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東省水滸研究會 劉傳錄
(發(fā)表于《德州學院學報》2024年第五期)
摘 要:隱居徂徠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一段重要的人生經(jīng)歷,但其具體寓家之處歷來有任城與兗州兩種說法。從隱居意圖、李白個人政治理想、李詩中地名和地形地貌以及唐朝的戶籍制度等因素考察,李白隱居徂徠山時的寓家之所為汶河岸邊的乾封縣城更為合理。
關(guān)鍵詞:李白;徂徠山;乾封;泰山
唐代大詩人李白隱居徂徠山已成學界的共識,但由于山上條件艱苦,不能長期居住,因此李白隱居徂徠期間必有一個寓家之所。對此,學界歷來有兩說:任城說和兗州說。但細考徂徠山與任城、兗州兩地距離都約100公里以上,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條件下兩說都令人難以信服。筆者通過大量資料和實地考察,認為李白隱居徂徠山時的寓家之所應為徂徠山下的乾封城。
一、李白隱居徂徠山行跡考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則天順圣皇后長安元年(701)生于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城附近),幼年時遷居蜀郡綿州昌隆縣(今江油市青蓮鄉(xiāng)),在四川長大成人。開元十三年(725),李白抱著自己的人生追求,開始遠游求仕的征途。次年,與已故宰相許圉師家的孫女結(jié)婚,開始了十年安陸入贅許家的時期。
開元二十四年(736),李白的妻子許氏不幸病故。他便帶上女兒平陽和兒子伯禽,投親在任城當縣令的六叔父,這年冬,他在徂徠山結(jié)識了孔巢父。開元二十五年(737)冬,由于六叔父任職期滿離開任城,李白遷居乾封城,開始了與孔巢父等六人隱居徂徠山竹溪。據(jù)《舊唐書·文苑傳》,李白“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準、裴政、陶沔、張叔明隱于徂徠山,酣歌縱飲,時號竹溪六逸?!薄?】《新唐書·李白傳》載,李白居山東時,與孔巢父等人隱居徂徠山,以詩唱和,酣歌縱酒,時稱“竹溪六逸”?!?】
徂徠山西南麓的乳山腳下,溪流淙淙,巨石橫臥。由于常年被溪水沖刷,巨石呈現(xiàn)出竹節(jié)般的紋路,這就是有名的“竹溪”。竹溪因“詩仙”李白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準、斐政、陶沔、張叔明等人在此隱居而聞名。他們半耕半讀,寄情山水 ,詩思駘蕩,詩酒唱和。竹溪附近獨秀峰上有李白題刻的“獨秀峰”石刻,下面有石震和黨懷英金大定十年(1170)的石刻:“徂徠居士石震,過獨秀峰覽太白遺刻,有感題于后,婿黨懷英偕行。”【3】金代的兩位大學者石震和黨懷英證實了“獨秀峰”三個字是李白題刻。
開元二十五年(737),由于六叔離開任城進京述職,李白只好把家小從任城(濟寧)遷往隱居地乾封城(今泰安舊縣村),入籍乾封縣分田耕種維持生活,因位于首都西京(長安)的東面,李白稱之為東魯,泰安成為李白客居山東時的第二個寓家之所。李白寄家乾封城后,繼娶劉氏為妻,而劉氏不安于室,與李白的兩個子女相處不和,很快就離異了。據(jù)說,李白后來又與徂徠一婦人結(jié)合。
那么,李白是何時離開徂徠山的呢?各家說法不一。據(jù)《新唐書.李白傳》記:“天寶初,客游會稽,與道士吳筠隱于剡中。既而玄宗詔筠赴京師,筠薦之于朝,遣使召之,與筠俱待詔翰林?!辟R知章見了李白,贊賞他:“此天上謫仙人也。”【4】由此可知,李白在天寶初年離開徂徠山奉召供奉翰林。
