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p>

毛姆的這句經(jīng)典隱喻,讓無數(shù)人在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中驟然駐足。

這部以法國后印象派畫家高更為原型的《月亮與六便士》,自1919年問世以來,便以犀利的筆觸剖開了人性中理想與現(xiàn)實的永恒矛盾。

小說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的“叛逃”故事,不僅是一場藝術(shù)的朝圣,更是一面照妖鏡,映出每個人心中隱秘的掙扎——我們是否甘愿為理想焚毀現(xiàn)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故事梗概:一個“瘋子”的自我毀滅與重生

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倫敦證券經(jīng)紀人,擁有中產(chǎn)家庭的標準幸福模版:體面的工作、優(yōu)雅的妻子、一雙兒女。然而在婚后的第17年,他突然拋下一切,留下一封冷冰冰的告別信:“我必須畫畫。”

在巴黎貧民窟里,他衣衫襤褸,蜷縮在破舊畫室,用顏料涂抹著世人眼中“丑陋的怪物”。資助他的畫家施特略夫稱他為天才,卻被他奪走妻子;他流浪至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與土著少女愛塔結(jié)婚,在失明前完成驚世壁畫,臨終前卻要求焚毀所有作品。

這場看似荒誕的自我放逐,實則是一場對世俗價值的徹底顛覆——他用肉身苦難兌換精神自由,以毀滅完成永恒。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隱喻解碼:月亮與六便士的雙重困局

1.月亮:理想主義的血色浪漫

斯特里克蘭德的月亮,是藝術(shù)本能對文明的背棄。

毛姆借他之口道破真相:“我跟你說了我必須畫畫。這由不得我自己。一個人要是落了水,他游泳游得好不好無關(guān)緊要,反正他得從水里掙扎出來,不然就得淹死?!?/p>

這種近乎暴烈的創(chuàng)作欲,撕碎了親情、道德、社會規(guī)訓(xùn),成為吞噬一切的宿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六便士:世俗秩序的溫柔枷鎖

斯特里克蘭德夫人代表的“六便士世界”,是精致的中產(chǎn)生活幻象。

她熱衷文學沙龍,卻對丈夫的畫作嗤之以鼻;她痛哭流涕挽回婚姻,卻只為維持體面。毛姆冷眼戳穿:她哭的不是失去愛人,而是失去生活劇本的女主角身份。

3.第三重隱喻:塔希提島的原始救贖

當歐洲文明無法容納斯特里克蘭德的野性靈魂,塔希提島成為最后的烏托邦。

這里沒有美術(shù)館的評判、沒有婚姻的契約,只有赤裸的人性與自然的呼喚。正如毛姆寫道:有些人天生不屬于他們出生的地方,命運會把他們推向陌生的土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人物群像:照見人性的棱鏡

1.斯特里克蘭德:暴君式天才

他像一團灼人的火焰,燒毀所有靠近的人:對妻子冷血、對施特略夫忘恩負義、對情人布蘭奇始亂終棄。

但正是這種“反英雄”特質(zhì),讓他的純粹顯得驚心動魄——他從未背叛過自己,哪怕與世界為敵。

2.施特略夫:庸才的悲憫

這位蹩腳畫家能識別天才,卻注定成為天才的墊腳石。他供養(yǎng)斯特里克蘭德,卻被奪走妻子;他痛哭流涕卻仍說:“他是百年一遇的天才!”

這個滑稽又悲情的角色,恰恰印證了毛姆的洞察:世俗道德在天才面前不堪一擊。

3.愛塔:理想主義的鏡像

土著少女愛塔不問意義,只提供無條件的接納。她不懂藝術(shù),卻給了斯特里克蘭德最珍貴的禮物:允許他成為自己。

這種原始的愛,恰是對文明社會功利關(guān)系的諷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四、毒舌毛姆的生存哲學:給當代人的清醒劑

毛姆借小說人物之口,拋出諸多辛辣觀點,直指當下焦慮:

  • 關(guān)于躺平:“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huán)境里,享受內(nèi)心的寧靜,這就是糟蹋生活嗎?”
  • 關(guān)于原生家庭:“你好歹也得為你們的孩子想想。他們總是無辜的吧。他們不是自己要求來到這個世界。你要是這樣撒手不管,他們就只好流浪街頭了?!?/li>
  • 關(guān)于愛情:“愛情中天然存在著保護弱者的渴望,樂于為對方做好事,取悅對方……愛情中自然也含有某種程度的謙卑?!?/li>

這些看似刻薄的真理,實則是毛姆為困在世俗標準中的現(xiàn)代人松綁——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但必須對自己絕對誠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五、終極叩問:我們真的需要月亮嗎?

斯特里克蘭德的故事之所以百年不衰,正因它撕開了文明社會的偽善面紗:

  • 藝術(shù)是否必須承受苦難?

他用眼盲、疾病、眾叛親離獻祭藝術(shù),但高更在現(xiàn)實中仍與妻女通信,渴望世俗認可。毛姆刻意極端化人物,只為追問:純粹的理想是否必然伴隨對他人的傷害?

  • 理想主義的邊界何在?

當斯特里克蘭德臨終焚畫,他究竟是否定藝術(shù),還是完成最后的超脫?

毛姆留下開放式隱喻:理想的價值不在結(jié)果,而在追尋本身。

  • 普通人如何安放月亮?

并非所有人都需成為斯特里克蘭德,但每個人都需要一場“精神越獄”。正如書中所說:“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huán)境里,享受內(nèi)心的寧靜,這就是糟蹋生活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jié)語:在六便士的裂縫中窺見月光

《月亮與六便士》從未鼓吹拋棄現(xiàn)實的理想主義,它只是殘忍地揭示:所有選擇皆有代價。斯特里克蘭德用極端方式對抗世俗,而我們或許可以在夾縫中尋找平衡——

“在物質(zhì)中扎根,在精神上飛翔。
低頭撿拾六便士時,不忘在心中養(yǎng)一輪月亮?!?br/>

這或許才是毛姆留給當代人最溫柔的啟示:理想不必是毀滅,而是讓庸常生活透氣的縫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