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作者丨沈天浩

編輯丨徐凡

圖片丨來自受訪者

“系好安全帶,我們60歲開始卷!”

接到越野100的采訪邀約后,苗玉昌選擇用這樣一句話,為自己的故事開場。有趣的是,采訪當天趕上大年二十六,恰好是他的60歲農(nóng)歷生日。我像許多他身邊的朋友一樣,稱呼他“苗大哥”。

苗大哥出生于河南南陽,生活在美國紐約。在這個特別的人生節(jié)點到來時,他正與妻子一起在臺灣旅游。無論身在何處,苗大哥都將“跑”當做自己的存在方式,此番回國他跑了廣州100和深圳168,也參加了泰國清邁的UTMB大滿貫。

苗大哥用數(shù)據(jù)總結過去一年:“2024年,我每天都運動,跑量1萬公里,平均每天跑29公里,比前一年還多3公里;爬升544,259英尺,相當于每天爬150層樓。這一年主要是跑山比賽,中間也穿插路跑,趕上什么跑什么,沒時間針對哪一個比賽訓練。越野賽事也很密集,只有以賽代練。”

苗大哥是美國最大華人跑團“嵐山跑團”的中心人物,還收集了不少百英里完賽的皮帶扣,他也對美式、歐式和中式越野跑文化有著獨到見解?!拔覀?nèi)祟惿鷣砭褪菫榱伺懿健!泵绱蟾缧χf。他喜歡同年輕人一起跑比賽,拼著拼著就忘記了年齡,“他們會感染我,我同時也激勵他們?!?/strong>

邁入花甲之年,苗大哥有些興奮:接下來,我還要跑得更多、更好。

以下內(nèi)容為苗玉昌自述,記者進行文字整理?!?/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跑步開啟新人生

我最早是軟件工程師,后來做法律咨詢、房地產(chǎn),這些都做完了,就不想再干了??纯粗車呐笥褌儯行┮呀?jīng)走了,讓我感嘆人生苦短,必須得注意身體,不能放縱。我們生活要求不高,消費很低,不追求高檔生活和高人一等的感覺。

我的童年比較困苦,家鄉(xiāng)是河南南陽的鄉(xiāng)村。小時候家里很窮,母親又生病一年多后早逝。當時農(nóng)村醫(yī)療不發(fā)達,也不科學,還請過巫婆來看病。我是家中老大,要照顧弟弟妹妹,還要每天幫母親取藥、請醫(yī)生。那時候每天跑幾十里路,穿過高粱地,還怕里面有狼,可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東奔西跑。我身高只有1.63米,即便放在那會兒的國內(nèi)也算是矮個子,什么運動項目都選不上,但這段經(jīng)歷大概為耐力打下了基礎。

年輕的時候,滿腦子想的都是努力搬磚?!把蟛尻牎睍r囊中空空,兩包衣物來美國,上有老下有小,每天忙活16小時打3份工,哪里有時間鍛煉?哪里有必要鍛煉?到四五十歲,生活條件有所好轉后,我依然忙得沒空運動:每天寫代碼、學新技術,周末還得帶孩子??焱诵萘?,衣食竟變得過于充足,看看摸摸,發(fā)現(xiàn)自己渾身都是贅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18年全家福:我和妻子,后排是我們的兩個女兒。

2019年,我決定退休,也正式開始跑步。起初是馬拉松:在1月底的紐約長島艾森豪威爾公園,我完成了人生首馬,成績是3小時34分鐘。人們紛紛祝賀我:第一次跑馬,就成為了BQ(波士頓馬拉松準入者)!我當時甚至不知道BQ是什么,更意識不到這是很多跑者奮斗幾年才能拿到的成績,而我誤打誤撞地卻達標了。后來朋友跟我提UTMB,我也對這幾個字母一頭霧水,卻慢慢地進入了越野跑的圈子。

跑馬不到半年后,朋友就拉我去跑越野賽,我沒想太多就去了。我的首野是Bear Mountain 50英里,當時對比賽一無所知,也沒有進行任何訓練,以為配速是隨便定的,就跟著一個人跑,一路上不喝水、不吃東西,沒怎么進行補給,純靠硬撐著跑完。結果那個人跑崩了,我反而比他快幾分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0年之前,我唯一認真訓練過的比賽是東京馬拉松。當時我在嵐山跑團的好兄弟陳強看不過我每天亂跑,就決定培養(yǎng)我提高馬速,訂計劃,每天指導、監(jiān)督、總結,6周下來自己也感覺進步不小。結果人算不如天算,東京馬因疫情被取消,我不想浪費訓練成果,就在美國本地找了兩個比賽,一個在佐治亞,另一個在加州。