天寶四年(745年),李白、杜甫、高適、李邕等文壇巨擘在濟南相聚。此次聚會史稱“歷下盛會”。李、杜二人游覽了山東的山川名勝,并到李白隱居的徂徠山做客,之后,二人在李白寓家之所的乾封城石門宴別。
李白離開山東去各地游覽期間,而其家則一直在東魯乾封城未動。天寶十五載(756),李白時已老,為避安史之亂,曾托義士武諤往東魯接兩個孩子。等兩個孩子回到李白身邊時,已是肅宗乾元二年(759)了。
開元二十四年(736),李白移家任城(今濟寧市),第二年移家乾封(今泰安市),直至乾元二年(759)移家梁園,前后算來,李白寄家魯?shù)亻L達二十三年,期間子女二十二年居住在乾封城,耕種龜陰田。

二、李白隱居時寓家諸說
李白隱居徂徠山時寓家之處主要有任城說和兗州說二說。持任城說的主要人物是郭沫若。他在《李白與杜甫》中考證:
李白后來移家到山東去了。他在《秋于敬亭送從侄耑游廬山序》里面說:“酒隱安陸,磋跎十年?!边@是說他招贅于許圉師家之后,前后經(jīng)過了十個年頭才離開了安陸,移家到魯郡兗州任城東門內(nèi),其時當在開元二十四年。他何以要移家而且到魯郡?詳細的動機不明?!短茣繁緜饕詾椤案笧槿纬俏?,因家焉”,那是莫須有的事,前人已辨其妄。【5】
郭沫若認為李白于開元二十四年(736)移家到魯郡兗州任城東門內(nèi),移家的動機不明。
移家的動機其實是很清楚的,李白用自己的詩告訴了我們,李白到任城投奔的是他擔任任城縣令的六叔父。據(jù)郭沫若《李白與杜甫》之附表《李白杜甫年表》載:開元二十五年(737)冬,其六叔父“三年秩滿”,回長安,李白為之踐行,留詩《對雪奉餞任城六父秩滿歸京》【6】?!秾ρ┓铕T任城六父秩滿歸京》詩中的“任城六父”,就是李白在任城擔任縣令的六叔父。毫無異議,李白來任城是投親的,但是第二年冬天六叔父的任期滿了,要回京城述職,李白只好移家徂徠山下的乾封縣城。任城說的主撐是李白的六叔曾任職任城。但其六叔很快就離職。目前的所謂遺物太白樓其實和李白沒有任何關(guān)系。唐咸通二年(861年),吳興人沈光為賀蘭氏酒樓篆書“太白酒樓”匾額,賀蘭氏酒樓便改為太白酒樓,這已經(jīng)是李白離開山東100年以后的事了。
兗州說是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主要是由幾個兗州當?shù)氐牡赜蛭幕瘜W者提出的。1993年,兗州市新兗鎮(zhèn)諸天寺村的一位村民在泗河里發(fā)現(xiàn)了一塊北齊年間的佛碑,此碑高38厘米,長141厘米,碑厚22厘米,上鐫文字26行,每行8字,字大約3厘米見方。文字前無標題,后端已殘缺,現(xiàn)存于兗州區(qū)博物館。文中有“大齊河清三年(筆者按:564)歲次實沉于沙丘東城之內(nèi)優(yōu)婆夷比丘尼之寺率彼四眾奉為太上皇帝陛下師僧父母俾閏含靈一切有識”等句。1994年在兗州召開了“李白在山東”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兗州當?shù)厝宋湫闾峤涣恕稄膬贾萁瓿鐾恋乃募奈锟蠢畎自谏綎|寓家地點》的論文,論文收入《中國李白研究(1994年集)》,認為從歷史角度看兗州在北齊時代就是沙丘城,而李白詩中有記載“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歸空斷腸?!薄吧城饢|城”的確立,為李白寓家兗州找到了證據(jù)?!?】但此觀點有兩個錯誤,一是據(jù)《北齊書》記載,河清四年(565)高湛才將皇位傳給太子高緯,并自稱太上皇,碑文中的河清三年(564)是沒有太上皇的。二是此句存在逗頓歧義和斷章取義的情況,斷為“大齊河清三年(564)歲次,實沉于沙丘,東城之內(nèi)優(yōu)婆夷……”也不無不妥。如此斷句的話,此處的“沙丘”即實指沙丘,而不是沙丘東城?;谝陨蟽牲c,越來越多的學者不再認同兗州說。
