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五年,北京的王懿榮不幸染上瘧疾,看了好多醫(yī)生都收效甚微。
一日,友人給他推薦了一位老中醫(yī)。老中醫(yī)給他把過脈后,開了一味含 “龍骨” 的藥方。
“龍骨”,誰見過龍?又怎么得到的“龍的骨頭?”這名字乍一聽很是神秘,仿佛還帶著遠古的氣息。
等藥材抓回來后,王懿榮動手翻看,這一翻,可不得了!
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藥材里有幾塊骨頭片,看上去年代很久遠,上面還有些整齊規(guī)律的刻痕。
對照藥方,王懿榮這才知道,原來這些骨頭片就是“龍骨”,磨成粉末能當藥使。
可問題來了,那“龍骨”上面的刻痕又是什么呢?這一下子就勾起了王懿榮的好奇心。
若換作別人,可能就想著趕緊治好病,哪還管這刻痕不刻痕的,趕快拿去磨粉熬藥才是。
但王懿榮是誰呀?他可是自幼就對金石古物愛得深沉,研究頗深,而且是晚清響當當?shù)慕鹗瘜W家、鑒藏家和書法家。

為了搞清楚這些刻痕的秘密,王懿榮派人去藥房打聽龍骨的來歷,結(jié)果藥房的人和藥材商嘴巴比蚌殼還緊,死活不肯透露。
這可難不倒王懿榮,他大手一揮,把刻痕明顯的龍骨全部買下,還霸氣地對藥房的人說:“以后要是有藥材商來賣,我每片2兩銀子收購!” 這價格,可謂是相當誘人!
沒過多久,古董商人范維清就揣著大量龍骨找上門來。
這次收購的 800 多片龍骨里,有一片刻了 52 個字,簡直就是寶藏!
據(jù)說,王懿榮前前后后一共收購了 1500 余片龍骨。
拿到這么多寶貝,王懿榮就開啟了瘋狂研究模式。
他反復推敲、排比、拼合,很快就發(fā)現(xiàn)這些 “龍骨” 其實是龜甲和獸骨,上面的刻痕是用刀刻的文字,裂紋是高溫灼燒留下的痕跡。
經(jīng)過仔細考證,他確定這些刻痕是一種文字,比先秦時代青銅器上的文字還要古老,屬于殷商時期。
王懿榮最先認出來的字就是 “雨、日、月、山、水”等幾個字。
王懿榮的這一發(fā)現(xiàn),在學術(shù)界炸開了鍋,吸引了眾多學者,他家門檻都快被踏破了,天天高朋滿座。

后來王懿榮去世了,他兒子把一部分甲骨賣給了劉鶚。
劉鶚,字鐵云,號老殘,是清末著名的小說家、實業(yè)家,一部《老殘游記》讓他聞名天下。
劉鶚和金石學家羅振玉四處打聽,終于得知這些 “龍骨” 大多出自河南安陽的小屯村。
當?shù)剞r(nóng)民在耕地時經(jīng)常挖到龜甲和獸骨,他們發(fā)現(xiàn)這些骨頭磨成粉,有藥用價值,卻沒注意到上面的刻痕。
劉鶚一聽,眼睛都亮了,立刻派兒子趕赴安陽發(fā)掘和收購,成功保護了這些珍貴的 “龍骨”。
之后,劉鶚把這些龜甲拓片印成《鐵云藏龜》一書,書一出版,直接在學術(shù)界掀起了一陣熱潮,開創(chuàng)了甲骨文研究的先河。
歷史的發(fā)展總是充滿了偶然與必然。
要是王懿榮不是金石學家,沒注意到這些刻痕,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說不定還得往后推遲好幾年。
可就是這么巧,王懿榮憑借著深厚的學識,一眼就看出了這些刻痕的不同尋常,這一發(fā)現(xiàn),給中國古文字研究開辟了新賽道,也為研究古代歷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寶藏。
要是劉鶚沒有鍥而不舍地打聽,又怎么能找到安陽小屯村這個源頭呢?有時候,歷史的奇妙就在于這些意想不到的巧合。
值此新春佳節(jié),朋友們有出游計劃的,不妨來我的家鄉(xiāng):中華字都 —— 安陽游玩一番,親眼看看甲骨文,感受殷商文化的獨特魅力!低調(diào)、古樸有內(nèi)涵。
說不定,你也能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發(fā)現(xiàn)屬于自己的小驚喜呢!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