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要過年了,我們聊聊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中國文化是儒釋道合一的文化,儒家說的是孔子,道家說的是老子,釋家說的是釋迦牟尼。
儒道同源,儒道互補,是中國文化的一體兩脈;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逐漸被儒道化而成三,儒釋道合一逐漸成就了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
孔子、老子、釋迦牟尼皆出生于軸心時代,這個觀點是由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提出的。
釋迦牟尼生于公元前623年,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釋迦牟尼比老子大52歲,老子比孔子大20歲。
世界似乎總有一雙無形之手,在撥動著地球上的每一個瞬間。我們看看軸心時代前后的500年發(fā)生什么就知道了,東西方所有的智慧,把人類的前世、今生與來世都設(shè)計好了,并且這批人竟然還都同時降生了。
他們的智慧能讓人類得到拯救嗎?他們的智慧能讓人類的罪惡得到救贖嗎?他們能讓人類漸漸開悟嗎?
孔子、老子與釋迦牟尼,他們匆匆降臨人間,留下了三部覺醒經(jīng)典,《論語》16000言,《道德經(jīng)》5000言,《金剛經(jīng)》5000言。這三部書加在一起只有26000言,一天時間就可以讀完這三部書,但是要想讀通那可需要一生的時光。
如果你能讀懂了這三部書,并且參透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你就搞懂了這個復雜世界的秘密,然后你再去看上下東西南北,就簡單多了。
先來說說《論語》。
《論語》是一部什么書?說得簡單點,《論語》其實就是弟子們當年聽孔夫子上課時的課堂筆記和日常對話。所有的對話指向的皆是天地人生問題。
古人學習喜歡追問,他們的智慧常常在對話中碰撞出來的。希臘的蘇格拉底也喜歡用這種形式來傳道送經(jīng),他和柏拉圖的對話后來也整理成了《柏拉圖對話錄》,從而成為西方哲學史永遠無法繞開的經(jīng)典。
孔子在《論語》中究竟講的是什么呢?如果用一個字來表達,是“仁”;
如果用兩個字來表達,是“禮樂”;
如果用三個字來表達,是“思無邪”;
如果用四個字來表達,是“一以貫之”。
孔子的生命追求是想給這個復雜的社會指明一個方向——禮樂社會秩序。
我們千萬不能小看孔子編纂“六書”的底層邏輯。正是當年孔子編撰的“六經(jīng)”為中國文化埋下的定海神針,才得以讓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所謂“六經(jīng)”也稱“六書”,也是古人的“大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jīng)典。孔子編撰“六經(jīng)”也是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進行的。
《詩經(jīng)》五行屬木,東方位,時間為春天,相當于人體之肝,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尚書》五行屬火,南方位,時間為夏天,相當于人體之心;
《禮》《樂》五行屬土,中方位,時間為長夏,相當于人體之脾胃;
《易經(jīng)》五行屬金,西方位,時間為秋天,相當于人體之肺;
《春秋》五行屬水,北方位,時間為冬天,相當于人體之腎。
孔子編撰的順序恰是生生不息之模式——木火土金水。
由于戰(zhàn)爭和火災的原因,《樂書》失傳了,有觀點說《樂書》失傳于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秦火”,也有觀點說《樂書》失傳于項羽火燒秦宮的“戰(zhàn)火”。
無論是“秦火”還是“戰(zhàn)火”,終究沒有生出“厚德載物”之“土”,反而讓我們的身體失去了脾,導致了脾胃虛弱,時而陰虛,時而陽虛,時而陰陽不調(diào)。
國人自從秦朝一把火后,脾主情志的《樂書》不在了,從此國人的火氣一發(fā)不可收,愛生氣,愛發(fā)火,由此引發(fā)的焦慮癥和狂躁癥似乎越來越多,整個社會似乎也戾氣漸甚。
禮樂的背后就是秩序,“禮”說的是行為,“樂”說的是情緒。無禮不仁,無禮不義,無禮不智,無禮不信,可見孔子對禮的重視程度。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非禮勿言,指向的是人的行為秩序;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指向的是心理秩序。“四勿四毋”正是孔子送給中國人的兩套生命秩序。
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說的是君像君,臣像臣,父像父,子像子,這是天地人間秩序。
所謂秩序說的是一個責任,讀懂了“子曰”背后的秩序邏輯,其他的事情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這樣一來,社會的運作成本也會減少不少,這樣的社會才會生生不息。
孔子在《論語》里講的都是樸素的真理,孔子從來不談大道理,他講的都是天地給我們的啟示,都是我們生命中的應然,都是人生的應該。
孔子告訴我們說,“有朋自遠方來,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保哂兴?,寸有所長,謙虛好學,取長補短才是人生很快樂的事情。