此外,兩說還存在共同漏洞。一是未能與李白詩中描繪的大汶河流域以及龜陰田的生活景觀相對應。據(jù)初步統(tǒng)計李白詩中描繪的大汶河流域的詩文有近百首,滾滾南流的大汶河,兩岸高聳的沙丘和富饒的汶陽田以及兩岸的書生都是他詩中的內(nèi)容和主人公。二是兩地都距李白隱居的徂徠山空間距離比較遠,徂徠山距離兗州100公里左右,徂徠山距離任城140公里左右,在唐代
這是三天多的路程。故以上二說雖都有相關(guān)論證,但都不能令人信服。
三、李白寓家乾封的依據(jù)
人們對居住處選擇的心理機制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安全與舒適、歸屬感與社交需求、自我實現(xiàn)與職業(yè)發(fā)展、環(huán)境與自然、交通便利性、經(jīng)濟考慮、個人偏好與生活方式、家庭與子女教育以及心理適應與適應性等多個因素,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影響人們的居住地選擇。但對于某一個體而言,這些因素并不同等重要,有輕重緩急之分,首要考慮的因素不同導致了不同的選擇。具體到李白,通過考察其性格、志向、家庭等各方面,筆者認為考證李白寓家之所應考慮以下幾點。
(一)李白的政治追求
李白有非常高的政治追求,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就說:“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后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州,不足為難矣。”【8】李白的族叔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記載的: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中葉非罪,謫居彖支,神龍之始,逃歸于蜀?!?】
李白和族叔李陽冰是同家,晚年就居住在李陽冰家,這個《草堂集序》是可信的,里面的內(nèi)容說明李白是罪人之子。罪人之子和商人之子是嚴禁參加科考的。出仕對于李白而言顯然已是不可能的了。唐朝,除了科貢入仕以外,隱居也是入仕的一個捷徑,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王希夷。
王希夷是一個隱士,隱居徂徠山, 據(jù)《大唐新語》卷十《隱逸》記載:“刺史盧齊卿謁,詢已政事,希夷曰: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梢越K身行之矣。玄宗東封(泰山),敕州縣禮致,時已年九十六。玄宗令張說訪其道異,說甚重之。以年老不任職事,乃下詔曰:‘徐州處士王希夷,絕圣去智,抱一居貞,久謝囂塵,獨往林壑。屬封巒展禮,側(cè)席旌賢,賁然來思,應茲嘉召。雖紆綺季之跡,已過伏生之年。宜命秩以尊儒,俾全高于上齒??芍猩⒋蠓?守國子博士。特聽還山?!粤钪菘h歲時贈束帛羊酒,并賜帛一百匹?!薄?0】
王希夷的徂徠山這條“終南捷徑”通過唐玄宗封禪泰山之機而實現(xiàn),給苦心求仕的李白帶來了啟發(fā),李白一生數(shù)次隱居,每次都有其政治上的考量。如開元十九年前后的終南之隱,便別具寓意。在王希夷的啟發(fā)與鼓舞下,李白與孔巢父等人“依葫蘆畫瓢”,在希夷棲遲舊地,李白與山東名士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徂徠山竹溪隱居,試圖借吸引官府、遙達帝知。
