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觀點 丨 課程 丨熱點丨 干貨 丨 學員

年是中華文化的濃縮,年是中國人抹不去的心結(jié),中國年俗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對于每個中國人來說,春節(jié)絕對是一年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那么中國傳統(tǒng)春節(jié)習俗都有哪些講究呢?

春節(jié)習俗知多少

春節(jié)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tǒng)上的農(nóng)歷新年。 春節(jié)傳統(tǒng)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 古時春節(jié)曾專指節(jié)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后來改為農(nóng)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 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jié))新年才結(jié)束,春節(jié)俗稱“年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佳節(jié)。 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首(即“年”),年節(jié)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xù)至今。 年節(jié)古稱“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開始采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

在春節(jié)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shù)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來表示慶祝。 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nèi)容。 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jié)起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仰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后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的方法,如放鞭炮,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春節(jié)習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年三十:除夕守歲

?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又叫“春貼”、“門對”、“對聯(lián)”,是過春節(jié)的重要標志。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lián)和福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jié)正式拉開序幕。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除了春聯(lián),家家戶戶還要貼窗花、年畫、福字,增加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

?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闔家聚餐。團年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年年有余)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守歲

守歲,又稱照虛耗、點歲火、熬年、熬夜等。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xiàn)為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守歲謂之“燃燈照歲”,即大年夜遍燃燈燭,據(jù)說如此照過之后,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守歲亦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團聚,熬夜迎接農(nóng)歷新年的到來。

?放鞭炮

放鞭炮,是傳統(tǒng)年俗之一,據(jù)說鞭炮起源于爆竹。這個習俗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如今,無論是過年過節(jié),還是結(jié)婚嫁娶,進學升遷等等,只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

?壓歲錢

年夜飯后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壓歲錢寓意“壓歲祈?!保浼挠枇碎L輩對少兒們成長的美好祝福。

?包餃子

餃子在我國許多傳統(tǒng)節(jié)日上都吃,除夕這一天包餃子,與平時有著不一樣的意義。誰吃到了包有硬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里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年初一:拜年賀歲

除夕前掃除干凈屋子,大年初一不能動用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初一要跟長輩或者左鄰右里拜年,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除夕守歲后,初一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年初二:回娘家

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要帶著女婿一起走娘家,帶的禮物要是成雙成對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啬锛业呐畠罕仨殧y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年初三:安睡遲起

傳統(tǒng)習俗中,大年初三被認為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

老鼠大有“誰不讓我過好這一天,我讓誰難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驚擾了老鼠嫁女兒,老鼠就要禍害這一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年初四:迎灶王爺

按照民間的說法,正月初四灶王爺要點查戶口,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里,準備豐富的果品,焚香點燭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陳競表示,盡管民間很多說法沒有依據(jù),但其本身承載了人們祈福避禍的美好愿望,這也是其能一直傳承下來的原因。

還要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室內(nèi)撣塵,屋內(nèi)掃地,垃圾堆到院中準備“扔窮”。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年初五:迎財神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wèi)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年初六:送窮

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送窮神這一天,要在家里面進行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此外,臘月二十五還有糊窗戶、接玉皇、趕亂歲、照田蠶的習俗。部分少數(shù)民族還把今天定為“千燈節(jié)”,表達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年初七:“人的生日”

亦稱“人勝節(jié)”“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chuàng)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

大年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谷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年初九:要祭天

大年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年初十:祭石頭生辰

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shè)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正月十四:試花燈

在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十四這天所有的事都是為了第二天的元宵節(jié)。這天,燈會正式開放供市民購買燈籠。

為了元宵節(jié),像舞龍和舞獅的表演開始在大街上演習。也有人寫燈謎猜燈謎來增加節(jié)日歡樂氣氛。在中國,燈謎是非常傳統(tǒng)的字謎游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jié)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迎春納福

春節(jié)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jié)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jié)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年俗文化南北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全家團圓、走親訪友、看望長輩等,愿我們的孩子能將這些飽含濃濃親情和美好心愿的習俗牢記心中,代代相傳。

全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