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近,社交平臺上掀起了一股“DeepSeek算命”的熱潮,“你用DeepSeek算過命了嗎”成為年輕人之間的熱門問候語。

一、當AI開始算命:這屆年輕人在算法里尋找人生答案?

凌晨三點的對話框里,跳出這樣一條消息:“您的命格顯示,35歲前有三次暴富機會?!薄@不是某位大師的預言,而是AI工具DeepSeek的“算命報告”。

當年輕人開始用算法預測人生,這場荒誕與理性交織的狂歡便有了新的注解:他們不再跪拜寺廟香火,而是向代碼祈求“確定性”。只要在對話框輸入生辰八字、星座血型、甚至微博關鍵詞,短短幾秒便能生成一份涵蓋事業(yè)、姻緣、財運的“人生說明書”。有人戲稱:“以前算命看手相,現(xiàn)在算命看算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AI算命的致命吸引力,在于它完美踩中了當代青年的三大痛點:

①即時性——地鐵上刷個結果的功夫,就能決定今天是否要和crush表白;

②數(shù)據(jù)感——您的正緣出現(xiàn)概率為73.8%”比“紅鸞星動”更有說服力;

③可控幻覺——每一次點擊都在暗示——“命運雖不可知,但至少能被計算”。

二、傳統(tǒng)VS賽博:玄學戰(zhàn)場上的“新舊對決”

AI算命:精準打擊的“科學玄學”

當塔羅需要洗牌、星座等待周運更新時,DeepSeek用“賽博效率”碾壓傳統(tǒng):

定制化話術——輸入“ISTP+獅子座+互聯(lián)網(wǎng)從業(yè)者”,立刻生成專屬職場逃生指南;

結果可干預——不滿意答案?換個提問方式就能“逆天改命”;

24小時在崗——比寺廟解簽師傅更隨叫隨到的“賽博大師”。

年輕人沉迷的或許不是結果本身,而是“算法比我更懂我”的錯覺——那些基于社交數(shù)據(jù)生成的性格分析,不過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新型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

傳統(tǒng)玄學:無法替代的“儀式感剛需”

但星座運勢仍是朋友圈的周一標配,塔羅占卜在小紅書擁有27億瀏覽量。為什么年輕人一邊玩轉AI算命,一邊堅守傳統(tǒng)?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星座——是Z世代的社交貨幣,堪稱萬能“破冰器”,MBTI都得甘拜下風;

塔羅——抽牌時的緊張感像開盲盒,占卜師的解讀實則是“付費版心理按摩”;

生肖——過年時七大姑八大姨的硬通貨,傳統(tǒng)文化的“賽博平替”。

說到底,AI提供答案,傳統(tǒng)制造氛圍——年輕人既要效率,也要情緒價值。

三、算法背后的心理暗流:我們到底在算些什么?

“這不是迷信,是當代青年的自救指南?!币晃贿B續(xù)占卜12次考研結果的用戶留言道破天機。當內(nèi)卷、躺平、精神內(nèi)耗成為時代關鍵詞,算命本質上是一場大型心理代償:

對抗不確定性的“安慰劑”:

“算法說我能上岸”比“努力就有回報”更讓人安心——在結果導向的社會,年輕人需要一份“權威背書”來合理化選擇。

拒絕標準答案的“叛逆宣言”:

當主流敘事強調“奮斗改變命運”,他們用算命構建反叛敘事:“如果成功靠運氣,那么失敗也不是我的錯?!?/p>

數(shù)字原住民的“社交元宇宙”:

分享AI算命結果,本質上和曬星巴克杯子一樣——是用神秘主義包裝的社交表演,評論區(qū)那句“準到離譜!”才是剛需。

所有命理分析的本質,都不過是人類對失控感的卑微反抗。每個迷信算法的年輕人,背后都有一個渴望被肯定的自己。

四、警惕算法算命:你可能正在喂養(yǎng)自己的“信息繭房”

當AI開始用“命理建議”影響人生選擇,危險早已悄然滋生。

其最隱蔽危害是讓人陷入信息繭房。使用時,算法依瀏覽歷史、提問偏好推送契合既有觀念的內(nèi)容。若首次被告知感情順遂,后續(xù)全是美好預測;若事業(yè)有坎坷,便滿眼危機預警。長此以往,認知被鎖,無法接觸多元觀點,不僅面對現(xiàn)實落差易焦慮,還喪失多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

算命從來不是預測未來,而是用答案倒推選擇。AI比傳統(tǒng)玄學更危險之處在于,它用理性外殼包裝非理性決策,讓年輕人誤以為自己在“科學掌控人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五、寫在最后:讓“算命”歸“算命”,讓“人生”歸“人生”

與其爭論AI算命是否科學,不如看清一個真相:所有算命都是概率游戲,而人生卻是無限博弈。

當你想問DeepSeek“我該考研還是工作”時,不妨記?。核惴芊治霭偃f人的成功路徑,但無法計算你熬夜改論文時的熱血。

我們需要的不是預知未來的水晶球,而是面對未知的勇氣。當下一次當算法給出命運判詞時,或許你可以笑著回它:“謝謝建議,但我要走自己的版本。”

更多故事 :

拙見小助手

讀完記得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