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在哪種類型的組織中,越級匯報通常都被視為一種忌諱。槍打出頭鳥,鋒芒畢露是很容易得罪人的。但是這一點,在黃克誠大將身上是不存在的。
他是有話就要講。如果按層級遞不上去,那...就直接拍電報給中央好了。
01
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說給中央聽呢?
那是1945年8月,蘇聯(lián)紅軍出兵東北,日本關東軍迅速被殲滅。而這時,蔣介石的大部隊尚在遙遠的西南,因此對我黨來說,東北突然出現一個絕佳的戰(zhàn)略機會。
事實上,主席早就意識到東北的巨大價值。在延安開七大的時候,他對代表們說,東北四省極重要,有了東北四省,我們即有了勝利的基礎:
要準備20到30個旅,15萬到20萬人,脫離軍區(qū),將來開到東北去。
設想是這么設想的,可誰也沒想到勝利來得那么快。在接到蘇聯(lián)出兵的消息后,中央當即下令讓駐扎在河北、山東的幾支部隊舍命狂奔,趕緊往東北去!
那么,這跟黃克誠又有什么關系呢?
當時,他正率領新四軍第三師轉戰(zhàn)蘇北。9月初的一天,黃克誠途經華中局駐地時才聽說蘇聯(lián)出兵,并且我軍已派少量部隊進入東北。

圖為轉戰(zhàn)蘇北時的黃克誠(左)與張愛萍。
聽到這個消息,黃克誠興奮之余又很捉急,他覺得部隊派得太少了,東北那么大一坨,這點隊伍哪里吃得下?
不行,得給中央提個醒。
按照組織原則,他給中央匯報應通過華中局。時任華中局書記的是饒漱石。饒漱石一聽,就按照中層干部的慣常思路,覺得這既不是我該管的事,也不是你該管的事。他不同意發(fā)這個電報。
要是一般人,你不同意發(fā),不發(fā)便不發(fā)。但這是黃克誠。
在9月14日這一天,他以個人名義起草了一封電報。不光起草了,還就用華中局的電臺給發(fā)了出去。
這封電報,與其說在給中央建議,似乎更像在替中央排兵布陣。他說,東北既能派隊伍進去,應盡量多派,能去十萬人為最好。那這些部隊從哪調呢?電文中也安排好了:
山東應調三萬人到五萬人去東北,華中應調三萬到六萬人去東北。
要知道,黃克誠同志此時只是一位基層指揮員,怎么感覺在教延安做事呢?他甚至還建議說:
派有威望的軍隊領導人去主持工作。
越級匯報究竟好不好?這個問題也要看。首先要看你的匯報對不對,其次要看,領導認為你匯報本身這個行為對不對。
黃克誠的建議雖然看起來大大地越級了,卻與延安的想法不謀而合。
主席那時在重慶談判,少奇同志主持日常工作,提出了“向北推進,向南防御”的戰(zhàn)略方針。他向主席的匯報中,專門提到了黃克誠的建議。主席回復:
完全同意。
于是,眾多人的人生軌跡由此發(fā)生轉折。101原本要去山東工作的,都走在路上了,接到命令便掉頭北上。而黃克誠也奉命帶著他的第三師,開進東北。
說是一個師,但第三師超過三萬人,等于一個縱隊的規(guī)模,是進軍東北的部隊中人數最多、戰(zhàn)斗力最強的一支。
十萬大軍闖關東,大決戰(zhàn)的序幕是這樣拉開的。
02
我們也不能說黃老,是越級匯報嘗到了甜頭。因為越級匯報只是表象,實話實說才是根本。而實話實說是需要膽略和勇氣的。
到了東北沒幾天,黃老又來了個越級匯報。
事情是這樣的。我軍先頭部隊的同志進東北后,匯報給中央的情況存在片面,有的夸大了事實。這些情況在傳達給其他部隊時,越傳越離譜。
有的傳,東北到處都是武器,感覺突擊步槍隨便撿、八倍鏡遍地都是一樣;有的傳,到東北就住大城市吃大米白面;更有人說,到了東北每人至少提一級等等。
