是總參謀長,要擔責也是我來?!?/p>
上級知道后也沒有過多追查,只是說:“你們這種精神很好,今后注意就行了。”
從那之后,粟裕、陳賡的情誼又加深了一分。
聽到有人說“粟裕根本不會打仗”時,陳賡當即回懟:“粟裕根本不會打仗?那么,在中國還有誰會打仗,請他站出來,讓我見識見識。”

“戰(zhàn)神”屢次違令行事,雖無私心,但風險過大
粟裕的前半生縱橫捭闔,所向披靡,是人人稱頌的“戰(zhàn)神第一”。
他的后半生,大都在總參謀部和軍事科學院度過,充滿了坎坷磨難,仕途遭受了一些挫折。
陳賡在世時曾一語道破天機:“自古以來最不受人歡迎的人,大多有兩種特質:一個是非常能干,戰(zhàn)功卓著的;一個是手握重權,不夠謹慎?!?/p>
先來說“第一個”,粟裕的戰(zhàn)功實在是太奪目了。
毛主席曾說過:“論功、論歷、論才、論德,粟裕都可以領元帥銜?!?/strong>
反“圍剿”中,他用兵如神,活捉張輝瓚;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他勇當先鋒,蘇中戰(zhàn)役,七戰(zhàn)七捷。
血戰(zhàn)孟良崮,他于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全殲“國軍”王牌軍第七十四師。
毛主席感嘆:“孟良崮一役,全殲 74 師,擊斃敵酋張靈甫,有兩個人沒想到,一個是蔣介石,第二個就是我?!?/p>
淮海戰(zhàn)役,毛主席說:“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淮海戰(zhàn)役最早就是粟裕提出的,他向毛主席發(fā)“子養(yǎng)電”, 主張依托根據地集中兵力打大殲滅戰(zhàn)。
毛主席在粟?!靶』春!钡幕A上,又制定了“大淮?!薄?/strong>
到了作戰(zhàn)時,他身先士卒,又連續(xù)幾天幾夜沒合眼,指揮與國民黨軍的決戰(zhàn)。

粟裕戰(zhàn)功顯赫,彪炳史冊,卻一直保持著謙遜、低調。
1955年授銜前,當他聽聞自己有可能被授予“元帥”時,堅辭不受,主動讓出。
毛主席不禁感嘆:“難得粟裕! 壯哉粟裕! 竟三次辭帥,比起那些人強千百倍。”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行高于眾,人必非之”,正是這么個道理。

粟裕是軍事家、戰(zhàn)略家,但在其它方面,似乎少了些天賦,也總是不夠謹慎。
1954年國防部成立,因為沒有經驗,與軍隊各總部的隸屬關系、分工、職責等條例尚未建立。
粟裕跟隨彭德懷出訪蘇聯(lián)時,曾向蘇軍總參謀長索科洛夫斯基“取經”,想學習一下,蘇聯(lián)方面國防部與總參謀部之間的職能劃分情況。
于是,粟裕就請索科洛夫斯基,提供一份蘇軍“關于國防部和總參謀部工作職責的書面材料”,以便參考。

“我們的總參謀部隸屬于國防部,沒有什么分工問題,目前還沒有現(xiàn)成的材料?!彼骺坡宸蛩够皇窃诮徽勚?,簡單介紹了一下蘇聯(lián)國防部和總參謀部的組成、職責。
“外交無小事”,索科洛夫斯基把相關情況,向克里姆林宮匯報后,引起了蘇聯(lián)方面的高度重視,兩國之間還因此產生了一定的誤會。
不論是毛主席還是帶隊出征的彭老總,都對此感到震驚。

還有一次是1958年,關于志愿軍的。
當時,志愿軍已經籌備回國事宜。
2月26日,粟裕以總參名義下達了第一批志愿軍部隊調回的命令,計劃于3月8日回國。
然而,早在1951年軍委就明確規(guī)定:任何步兵師以上部隊的調動,都必須經過軍委批準并呈毛主席閱批。

不論是粟裕還是“總參”,在沒有經過軍委批準,毛主席審核的情況下,都無權調動志愿軍部隊。
正所謂“人無完人,瑕不掩瑜”,從粟裕的角度來看,他從沒有想過違反紀律、規(guī)定,出發(fā)點和本意都是好的。
這些細枝末節(jié)的小插曲,都無法遮擋粟裕的光芒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