最后在加州Napa馬拉松,我跑了2小時57分,成功破三。有趣的是,當時很多東馬選手都轉戰(zhàn)這里,這個過去1000人總是報不滿的賽事,那次有2000多名參賽選手。最后我總成績48名,年齡組第二。當時我想:這可能是我跑馬生涯的頂峰,畢竟55歲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0年我在加州Napa馬拉松跑了2小時57分,成功破三PB。

疫情期間,我們幾乎沒待在家,每天都在外面跑。美國的公園沒封,我們就避開人群到處跑步。比起平日,那時候反而跑得更多,我們還趁機開車環(huán)游美國,去了德州、新墨西哥、加州,然后沿著海岸一路跑。那時候的旅館價格是現(xiàn)在的1/5,我們甚至在夏威夷待了兩個月,每個島都玩了一遍——或者說跑了一遍——特別開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嵐山跑團的幸福和煩惱

加入嵐山跑團,也是在2019年。起初我只是跟著大家跑,后來越來越多人跟著我跑。讓我非常驕傲的兩件事:一,我是跑團里第一個完成100英里越野賽、拿到皮帶扣的人;二,如今的嵐山跑團已有近20人完成過百英里越野賽。

嵐山跑團開始是由一群喜歡登山的人組織的,后來覺得跑步對體能的提升更好,就改成了跑團。跑團的基地是大紐約地區(qū),成員以華人為主,也有韓國人、日本人,最初只有二十幾人,如今已發(fā)展到六七百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們跑團氛圍極佳,每次組團參加本地比賽,都會有志愿者和啦啦隊,大家互相支持。有時候去芝加哥、波士頓跑比賽,我們組織得比當?shù)氐呐軋F還要好,結果反客為主,變成了主要的組織者。如此這般,其他跑團的成員也愿意來參加我們的活動。

運營方面,嵐山跑團依賴熱心成員的自愿投入,不僅出力,還自掏腰包。跑團的年費是40美元,不算多,此外也會舉辦各種活動,收取少量費用。實際上,我們還經(jīng)常會得到額外捐贈,有些人甚至一下子捐1000、2000、3000美元,還有公司會匹配個人捐款,所以我們的經(jīng)費越來越多,如何花錢成了幸福的煩惱?,F(xiàn)在,我們正在考慮用這些錢做一些公益,比如培養(yǎng)下一代跑者、支持年輕人參加比賽等等。

如果問為什么這么多人愿意為這個跑團投入精力和資金,這就是原因。說實話,這些錢對他們來說不算什么,能把身體搞好,能讓生活更幸福,他們就愿意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紐約很大,分為五個區(qū),每個區(qū)都有自己的小分隊。有大比賽時,全隊會聚在一起,平時就各自分區(qū)跑。我們組織的主要活動是群跑,以及比賽后開party,大家一起聚餐、聊天、拔河、做游戲等,此外每年辦一次年會。群跑是日常訓練,每周末都有,此外周中有時候也會有跑步活動。大家互相督促激勵,每周至少有三次群跑,不出來跑,大家就會叫你,形成了非常正能量的氛圍。

嵐山跑團的成員年齡整體不小,不過也有一些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我女兒小時候跟著我跑步,我們叫她“嵐山二代”。不過大學畢業(yè)后過了幾年,她就不愿意跟我們這些“老家伙”一起跑了,加入了另一個跑團,那個跑團里大部分是ABC(在美國出生的華裔),也有一些老外,主要講英語。我們的跑團成員大多數(shù)是第一代移民,或是剛剛移民過來的華人,雖然現(xiàn)在也有一些“嵐山二代”,但我相信他們再過幾年,也會像我女兒一樣跟我們拜拜,去參加老外的跑團了。

美國的老外跑團活動不少,我也參加過,比如皇后區(qū)長跑協(xié)會(Queens Distance Runners)。他們的組織方式與華人跑團有所不同:總的來說規(guī)模偏大(可達上千人),但活躍成員不多,活動頻率也較低。我參加過他們最大規(guī)模的活動,也就五六十人到場。而且,他們的跑步節(jié)奏較慢,氛圍輕松,有些老外跑團的成員體型偏胖,偶爾跑一下,更多是以社交為主。

