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注:河間古城內(nèi)有兩座南北相對的千年高臺,城南為瀛臺,城北為高陽臺。瀛臺為宋代知州“游觀登覽之所”,于崇寧四年(1105),北宋名臣張近任瀛州知州時修筑。為弘揚河間歷史文化,作《瀛臺賦》如下。

夫瀛臺者,河間之勝跡也。北枕燕云之蒼莽,南襟九河之湯湯,東眺滄溟之浩渺,西接太行之余章。其臺高五丈,周十丈許,始筑于宋崇寧之歲,乃知州張近營園建亭之遺蹤也。昔者趙鼎臣賦詩"瀛海新成百尺臺",遂開千年文脈之濫觴。余嘗披閱方志,尋訪故老,乃知此臺雖無黃鶴樓之仙跡,卻存燕趙地之英風,今援筆以記其滄桑。

下圖,今日之河間瀛臺,鞏春麗攝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若夫春和景明,登臺騁目。見碧沼環(huán)臺若帶,垂楊拂水如弦。想當年旌麾園中,張近植松柏以成蔭,鑿池沼以映天。趙鼎臣與諸賢雅集,分韻賦詩,黃花簪鬢,白雁橫空。醉墨淋漓時,題"欲上青天攬

溯其源流,實關兩宋文運。張近筑臺八年,政通人和,遂有瀛州升府之盛。劉筠遺詩雖不可考,然包孝肅撫碑懷賢之思,至今猶在苔痕之間。及至元軍南下,家鉉翁羈縻河間,每登臺北望,作"瀛臺居左界,覿面是重城"之嘆,竟成故國黍離之絕唱。明永樂間,金幼孜策馬御道,望煙雨樓臺,賦"酒旗時向樓邊出"之句,依稀可見文昌閣畔書聲瑯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至若營構(gòu)之變,尤見人世滄桑。萬歷三十五年,

嗟乎!瀛臺千載,七經(jīng)興廢。宋時烽火勝跡非形貌之華,在精神之所存。后之來者,當撫磚瓦而思先賢,望云霞而繼雅志。

詩曰:

九河故道起崇臺,閱盡滄桑曙色開。

宋柏猶存張守跡,明磚尚記雅士才。

文昌閣畔書聲遠,魁星樓頭月色皚。

最是瀛州春好處,碧波依舊送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