事實上,不獨李白心態(tài)如此,與其同作“竹溪六逸”的其他五人,也多是汲汲求進的功名之士。如李白《送韓準裴政孔巢父還山》詩云:“時時或乘興,往往云無心。出山揖牧伯,長嘯輕衣簪?!薄?1】可見李白并不像真正的隱士一樣過著隱秘生活,而是在外周游各種名山,遍訪名人名士,暢談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雄心壯志,完全不是一個合格的隱士。而所謂的“竹溪六逸”幾無一真隱,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亦不在山,而在于廊廟之間的仕進中人。
李白之所以隱居徂徠山,主要原因就是唐玄宗泰山封禪。唐代曾兩次封禪泰山。一次是乾封元年唐高宗封禪泰山。一次是開元十三年玄宗封禪泰山。兩次封禪泰山讓泰山一時成為全國的聚焦點。據(jù)美國學者艾龍文《史傳“云封”詩謎情含天寶年號——李白為“許云封”取名涉及唐玄宗封禪大典和天寶艷聞考》考證,開元年間唐玄宗曾有有二次封禪泰山之議,這對于渴望仕途的李白無疑是一個絕佳的“邂逅”時機,也是再次上演王希夷的徂徠山“終南捷徑”的機會,李白把寓家乾封城有機會與皇帝同城偶遇。最終唐玄宗因故放棄了二次封禪泰山,李白在乾封沒有等到唐玄宗來封禪泰山,天寶元年(742)春,李白帶著失望沿著唐玄宗封禪泰山的路登上了泰山,并留下了舉世聞名的《泰山吟》六首。
天寶元年(742)秋,在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道士吳筠、詩人賀知章等人的聯(lián)合薦引下,李白終于被唐玄宗征詔入京,開始走上坎坷的仕途之路。
李白晚年的作品《為宋中丞自薦表》稱:“天寶初,五府交辟,不求聞達,亦由子真谷口,名動京師?!薄?2】如此看來,李白隱居徂徠山基本上達到了隱居目標。有研究者認為,李白應詔入京, 除了他詩譽文才名動京師外,也與他在徂徠山與孔巢父、韓準、裴政等“竹溪六逸”隱居有直接關(guān)系。這樣看李白移家乾封的決策是對的。
(二)乾封縣的特殊地理位置
乾封縣的前身是春秋時期齊魯交界的博邑,即漢代博縣,位于徂徠山下、汶水河畔(今泰安邱家店鎮(zhèn)舊縣村),其北即為泰山,歷來是封禪泰山的后方基地。乾封縣自秦代為泰山腳下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先后改為秦之博陽縣,漢之博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博縣改稱汶陽縣,乾封元年(666),唐高宗改為乾封縣,開寶五年(972),乾封縣治遷往今泰安城。
在唐朝,乾封城(高宗封禪改名為乾封縣)是距離封禪地點泰山最近的城市,是唐朝皇帝封禪泰山的行在(即基地)?!?3】唐代舉行了兩次封禪泰山之大典,使東岳泰山一時成為舉國矚目之名山,乾封城一舉成為全民關(guān)注的名城。
從物理空間距離上看,乾封縣城就在徂徠山下汶河邊上,是皇帝封禪的駐蹕地,李白把家安置在此處,有三個好處:一是此處是唐玄宗封禪泰山的必經(jīng)之地,有“邂逅”的機會;二是此處是距離李白的隱居地徂徠山最近的城市,便于往返;三是此處為周邊經(jīng)濟文化最繁華的城市中心,寓家生活便捷。而相比而言,任城和兗州都距徂徠山100公里之遙,行程大約3天,對于李白來說,二城的缺點很明顯:一不能讓李白見到皇帝;二距離徂徠山較遠,難以見到家人,同時不便往返徂徠山。因此,李白選擇乾封縣作為寓家之所更為合理。
(三)李白詩中地名地貌透露的信息
李白隱居徂徠山之間,經(jīng)常外出巡游,期間在家時間少在外時間多,其詩中寫思念孩子的詩篇不少,但是寫家庭住址的不多,提到的地名不少,具體哪個是說家庭住址,爭議頗多。筆者認為李白筆下孩子的住所就是家庭住址,最能說明李白子女居住地點乾封的詩是他的《寄東魯二稚子》:
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復茫然。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裂素寫遠意,因之汶陽川?!?4】
此詩寫于天寶八載(749)春天,李白滯游金陵。他看到吳地桑葉一片碧綠,自然地想起徂徠山下的家。龜陰之田是子女謀生的來源,可是子女幼小,由誰來耕種呢?由此看來李白家的田地在龜陰田。
在這首詩里,李白披露了一些他家中的情況?!都臇|魯二稚子》尾句提到的“汶陽川”,與次句提到的“龜陰田”,其實是一個概念,類似互文見義,都是指李白在山東種的田。詩中有四個關(guān)鍵地名證明李白的家在乾封縣城。
一是東魯。東魯這一地名在史籍上出現(xiàn)較少?,F(xiàn)存曲阜的乾封元年崔行功能撰《贈孔宣尼碑》有“東魯陪臣,奄成麟鱉”句,“東魯陪臣”指孔子。此東魯,不過駢文與前句“南楚狂捐,舊辯鳳衰”相對仗之習氣,不能說與李白之東魯有多大聯(lián)系。李白心目中的東魯具體在哪里,只有到他的詩中去尋找?!段逶聳|魯行答汶上翁》詩,此處的東魯似指汶水流域而不是汶上縣,可以肯定的是詩中的“汶上”就是汶水北岸,大致范圍應該是泰山以南,汶河流域,相當于汶陽田的范疇。唐代首都是西京長安,李白把泰山腳下的魯國故地稱為東魯也是無可非議的,進一步說乾封縣是兗州的屬縣,位于兗州上都督府的東北部,被稱為東魯是合乎規(guī)則的。李白在《嘲魯儒》中:“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15】從今天的地圖可以看出汶水濱都在泰安轄區(qū)內(nèi)。唐代,汶水之濱的城市只有一個,那就是乾封城。
二是龜陰田。“龜陰田”即龜山之陰的田地,汶河流域、徂徠山周圍的龜山只有一個,就在乾封古城北的桂林官莊(今泰山區(qū)邱家店鎮(zhèn)舊縣村東北桂林官莊)?!睹駠匦尢┌部h志》記載:龜山,在縣東南22里,此地有橫阜類龜,因名龜山,阜北之田曰龜陰田?!?6】“龜陰之田”豐收時的美景,被稱為“龜陰秋稼”,是泰安八景之一。《春秋·定公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陰田。”【17】杜預在《左傳》考釋中注有:“三邑,皆汶陽田也,泰山博縣北有龜山,陰田在其北也?!薄?8】這說明龜陰田位于汶陽田的范圍內(nèi),龜山位于汶水北岸。《水經(jīng)注》:“龜山在博縣北,昔夫子傷政道之陵遲,望山而懷操,故《琴操》有《龜山操》焉。山北即龜陰之田也,《春秋》定公十年,齊人來歸龜陰之田是也?!薄?9】可以明確龜陰田位于博縣北,也就是唐朝的乾封縣城北。
還有一個地名能證明龜陰田在乾封城附近。齊國歸還魯國汶陽田之后,魯國在在這里筑了一座城紀念這件大事,稱作謝過城。據(jù)乾隆《泰安府志》卷四《古跡》載:“謝過城,縣東北十五里,春秋夾谷之會,齊侯歸田以謝過,城之名以此。【20】歷史上的謝過城位于今泰山區(qū)大津口鄉(xiāng)東、西(謝過)城村,在今天舊縣村(唐乾封城)村北4公里,謝過城村的位置證明龜陰田就在乾封城附近。
李白所稱之龜陰田大體位于龜山附近、齊魯必爭的汶陽田范圍內(nèi),這處龜陰田在的乾封縣城北面2-5公里范圍內(nèi),因此,可以肯定,李白種的“龜陰之田”屬于乾封縣的土地。
三是汶陽川?!般腙枴碧刂搞胨卑?,語出《春秋》“汶陽田”。 春秋時之汶陽,所指為泰山之南、汶水之北大片地區(qū)。而所謂“汶陽田”,則泛指今汶水北岸博城縣(治所在今岱岳區(qū)邱家店鎮(zhèn)后舊縣村)之大片沃土。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隋文帝改博城縣為汶陽縣;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封禪泰山,改為乾封縣,治所即今山東泰安。