相比之下,華人跑團更“卷”,更具競爭和提高意識,整體速度快很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路跑團到越野跑團

我們跑團的越野跑分隊規(guī)模也在成長:起初大家以走山為主,如今越來越多人開始跑山。對于跑者們來說,紐約最大的缺點是山不多,所以每個月可能只有一次正式的越野訓練。如今嵐山越野分隊已經(jīng)有140-150人,是全美最成熟的華人越野跑組織之一。許多紐約周邊的華人跑團,如新蜂、百駿,也有成員紛紛加入我們組織的越野活動。

2024年10月,我們組織了30人從東海岸的紐約奔赴西海岸的洛杉磯附近,參加Kodiak越野超馬。那是UTMB系統(tǒng)里的北美大滿貫賽事,重要性不言而喻,整個比賽可能有三四百人參加,華人就占到80多人,其中又有超過三分之一來自嵐山跑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家想挑戰(zhàn)自己,但越野跑的門檻高,需要時間積累,所以很多人還在適應階段。為了提高成員的越野能力,我們每個月會組織幾次跑山訓練,教授裝備選擇、天氣應對、補給管理等知識,還會定期在線上或線下舉辦經(jīng)驗交流會,分享跑山技巧,解答成員的問題。我自己寫了很多文章放在微信和美篇上,也會轉載一些專業(yè)文章給大家參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人類天生是為了奔跑

我們跑團里有不少勵志跑者?!靶⊙嘧印狈蚱薇M管有三個孩子(6歲、8歲、12歲),依然能擠出時間參加越野賽,證明了熱愛的力量。付月琴59歲才開始跑步,現(xiàn)在84歲了,仍在堅持跑馬。她最初只是想鍛煉身體,沒想到一路跑到現(xiàn)在,整個人瘦得精干,精神狀態(tài)極好。我們都視她為榜樣,希望自己80多歲時也能像她一樣健康、充滿活力。

▲83歲付月琴老人在紐約中央公園十英里比賽中的沖刺視頻。

另一個例子就是我最親愛的人:我的妻子。她是我的老鄉(xiāng)和高中同學,和我同歲,年輕時和我一起過苦日子。她以前不跑步,甚至連走路都出問題:那會兒她喜歡靠快走鍛煉,結果膝蓋積水,像半個雞蛋那么大。她看了很多醫(yī)生,包括骨科醫(yī)生、家庭醫(yī)生和理療師,但醫(yī)生都說她年紀大了,建議少走路、多休息。她不想放棄運動,堅持繼續(xù)走,結果右腿也開始積水。

后來,我們請了一位曾在301醫(yī)院工作、后來在美國開診所的骨科醫(yī)生,他同樣建議她別運動,但她還是不甘心,于是決定嘗試跑步。我報了全馬,她也想挑戰(zhàn)半馬,結果成功完成,從此膝蓋再也沒疼過,積水也消失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左圖:嵐山跑團的美國田納西粉絲正好在環(huán)勃朗峰徒步,正好碰到我和妻子即將完賽“巨人之旅”正在沖線,過來和我們合影。他們說“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過去只在網(wǎng)上看到過我們?!?/p>

右圖:我和妻子完賽2023年UTMB,然后一起背靠背完成巨人之旅(即左圖)。

她徹底放棄快走,改為跑步,一直跑到現(xiàn)在,從未再去看醫(yī)生,也沒有膝蓋問題。當初醫(yī)生給她的運動生涯“判死刑”,可事實證明,只要合理運動,身體會自我適應調(diào)整。去年,她和我一起完成了世界上最難的越野賽之一——巨人之旅。

很多人認為年紀大了不能跑步,這是錯誤的觀念。去年,我平均每天跑29公里,總共跑了1.1萬公里,膝蓋毫無問題;妻子雖然跑得比我少,但她的膝蓋徹底康復。這就是運動的魔力,不能盲目只聽醫(yī)生的話,因為很多醫(yī)生的問題在于不懂運動,只會建議休息,而適量運動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人類天生是為了奔跑的。我們的祖先在森林里追獵生存,而現(xiàn)代生活方式讓我們遠離這種本能,不用跑就能吃飽飯,導致三高、肥胖、慢性病等問題。如果我們恢復奔跑習慣,身體狀況才會最佳。所以,我一直堅持跑步,也鼓勵身邊的人跑步。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式、歐式、中式越野賽的異同