盲目樂觀的情緒一旦蔓延,刮起來的就是浮夸風。
在這個情緒的渲染下,后續(xù)部隊誰還在乎手上的幾支破槍啊,紛紛來了個斷舍離。好多部隊出發(fā)前,把武器大大方方地留給了當地軍區(qū),有的連棉衣都沒帶。
黃克誠部在出發(fā)時,也是華中局的首長對他說,哎呀,中央都通報了,東北武器多得很,你們的家伙什也都留下來吧,好輕裝上陣。
還好黃克誠多了個心眼,他想,萬一到東北撿不到槍怎么辦?所以,他堅持全副武裝。這個叫底線思維。
果然到了東北之后,情況比黃克誠設想的底線還糟糕。
蘇聯(lián)受制于跟國民黨簽的所謂《友好同盟條約》,限制我軍進入大城市。進不了大城市,倉庫里的槍炮再多你也只能干看著。而在城市之外,山野鄉(xiāng)村里土匪四起,老百姓對我軍缺少了解,要搞到糧食都很困難。
眼見隆冬將至,出發(fā)前的設想如此豐滿,但現實又如此骨感,部隊情緒出現巨大波動。
黃克誠是一肚子氣,于是他繞過東北局,直接給主席發(fā)去一封電報,陳述部隊遇到的嚴峻情況,措辭可謂相當不客氣,連用了七個“無”:
現在處于無黨、無群眾、無政權、無糧、無經費、無醫(yī)藥、無衣服鞋襪之困難情況,部隊士氣受極大影響。
在一線帶兵打仗的指揮員,是搞不了什么抽象的,因為他們面臨的都是具體問題。部隊要吃飯、要穿衣,還要生成戰(zhàn)斗力,這所有的東西都要求他們實事求是。
當然,黃老也知道越級匯報有點不好,所以他在電文中附帶解釋說,是因為剛到東北,與東北局領導不熟悉,所以才直接發(fā)報。
另一方面,作為總攬全局的統(tǒng)帥來說,也不能不層層壓實責任,維系一個健全的指揮體系。主席收到黃克誠的電報后,沒有責怪他,但也只回復他說:
你均可與101坦白商談。
意思就是,你去找101商量吧。
但黃克誠當時根本找不到101。幾天后他們才發(fā)現相距不過二十里地,因無線電聯(lián)絡不暢,互相都不知道對方的位置。我軍經略東北之初的艱難,由此可見。
03
黃克誠是湖南人,秉性直率。他早年念過師范,自述受文天祥的影響很深。很多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偶像,都是文天祥,要做一個正直忠誠的人。
這恐怕是他們敢于做“諫臣”,敢于提意見的一個底層邏輯所在。
在東北戰(zhàn)場上,黃克誠越級提出的意見,上面的“七無”都算好的,后面還有更猛的。
那是二戰(zhàn)四平,也就是四平保衛(wèi)戰(zhàn)中發(fā)生的事。盡管我軍并不擅長陣地防御戰(zhàn),但戰(zhàn)事開始時,我軍的方針是死守四平。主席曾明確電令101,其中一句話非常有名:
化四平街為馬德里。
意思就是死守到底,但黃克誠當時并不知道主席的這個指示。

圖為主席的指示電文。
起初,我軍擋住了敵人的第一波攻勢??刹痪煤螅瑖顸h軍卷土重來,杜聿明集結了精銳新一軍、新六軍等八個軍的兵力洶涌而來。
這是多么大的一坨?。?/p>
黃克誠的第三師負責四平左翼的防御。他認為敵我力量懸殊,開始打他一下,挫其銳氣是必要的,但現在應適可而止,不如主動把城市讓出來,我軍先去農村搞根據地。
黃克誠給指揮戰(zhàn)斗的101連續(xù)發(fā)去了幾封電報,建議從四平撤退。
但101來了個已讀不回,他既不回電,也不撤軍。
101不回是吧?好,那又直接向中央喊話好了。在給中央的電文中,黃克誠不光提到了四平,還提到了長春:
四平堅持有極大困難。四平不守,長春亦難確保...我意即讓出長春,以求爭取時間,休整主力...來應付將來決戰(zhàn)。