“川”主要有河流和平原??梢钥隙ǖ氖倾腙柎ň褪倾腙柼铮部梢哉J為就是乾封縣城附近的平原。李白筆下的龜陰之田和汶陽之川是同一個地方,龜山與汶陽田的交匯點就是乾封縣城附近。由田地推出家的位置,可以確定李白的家就在乾封城。
四是酒樓。唐代實行坊市分離的管理辦法,商業(yè)活動受時間地點限制,唐代有酒樓的地方大都在城市里,考古報告顯示,唐代民宅全是單層,不準設立沿街商鋪,更不準設立商鋪高樓。所以李白家的酒樓絕對不是在鄉(xiāng)村,而是在城市的市內(nèi)。
綜上所述,李白多首詩歌表明,他的東魯寓家之地在汶河之濱。龜山和徂徠山兩地重合的五公里之內(nèi)的城市,選項只有乾封城。所以,由李白詩可以推演出他的寓家之地不在任城、兗州,而是在泰山和徂徠山之間的乾封城。筆者推測,由于宋代時乾封城遷址到了泰山腳下,李白寓家之所歷經(jīng)變遷而蕩然無存,沒有留下任何遺留物,故而不為人所知,也留下了李白寓家之所究竟在何處這一千古迷案。
(四)乾封縣地名地貌與李詩的對應
李白詩中對家的描述有兩個關(guān)鍵點,事實上都與任城和兗州無關(guān)。一個是“石門”,另一個是“沙丘”,以下逐一論證。
1.“石門”位于汶水之上
唐代的乾封縣城位于汶河西來的北岸,城墻就在河堤上。汶河在城的西邊轉(zhuǎn)向正南,整個汶河只有這一段才是南北方向流。由于河道轉(zhuǎn)向,在西部轉(zhuǎn)彎處堆積起來巨大的沙丘,據(jù)作者考證,此處的沙丘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很高大?!?1】在沙丘南不遠處的云亭山下,有一個石門,《水經(jīng)注》云:“汶水又西南經(jīng)亭亭山東,黃帝所禪也?!薄?2】此處亭亭山就是云亭山?!端?jīng)注》記述的“汶水又西南,經(jīng)亭亭山(今名云亭山)東……水上有石門(進水閘),舊分水下溉處也?!薄?3】指漢代引汶水的渠首,汶水從此處西流,保障汶陽田,根據(jù)《水經(jīng)注》的記述,引汶的地點在亭亭山東,亭亭山則在大汶口東北約十里處。《史記·河渠書》載:“東海引鉅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為溉田,各萬余頃。”【24】這是見于史書最早的引汶灌溉工程,就是漢武帝修建的水利工程。
汶水上的石門欄水壩是通過汶水的唯一橋梁。石門是溝通兩岸的橋梁,成為送別的好地方,李白在石門為杜甫送行,寫下了《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詩中寫到“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25】,站在石門閘上,看到泗水縣生機勃勃,轉(zhuǎn)眼看到徂徠山上的黛青色,此處的泗水不是今天的泗水縣,更不會是泗水河。按《元和郡縣圖志》,乾封和金鄉(xiāng)、任城等十縣同屬兗州,當時新泰縣已省,徂徠山前都屬于泗水縣【26】。站在汶河大堤上一眼是泗水縣,一眼是徂徠山。汶水之濱的石門其地理地貌都和李白詩能夠?qū)希埠徒裉斓牡乩砦恢梦呛稀?/p>
2.“沙丘城”即乾封城
最能說明李白家位置的是他的《送蕭三十一之魯中兼問稚子伯禽》:
高堂倚門望伯魚,魯中正是趨庭處。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歸空斷腸。君行既識伯禽子,應駕小車騎白羊?!?7】
這里明確指出自己的寄家地在魯中沙丘城:那么,沙丘城在哪里呢?天寶四年,寓居徂徠山的李白寫下了懷念杜甫的膾炙人口的《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8】