從2022年開始,我陸續(xù)前往歐洲參賽,從西班牙的阿蘭山谷到瑞士的艾格峰,再到勃朗峰兩端的法國和意大利。疫情前,我基本只跑美國的比賽,解封后才開始探索歐洲賽事,一邊跑步,一邊旅游,也算是新的體驗。除了用腳步丈量世界,通過跑不同大洲的越野賽,我也對不同的越野文化有了更深的感受。

美國賽事眾多,但大多是小型比賽,規(guī)模有限。美國政府不會大力支持賽事,自然步道屬于公共資源,賽事很難大規(guī)模占用,因此大部分比賽規(guī)模僅限300-400人,像西部100這樣的頂級賽事,也不過三百多人。美國的賽事報名費較高,物資和補給卻較為簡約,主辦方必須精打細算,不能接受虧損,頂多是微利運營。

國內(nèi)賽事通常由政府支持,資源充足,規(guī)模龐大,組織正規(guī)。例如這次跑的深圳168,由凱樂石主辦,報名費2200元,但組委會給的一件沖鋒衣市價就已經(jīng)在2800元,各種物資、衣服、補給食物和完賽獎品,加起來成本至少8000塊,我覺得肯定是賠錢辦賽,這在美國是不可想象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我看來,歐洲賽事更像中國模式:政府支持力度大,使其規(guī)模得以擴展。例如UTMB,參賽人數(shù)達上萬人。歐洲賽事賽道陡峭、爬升大、氣候變化劇烈,補給站的食物豐富,整體體驗更接近中國賽事,但文化氛圍更濃厚。

在志愿者組織層面,各地區(qū)的賽事也有不同。美國的賽事志愿者大多是資深跑者,他們真正了解比賽,知道跑者需要什么,所以即使一個補給站只有兩三個人,服務也能做得很好。

亞洲賽事的志愿者相對較多,但服務質(zhì)量參差不齊:這次深圳的比賽我感覺還不錯,志愿者大部分也是跑者,很專業(yè);泰國清邁的比賽就不太行,補給站里站了十幾個人,真正在干活的只有兩三個人,其他人只是站在那里看著,沒有為跑者提供幫助,或許是因為他們不太懂跑步。

說到沿途風光,美國賽事多集中在西部高海拔地區(qū),如科羅拉多高原、亞利桑那沙漠,賽道較為單調(diào),環(huán)境荒涼,日曬強烈。參賽者常在戈壁或荒漠中奔跑,感覺很壯闊,但視覺上缺乏變化。

相比之下,歐洲賽事風景壯麗,阿爾卑斯山的草甸、森林、雪山,以及歷史悠久的古鎮(zhèn),再加上比美國更好的補給,使比賽更具享受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國賽事近年來進步迅速,組織也越來越好,賽道環(huán)境更接近歐洲,山地多、植被豐富,自然和人文景觀足夠多元,也是比較養(yǎng)眼的比賽。

與歐洲和美國相比,華人越野跑的社群發(fā)展起步要晚一些,但近年來增長迅速,嵐山跑團五六年前只有一百多人,如今正式會員超過四百,加上分區(qū)跑友已達五六百人。跑步人口在增加,超長距離的挑戰(zhàn)者越來越多,過去完成100英里被視為大神級成就,如今嵐山已有十幾人加入“百英里俱樂部”。

跑者生涯的起初,我參加的賽事都在美國本土,用腳步探索了大峽谷、太浩湖、內(nèi)華達山脈和雷尼爾雪山?,F(xiàn)在,我對于其它大洲的賽事充滿興趣,借這次回國之機第一次參加了國內(nèi)賽事,未來也想更多地在中國和歐洲跑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4年1月8日紐約中央公園半程馬拉松賽上,我在凄風冬雨中拼搏。

2024年,我成為了巨人之旅首位完賽的華人選手;2025年,我計劃先跑UTMB的TDS,再去阿爾卑斯山脈的另一側,跑450km的冰川之旅,相當于背靠背比賽,挑戰(zhàn)極大,我想看看自己能否完成。與此同時,我真心希望國內(nèi)的越野賽越來越好,也期待下次回國跑賽,繼續(xù)和大家一起“卷”。畢竟,我們生來就是為了奔跑。■

投稿、應聘兼職作者,請聯(lián)系

trailrunner@126.com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