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每個君主同時具有歷史坐標與時代縮影的雙重意義,君主研究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那么,君主研究究竟應該包括哪些內涵,劃定怎樣的邊界呢?

虞云國教授主編《知宋·宋代之君主》集結20位宋史名家,以“立國—守成—更變—再建—衰亡”五幕劇,剖析宋代君主的性格密碼與權力軌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本文摘編自《知宋·宋代之君主》

有刪減

宋徽宗是一個復雜的歷史人物,僅僅用昏庸二字形容他似乎不盡貼切。北宋末年政治黑暗,經濟凋敝,農民起義不絕如縷,金國鐵騎頻頻南寇,終于導致社稷傾覆江山易主,徽宗自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如果把罪過全部算在他一人身上,那也不盡公允。

眾所周知,北宋自真宗以降,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財政危機加深,宋朝的統治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岌岌可危。有識之士為挽救危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主張,從真宗時王禹偁的應詔上書,建言五事,仁宗時的慶歷新政,直到神宗時的王安石變法,都在殫精竭慮,想使宋王朝擺脫危機,重振雄風??上У氖?,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努力并未成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元祐八年 (1093),十九歲的哲宗親政后,曾一度表示要繼承神宗的未竟之業(yè),并為此改元紹圣,將保守派官員貶竄出朝,恢復王安石新法。這些措施,固然未可厚非,但在執(zhí)行過程中,有些法令被歪曲,變得對大地主豪強有利,顯然有悖于王安石的初衷。就是在變法派內部,也因意見不合而產生了裂痕,他們黨同伐異,互相攻訐,為一己之私利而把民族國家的命運拋諸腦后,本來勢力就很薄弱的變法派,處境就更加不妙了。

元符三年 (1100),二十四歲的哲宗撒手人寰。主少國疑,權柄落在反對變法的向太后手里,變法派雪上加霜,遭到了更沉重的打擊。次年正月,向太后病逝,徽宗始得真正親政。經過這些折騰,北宋王朝已是每況愈下氣數將盡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宋徽宗趙佶像,圖源網絡

徽宗執(zhí)政時,北宋王朝積弱已久,就像一個久染沉疴、輾轉床褥的病人,要徽宗妙手回春,挽狂瀾于既倒,是不切實際的。但是徽宗后來荒淫揮霍,任佞逐賢,大興土木,沉溺道教,加劇了北宋的覆亡,也是明白無誤的事實。假如他能像初即位時那樣,勵精圖治,宵旰憂勤;假若他能夠任能舉賢,不受宵小們的包圍;假若他能夠汲取歷史上那些亡國之君的教訓,北宋王朝也許可以中興,至少不會被金朝滅亡??上У氖?,這段清明政治只是曇花一現,在歷史上幾乎沒有留下什么痕跡。時隔不久,徽宗便沉淪了,他火上澆油,把一個本來就積弱積貧的國家弄得更加滿目瘡痍,哀鴻遍地,十室九空,民怨沸騰。在毀北宋社稷的同時,他也嘗到了自己種下的苦果——當金人的階下囚。

宋史·徽宗本紀》在談到北宋覆亡的原因時說:

跡徽宗失國之由,非若晉惠之愚、孫皓之暴,亦非有曹、馬之篡奪,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諛。于是蔡京以猥薄巧佞之資,濟其驕奢淫佚之志。溺信虛無,崇飾游觀,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為誕謾,怠棄國政,日行無稽。及童貫用事,又佳兵勤遠,稔禍速亂。他日國破身辱,遂與石晉重貴同科。豈得諉諸數哉。

又說:“自古人君玩物而喪志,縱欲而敗度,鮮不亡國,徽宗甚焉,故特著以為戒?!蓖醴蛑f,徽宗君臣“君不似乎人之君,相不似乎君之相,垂老之童心,冶游之浪子,擁離散之人心以當大變,無一而非必亡之勢”。這些評騭大體都符合事實。

還要補提一筆的是,徽宗是個多才多藝的帝王。他那瀟灑飄逸、剛柔相濟的瘦金書,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花鳥人物畫,飽蘸淚水、哀怨低回的詩詞,時隔八百余年,如今仍然放射著璀璨奪目的光芒。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宋徽宗所作《聽琴圖》,圖源網絡