這首詩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明確了沙丘城位于汶河地域的汶水南流的地段,汶河只有這一段才是南北方向流,汶水西流流經(jīng)乾封城轉(zhuǎn)向南流,由于河道轉(zhuǎn)向,由于河水的巨大沖擊在西部轉(zhuǎn)彎處堆積起來巨大的沙丘,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很高大,2011年擔任《泰安地域文化通覽》學術(shù)主編時,增帶領(lǐng)政協(xié)文史委的三名同志到此了解情況,據(jù)附近南店子村退休老師退休老教師周世碩介紹,汶水流過舊縣在此轉(zhuǎn)向南流,人民公社時期沙丘還有30多米高,南北五六百米長,遠看像城墻,遠近村民稱為大沙丘。汶水大部分都是西流,只有乾封城向南的一段是南流,南流的唯一性與李白的詩對應一致,說明沙丘城就是上面提到的汶河沖擊而成的沙丘,乾封城就是當?shù)厝丝谥械纳城鸪?。這里距離石門4公里,符合李白為杜甫送行的時際。
從李白其他有關(guān)詩作中,也可窺見沙丘城當為乾封城的佐證。如,從《送薜九被讒去魯》“宋人不辨玉,魯賤東家丘。……沙丘無漂母,誰肯飯王孫”【29】?!捌浮币徽f可證明沙丘城濱水。而《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城邊有古樹”這句,可以推斷出沙丘城是一座擁有古樹的城,應該是一座古城。而汶河周邊唯一的古城即乾封城,其始建于春秋,歷史悠久,影響較大。其他河段大汶河都是浩浩蕩蕩向西流,只有乾封城這一段汶河南流到大汶口。
另外,李白詩中:“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30】對應了乾封城位于齊魯兩國交界的位置,大汶河和徂徠山是當年的齊魯邊界,其中徂徠山是春秋魯國的地域,乾封城是齊國的疆域,只有乾封城的位置才能魯酒與齊歌互文。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李白所說的沙丘城,就坐落在大汶河轉(zhuǎn)彎處、徂徠山對岸的一座古城里。由李白詩提供的歷史地理環(huán)境看,乾封城是大汶河兩岸古城中唯一吻合的。故而有很大理由可以認定沙丘城即為乾封城。
(五)唐朝土地與戶籍對李白入籍乾封的證實
李白隱居徂徠山已經(jīng)是一個不需要證明的實事了,寓家沙丘城的具體位置尚有許多爭議,但是李白家耕種的土地位于龜陰是沒有爭議的。李白詩《寄東魯二稚子》中明確無誤的告訴我們他家的田地是“龜陰田”和“汶陽川”,李白筆下的龜陰之田和汶陽之川是同一個地方。對于“龜陰田”的方位,《水經(jīng)注》說的很清楚,“天門下溪水”即今梳洗河,又名中溪,“其水自溪而東,浚波注壑,東南流,逕龜陰之田?!薄?1】說明梳洗河東南流經(jīng)龜陰之田,梳洗河發(fā)源于泰山中谷,曲折東南流,在乾封城西面匯入汶水。證明龜陰田在乾封縣北面,屬于乾封縣管轄。
這里,筆者提出一個證明李白寓家乾封的有力佐證,即唐朝的戶籍制度。唐玄宗統(tǒng)治的開元(713—741)、天寶(742—756)年間,是唐代歷史上的一個鼎盛時期,這是一個“家給戶足,人無苦窳”【32】的時代。《舊唐書·食貨志》載,開元九年(721)宇文融主持括戶政策,準許逃亡農(nóng)民就地落籍【33】。朝廷實行均田制,對無田農(nóng)民授田。李白一家屬外鄉(xiāng)人,按照開元九年的戶籍管理制度,李白可以通過入籍在縣內(nèi)分田,即可以在戶籍所在地從官府分得土地。據(jù)《通典》云:
大唐開元二十五年令:田廣一步,長二百四十步為畝,百畝為頃。丁男給永業(yè)田二十畝,口分田八十畝?!?4】
