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呆了!原來這才是通往可持續(xù)幸福的頂級思維密碼
01·常見觀點的“大坑”
家人們,你們知道嗎?
作為心理咨詢師,我有三句話,從來不會跟來訪者講的,那就是
“順其自然,接受失去”
“放下自卑,不與人爭高下”
“活在當下”
就這三句話,看似很有道理,實則是讓我們情緒焦慮、精神混亂的罪魁禍首!往往這些看似簡單直接的,眾所周知的,大眾認可的詞句,就是集體意識里的毒瘤,你以為的隨口說說,其實是自己潛意識里的,影響你進步和快樂的根源。我看到類似的觀點點贊超過百萬,感到心疼,今天務必要做個手術。
對這三個觀點的分析
第一“接受失去,順其自然”有多坑
咱先來說說“接受失去,順其自然”。好多人在面對失去愛人這種痛苦時,就選擇壓抑自己的情感,假裝沒事,覺得順其自然就好??蛇@真的對嗎?錯啦!壓抑情感很可能會導致PTSD(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真正的心理健康,是要正視痛苦,接納自己的情緒,然后主動去療愈。
比如,失去愛人,那就痛痛快快哭一場,找朋友傾訴,甚至去尋求專業(yè)幫助,而不是憋在心里。
還有啊,像丟錢包、友情破裂這些事兒,要是一味“順其自然”,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對生活的掌控感越來越弱,無助感卻越來越強。錢包丟了,咱不得趕緊想想在哪丟的,有沒有可能找回來?友情破裂了,是不是該主動溝通,看看能不能挽回?所以,碰到事兒,咱得積極采取行動呀!
第二“不與他人比較”真的好嗎
再說說“不與他人比較”。人類天生就會通過和別人比較來確定自己的價值,這是沒法改變的事實。適度的比較其實是我們進步的動力呢!別一聽到比較就覺得是“攀比”,咱得把“攀比”轉化為“對標”??吹絼e人工作出色,咱別嫉妒,而是想想人家是怎么做到的,我能不能學習借鑒。這才是正確打開方式。
而且啊,阿德勒都說了,適度的自卑感是人類進步的動力。自卑并不是啥洪水猛獸,我們要把自卑轉化為“超越性努力”。比如覺得自己英語不好,那就努力學,用努力去超越這種自卑,而不是一味掩蓋問題。
第三“活在當下”也有弊端
最后說說“活在當下”。過度強調“活在當下”,人很容易變得短視。人類之所以能不斷發(fā)展,就是因為我們會模擬未來的后果,以此來抑制沖動。要是拋棄未來視角,那可是反進化行為。就好比你現(xiàn)在只顧著玩游戲刷手機,不考慮以后的職業(yè)發(fā)展,那未來咋辦?
還有,否定過去也是大錯特錯。重新解讀過去的經歷,是建立心理韌性的關鍵。正視過去,我們才能更好地前行。心理咨詢很多時候就是通過重新梳理過去的敘事,來改變我們當下的精神狀態(tài)。過去的經歷,不管是好是壞,都是我們的財富,得好好利用起來。
02·平衡與整合的智慧
第一,接受與行動的雙向法則
對于那些無法改變的失去,我們要學會接納。但要是問題還有轉機,那咱就得保持行動力。真正的豁達是“盡人事后而聽天命”。就像生病,如果是絕癥,那我們得接受現(xiàn)實,但在治療過程中,能做的治療、康復措施,咱都得積極去做,這就是接受與行動的平衡。
第二,建設性比較與自我接納
我們要建立“成長型比較”框架,關注別人身上值得借鑒的方法。同時,建立“內在價值坐標系”,清楚認識到自己的局限與獨特性。而且,別忘了關注社會性競爭結構的影響,在這個大環(huán)境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三,時空連續(xù)體的動態(tài)平衡
當下呢,我們可以通過正念訓練減少思慮,好好規(guī)劃生活;過去的事兒,用“觀察者視角”復盤,從中提取經驗;未來,設定有彈性的目標,把焦慮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步驟。在時空的動態(tài)平衡中,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總結:
寶子們,高級又持續(xù)的快樂,需要我們升級認知系統(tǒng)。別輕易相信那些非黑即白的斷言,要承認人性的復雜性。建立“時空整合觀”,學會與矛盾共存,這才是頂級思維,才是可持續(xù)幸福的密碼??!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