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之“學”(19)

孔子在評價孔文子的時候,對“文”有這樣一個定義——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

孔文子是衛(wèi)國大夫,謚號為“文”。是不錯的謚號了。

古代關于謚號、廟號之類的故事,多了去了。比如“靈”字,咱們今天覺得還不錯;如果成了廟號,就不怎么“靈光”了,有沉浸玩樂、不思進取的意思?!墩撜Z》中常提到的衛(wèi)靈公,東漢末年的漢靈帝,都不咋地。

有的廟號,是根據(jù)輩分來的。比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都是開國之君,廟號便帶“祖”字;“祖”的繼任之君,多叫“宗”,比如唐太宗、宋太宗。

也有例外,比如康熙帝因為功勞大,廟號就是“清圣祖”;南宋第一任皇帝,只算是開“朝”而非開“國”,便叫高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有趣的是乾隆帝,覺得自己功勞大,總想模仿他爺爺康熙,弄個帶“祖”的廟號;可兒子嘉慶不擺他——你老頭好大喜功,為了滿足所謂“十全老人”私欲,國庫都霍霍空了,還想叫“祖”,沒門兒!給他弄了個“高宗”,實際上是把他和守著半壁江山、不思北伐的宋高宗做對比。

以后有機會再說廟號、謚號的故事,先打住。

孔子給“文”下了個定義,大家耳熟能詳: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這八個字,含義太豐富了。

首先,你要有行動,要有實踐。這就是“敏”。行動是前提。

光知道讀書做學問,卻脫離實際,恐怕學問也高不到哪里去;即便做出了所謂的學問,也是空中樓閣,和清高宗一樣,只限于滿足自己的欲望(貌似也不錯,我說服不了你了)。

其次,不僅要學,更要會問。

孔子以及他的學生,談到“學”的時候,經(jīng)常連帶說到“問”。很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拿浴?/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子夏說的。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中庸》。

(意思是:有沒有學的東西,學起來就不能停下,直到學會;有沒有問過的知識,問起來就一定要弄通,否則就不放下)

第三,不僅要善于問,還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發(fā)問。和“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耙娰t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理念一致。

受此影響,孔門弟子不僅喜歡發(fā)問,也擅長發(fā)問,方式五花八門,令人目不暇接。

揀重點的來說。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追問。

打破砂鍋問到底,是一些“犟種”學生的傳統(tǒng),比如子貢、子路。子路更明顯,所以咱把他揪出來示眾。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strong>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strong>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憲問》)

瞧瞧,子路不冤吧?把老師都快問煩了,而且方式單一,永遠都是“如斯而已乎”。

真是一根筋,換了我,也煩。

所以孔子在他追問第二遍的時候,加了一句:修己以安百姓,堯舜都做不到啊;你還是別再追問了,再問就問上天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反問。

這個典型,是學生司馬牛,據(jù)說是個貴族。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論語·顏淵》)

司馬牛問什么是仁,孔子說,仁者言語遲鈍。司馬牛反問:言語遲鈍,就叫仁了嗎?孔子說,做事、行動都不容易,說話豈能不慢一點?

還有一個: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痹唬骸安粦n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

司馬牛問什么是君子??鬃诱f,不憂愁、不畏懼,就是君子了。司馬牛反問:不憂愁、不畏懼,就是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又有什么好憂愁恐懼的?

孔子的話,是針對司馬牛的特點而言的,對癥下藥。通過《論語》不難發(fā)現(xiàn),司馬牛這家伙,不僅話多,有點啰嗦,心還有點小。

3.挖坑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挖坑問。

典型的比如宰我,經(jīng)常給老師挖坑。他覺得三年之喪時間太長,希望和老師辯論一下,讓居喪時間短一點。

怎么說服老師呢?他用了一招,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老是不是提倡禮樂嗎,我就用禮樂來挖坑吧!

好險!幸虧被老師察覺了。這個故事以前介紹過,就不啰嗦了。

(感興趣的可以點擊鏈接翻看:)

總之,沒有發(fā)問,孔門的學問就不可能做得這么好;《論語》的內容和孔子的人生,就不會這么精彩。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yǎng)出好孩子》《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中國歷史超好看(6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32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