孔子還告訴我們說,“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都是我們?nèi)粘I钪械男袨榉▌t。
孔子還告訴我們說,吾十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些都是我們生命中所應該思考的,畢竟我們都活著天地之間,活在時間、空間和觀念里,因為時間有長短,空間有內(nèi)外,觀念有方圓。
孔子為什么倡導禮樂社會?孔子正是通過自己的孜孜不倦來讓我們學會自律,踐行樂善好施,做個好人,做個君子。這就是《論語》的價值。
孔子制定了社會運轉(zhuǎn)的秩序,那么這一套秩序背后的支撐是什么?孔子周游列國十四年,一天到晚都在思考和談論這個問題。支撐孔子這套秩序就是老子的“道”,這也是孔子見過老子之后說出的那句“朝聞道,夕可死矣”。這其中就蘊藏著孔子對真理與真愛的心法——知天命,盡人事。

再來說說《道德經(jīng)》。
我們知道儒道同源,儒道互補??鬃用鹘狻吨芤住?,用了仁義;老子暗解《周易》,用了道德。于是,中華文明便有了“仁義道德”的四維支柱。
什么是“道”呢?《易經(jīng)》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孔子用禮樂說陰陽,用仁義說陰陽;老子用道德說陰陽,用上下、高低、左右、美惡、善不善說陰陽。
孔子說的是倫理辯證法,老子說的自然辯證法,孔子老子一起給了我們立足于社會的定律與心法。
我們來看看陰陽這個概念,陽是事物的外表,陰是事物的本質(zhì)。如果我們能抓住事物的表象和本質(zhì),同時又能找到這兩大矛盾的對立和平衡關(guān)系,當你懂得了虛以控實的時候,我們也就很容易掌控事情的發(fā)展,這就是老子與孔子眼中的“得道”了。
何為愛?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對方需要的方式表達你的好,而不是用自認為好的方式強加于人。
何為溝通?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用對方的語言講述你的道理,而不是用自己的語言講述你的道理。
何為辯論?老子說,無欲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繳,用對方的邏輯證明你的觀點,而不是用自己的邏輯證明自己的觀點。
何為銷售?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讓客戶覺得他占了你的便宜,而不是把自認為便宜的東西賣給了客戶。
何為好感?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讓別人覺得你在他眼中有多么優(yōu)秀,而不是自己證明自己有多優(yōu)秀。
何為理解?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用對方的立場看待自己的觀點,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強調(diào)自我感受。
這就是我們用陰陽世界觀看到的生活世界,無論在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時刻洞察對方的需要,對方的語言,對方的邏輯,對方的感受,對方的優(yōu)秀,對方的立場。
這個世界所有的兩端皆有陰陽,當你具有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世界觀時,關(guān)系的本身就符合了“道”。
當你把“自己的價值”和“對方的需要”結(jié)合在一起;把“自己的道理”和“對方的語言”結(jié)合在一起;把“自己的觀點”和“對方的邏輯”結(jié)合在一起時……這就是陰與陽的結(jié)合,這就是道之所在。
有道和無道是一對概念。一陰一陽之謂道,獨陰獨陽為無道。《周易》說,孤陰不生,孤陽不長。當我們與人溝通的時候,只站在自己的立場說自己的道理,這叫自說自話;當我們與人交往的時候,三句不離自己的好,這叫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因為這里面缺少了陰陽的對立和統(tǒng)一,顯然是不符合“道”的。
當我們學會用對方的語言講述你的道理的時候,學會用對方的邏輯佐證你的觀點的時候,學會讓對方覺得他占了你的便宜的時候,學會用對方需要的方式表達你的價值的時候,你不僅獲得了真理的加持,而且你便擁有了“道”的護佑。
我們再看看生活中那些自以為是的人,總是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的道理,用自己的邏輯闡述自己的觀點,他們甚至喜歡用自己的方式愛別人,這不是真理,這不是真愛,這也不是道。這正是很多悲劇產(chǎn)生的源泉。
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鬃诱f,三思而后行,斯可矣。
老子與孔子都認為,“三思而后行”是行走人世間的重要法門,不可大意。那“三思而后行”是哪“三思”呢?我們的人生常常遇到的境遇無外乎三種:第一是窮困,第二是安樂,第三是功成。
所以,孔子與老子給出了“三思而后行”的三點提醒:窮則思變,居安思危,功成思退。
“三思而后行”正是《周易》的“乾、坤、謙”三卦的顯化:窮則思變,當需自強不息;居安思危,當需厚德載物;功成思退,當需謙謙君子。
所謂“三思”,“思”的都是欲望,因為“貪嗔癡”是人類的無明之病,也是人生大忌。
這就是“道”的智慧。“道”背后遵循的是《周易》的三易原則:變易、不易、簡易。當你安逸的時候,你要明白這安逸不是永恒的,要主動去思考危險的地方在哪里?當你危險的時候,也要明白這危險不是永恒的,要主動去思考危險背后的機會又在哪里?