他的這封電報,中央依然沒有回復。但這件事還沒有完。
四平保衛(wèi)戰(zhàn)打了整整一個月。這是一場異常激烈的戰(zhàn)斗,我軍打得英勇頑強,取得了殲滅大量敵軍的戰(zhàn)果,但也付出了沉重代價。整個部隊傷亡總數在8000人以上,尤為痛惜的是,其中不少是戰(zhàn)斗骨干。
黃克誠麾下的三師七旅,是井岡山下來的老部隊,四平之戰(zhàn)后減員到3000余人,失去了戰(zhàn)斗力。
四平保衛(wèi)戰(zhàn)究竟該不該打?后來存在著爭論。
1959年,廬山會議期間,主席與黃克誠談論起這場戰(zhàn)斗。主席認為,四平保衛(wèi)戰(zhàn)是對的,那時為了全國形勢的需要,在談判中取得有利地位,就是要與國民黨軍大戰(zhàn)一場。
主席明確告訴黃克誠,固守四平當時是我決定的。
你們猜,黃老是怎么回答的?黃老依然堅持自己的意見,他對主席說:
是你決定的也不對。
我為什么覺得黃老更像一位傳統(tǒng)的、執(zhí)拗的知識分子,真正執(zhí)拗的知識分子,就是會堅持獨立思考,堅持自己的觀點,不管面對的是誰,一定要爭出個對錯來。
但戰(zhàn)爭終究不是簡單明了的數學題。戰(zhàn)爭并不單純,是因為軍事與政治密不可分。站位不一樣,角度不一樣,答案就不一樣,有時候“是非曲直,難以論說”。
主席聽到黃克誠說這個話后,也沒有再與他再爭論,而是說:
那就讓歷史和后人去評說吧。
04
黃克誠三封越級的電報,反映出他敢于直言的個性,也是東北解放戰(zhàn)爭前期的一個注腳。他本人的形象沒有出現在電影版的《大決戰(zhàn)》中,但其實事求是的精神,正是我軍能在戰(zhàn)場上不斷取勝的法寶。
他的這個精神,多年以后,也體現在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之中。

圖為晚年黃克誠。
1984年,《中國大百科全書》要編輯將帥的詞條,其中有101。黃克誠專門把編輯組找來,教他們如何辨析101的功過是非。
他說,1945年冬我們進軍東北的部隊是十萬多點,帶十萬人進去,帶一百多萬人回來,這是整個東北局和東北部隊指戰(zhàn)員和東北人民的功勞:
但是101是主要領導人,也不能抹煞這一點。
作為歷史的親歷者,他還提到紅軍時期,101給主席寫信提出“紅旗能打多久”的問題。黃克誠認為,101不隱瞞自己的觀點,盡管觀點錯誤,但敢于向上級反映,就這一點說,是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態(tài)度:
如果把自己的觀點隱瞞起來,上面說什么就跟著說什么,這不是正確的態(tài)度。
黃克誠鼓勵編輯們,寫人物志要學習司馬遷。而他自己也堪稱是以誠建言、以誠做事、以誠寫史。上述的這篇談話,日后原原本本收錄在他的自述與文選之中。
黃老的子女們還說,父親曾留下家訓,有三句話十二個字:
言不及私,相待以誠,相爭以理。
這是黃克誠一生的寫照。
參考資料:
黃克誠自述,人民出版社
黃克誠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
決戰(zhàn):東北解放戰(zhàn)爭1945-1948,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四野戰(zhàn)軍戰(zhàn)史,解放軍出版社
關注這個傳達室
更容易看到我的推送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