李白隱居徂徠山入籍乾封的史料已不可考。但李白家中只有李白一丁,按照開元二十五年的敕令,李白一家可分田百畝,一般來說,朝廷為了保證其賦役征發(fā)的來源,通過戶籍制度限制人口自發(fā)遷移。因此,由土地的歸屬可以推出種田人的歸屬。龜陰田屬于乾封縣,官府只能分給戶籍乾封的人耕種,不會分給任城和兗州的人耕種,因為這關(guān)涉賦稅征收?,F(xiàn)已明確龜山在乾封縣城北,由此可推出種龜陰田的人屬于乾封戶籍,進而可以推出李白的寓家之所就在乾封縣。
四、結(jié)語
李白的政治理想和“終南捷徑”的追求都顯示隱居徂徠山期間其寓家之所不可能選擇距離泰山較遠的任城和兗州,而更傾向距離皇帝封禪較近的區(qū)域。從地理空間上看,乾封縣城位于泰山和徂徠山之間的汶河之濱,距離李白“龜陰田”和隱居的徂徠山都在半天路程內(nèi),從生活常識的角度看更為合理。綜合李白詩歌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乾封縣的山川風景和人文風貌與李白詩歌的描述相對一致,其中關(guān)于“石門”和“沙丘城”的詳細描寫均指向了歷史上的乾封縣城。李白所種的“龜陰田”,只能通過當?shù)貞艏值?,由此可以推出李白隱居徂徠山時的寓家之所應該是乾封城,而不是任城和兗州。綜合以上分析,將李白隱居徂徠山時期的寓家之地認定為乾封縣更具有合理性。
劉傳錄(1968-)山東省汶上縣人,山東省水滸研究會副會長,主要研究古典文學、水滸文化和泰山文化。
參考文獻:
[1][4][33]劉昫.舊唐書[Z].北京:中華書局,1996:3439,3439,1406.
[2][13][21]劉傳錄.李白隱居徂徠山[J].大眾日報,2011-11-15.
[3]聶立申.金代泰山名士稽考[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7:157.
[5][6]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10:16.
[7]武秀.從兗州近年出土的四件文物看李白在山東寓家地點[J]中國李白研究,1994(1).
[8][9]李白.李白集[M].太原:三晉出版社,2008:146,2.
[10]劉肅,何正平.大唐新語譯注 [M].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8.176.
[11][14][15][25][28][29][30] 彭定求,等.全唐詩(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5,405,429,41,404,617,404,
[12]郁賢皓.李白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738.
[16]葛延瑛.民國重修泰安縣志(卷二)泰山[Z].1921年版:297.
[17][18]左丘明.左氏春秋[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2003:332,332.
[19][22][23][31]陳橋驛.水經(jīng)注校正[M].北京:中華書局,2013:580,581,581,580,
[20]泰安府志(卷四)古跡[Z]乾隆版本:106.
[24]司馬遷.史記[M].長沙:岳麓書社,1988:224.
[26]湯貴仁.李白在山東──唐時之泗水,今日之新泰.[J].泰安師專學報,2000(1).
[27]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25.
[32][34]杜佑.通典(卷15)選舉三·歷代志下[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 412,155.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