所以老子說,“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孔子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中國寓言說,“塞翁失馬,焉知禍?!?。
天下萬事萬物,皆在陰與陽不斷地“爻動”轉(zhuǎn)化之中,所謂“否極泰來,泰極否來;水火既濟,火水未濟”,說的都是這個“道”之理。
老子認為,任何一個東西都有“表”與“里”的對立和統(tǒng)一,老子稱之為“道德”,孔子稱之為“仁義”,韓非子稱之為“二柄”。一面秩序是“表現(xiàn)”,一面秩序是“內(nèi)在”,一陰一陽,相輔相成,進化爻動,可謂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最后來說說《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到底在告訴我們什么呢?《金剛經(jīng)》是在告訴我們一個東西:真相。
《金剛經(jīng)》是一部佛祖跟須菩提的對話錄。佛祖問須菩提:恒河里的沙子多不多?須菩提說:當然多!佛祖又問:如果有人散盡家財,像恒河里沙子這樣多的財富,去做慈善,這算不算一種功德?須菩提說:這當然是莫大的功德!
佛祖說:有一種功德比這個更大,那就是把《金剛經(jīng)》中的最核心要義理解之后,再傳遞給世人聽,讓他們不要再執(zhí)迷不悟,這才算是莫大的功德。
般若的思想是空。
佛學中的空,不是一無所有,而是用緣起來說空。按照佛教理論,世間萬物都是條件的產(chǎn)物,各種各樣的條件就是緣。萬事萬物都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條件都有了它就產(chǎn)生了,這就是緣起;條件沒有了,它也消亡了,這就是緣滅。
世間萬物,不可能都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心不住相的過程,所以,世間萬物就沒有了自己的本性。既然萬物是被各種條件纏繞的,所以也是無自性,就是空。
《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作為般若類經(jīng)典的重要典籍,緣起性空是核心思想。外不著相,內(nèi)不著空,分別從兩個角度來講空。
外不著相,就是對外掃除一切名相;內(nèi)不著空,就是反諸內(nèi)審內(nèi)心,要破掉各種各樣的執(zhí)見,各種各樣的執(zhí)著。
《心經(jīng)》外不著相——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金剛經(jīng)》內(nèi)不著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對內(nèi)破執(zhí)《心經(jīng)》用了四個字——心無掛礙;對外破空《金剛經(jīng)》用了八個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jīng)》中有四句核心要義,需要用時用心參悟。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皆非菩薩?!边@句話告訴我們,菩薩根本既沒有“我相、人相”,也沒有“眾生相、壽者相”。
“凡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凡是看見我就來見我的人,或者聽到我的聲音就來求我的人,都是執(zhí)迷于佛祖表相,這是邪道,永遠都見不到如來。
“凡所有相,皆為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strong>如果一個人不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能看透各種事物表象背后的本質(zhì),就相當于見到佛祖的真身了。
所謂“如來”指的是一種能夠看穿真相和本質(zhì)的能力。大家之所以看不到真相,也是因為真相往往都是復雜又殘忍的,一個人沒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即便把真相和價值呈現(xiàn)在你面前,你也接納不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能被表述出來的方法,都不是永恒的方法,就像露水和閃電一樣,隨時都會破滅。
《道德經(jīng)》開篇說的“道可道,非常道”與《金剛經(jīng)》的要義有異曲同工之妙?!皯魅缡怯^”是告訴我們不要被“相”束縛,而是應該領(lǐng)會它的本質(zhì)。不著相,不住相,才能見如來。
《金剛經(jīng)》是一部思辨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文獻,全文不著一“空”字,讓你無處不在地感受到它的“空”。
參悟《金剛經(jīng)》需要我們具有辯證思維?!督饎偨?jīng)》的“空性”思維,非常堅定和明確地否定了貪嗔癡的拜物主義和虛無主義。
過去之心不可得,現(xiàn)在之心不可得,未來之心不可得,經(jīng)文中充滿著堅實的人道主義和慈悲情懷,這是一種積極的現(xiàn)世態(tài)度。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開悟”。無論是孔孟、老莊,還是佛祖,它們存在的終極目的只有一個:引導我們進入開悟的狀態(tài)。
No.6178 原創(chuàng)首發(fā)文章|作者 知止齋主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豆包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