他嫖娼狎妓,但沒有寫出像前蜀王衍的“這邊走,那邊走,只是尋花柳。那邊走,這邊走,莫厭金杯酒”那樣格調低下的詞;也沒有像李后主寫出“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那樣露骨的詞。他那凄愴欲絕的《燕山亭》詞,足以和李后主的《破陣子》詞相媲美。實在說,宋徽宗與李后主在才能、氣質乃至結局上,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李后主除了詩詞、書法外,對于治理國家一竅不通,讓他當一國之主,實在是一場歷史的誤會,因此,南唐的覆亡在人們的預料之中。而趙佶的情況則不同。以他的才能,治理國家本可游刃有余,到頭來卻演出了一場牽羊系頸、銜璧出降的悲劇。這是頗耐人尋味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本書的編選原則

其一,關于分編的原則。

叢書其他分冊多以問題為中心,然后確定各編的主題。君主研究主要屬于人物研究,很難抽繹出涵括眾多君主的帶有通性的問題。雖然不妨徑以君主位序來編排選文,但不免顯得散漫,故而嘗試以宋代歷史的大勢走向結合君主的相應地位作為分編的原則。這種分編原則,顯然以政治形勢的變化為基本參數,與兩宋政治史分期有一定的重合性,但并不完全一致。本書按兩宋君主在位次序分為立國、守成、更變、再建與衰亡五個時期,其理據參見本書各編引言。

其二,關于君主的界定。

中國的君主制綁定了男權制,后妃干政一概斥為“牝雞司晨”,作為唯一的女皇,武則天也為正統思想所不容。但在帝制中國,皇太后垂簾聽政時見于史,她們臨朝期間實際上代行幼主的君權,可謂沒有帝王名號的“女主”。兩宋同樣如此,臨朝聽政的皇太后先后有真宗劉皇后、仁宗曹皇后、英宗高皇后、神宗向皇后、哲宗孟皇后、高宗吳皇后、寧宗楊皇后與理宗謝皇后。其中,多數女主臨朝短暫,唯有真宗劉皇后與英宗高皇后垂簾時間較長,影響時局頗大,故也選入了關于她們的專論。

其三,關于選文的考量。

如導論所述,宋代君主研究,存在著相互關聯的兩個不平衡:一是研究質量的不平衡,二是研究對象的不平衡。但本冊選文不宜過于畸輕畸重,對各時期的君主理應有所兼顧。就研究成果而言,大體可分傳記性專著與學術性專論兩種形式,專著側重于敘事,但管中窺豹而節(jié)取為難,故本書選文以專論為主。然而,頗有應該收入的專論因未獲授權而無奈割愛,故而存在著聊備一格而選其次的缺憾。還須說明的是,選文的作者僅限于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qū),西方學者暫不攬入。

其四,關于編選的操作。

接受選務后,我盡最大可能查閱了現有宋代君主研究的論著目錄,初步框定了選目的范圍,委托浙江師范大學歷史系姚建根副教授下載我尚未寓目的論文,由我斟酌取舍,敲定入選的篇目,再由出版社將電子文檔轉換成排版的校樣,仍請姚君逐篇校核原始文檔。在上述過程中,姚君頗盡助力之勞,功不可沒,特致鳴謝。在最后撰寫導論時,我較全面地介紹了宋代君主研究的現有成果與主要觀點,意在讓讀者在選文之外了解更多的研究動態(tài),彌補選文的有限與缺憾。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知宋·宋代之君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主編虞云國

當當購書鏈接

博庫購書鏈接
京東購書鏈接

內容簡介

本書分“立國時期”“守成時期”“更變時期”“再建時期”和“衰亡時期”五編,收錄了二十位學者的二十二篇有關宋代君主的經典論述。全書以宋代歷史的大勢走向并結合君主的相應地位為主線介紹宋代君主,同時考慮到如真宗劉皇后、英宗高皇后等女主垂簾時間較長、影響時局頗大,也收錄了專論進行介紹。通過這些論述,讀者不僅可以一窺宋代君主政治的概況,而且對著名的政治事件及時代特點等也能有較深理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虞云國,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宋代歷史與文獻的研究。撰有《宋代臺諫制度研究》《細說宋朝》《南渡君臣:宋高宗及其時代》《南宋行暮:宋光宗宋寧宗時代》等宋史專著,主編《宋代文化史大辭典》,點?!段墨I通考·四裔考》與《菿漢三言》等古籍十余種,另有《學隨世轉:二十世紀中國的史家與史學》《兩宋歷史文化叢稿》等論集與《水滸尋宋》《敬畏歷史》等文史隨筆十余種。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點擊名片,關注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