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我不想上學了。”
對父母來說,這可能是最怕聽到一句話。

圖片來源:紀錄片《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學》
而這句話,近年來越來越多出現(xiàn)在各中國家庭中。越來越多的孩子,選擇休學。
有孩子用一把安眠藥換來了自己的休學自由;有孩子在不上學的第一周,每天都要睡20個小時……
有家長擔心“孩子會不會一直這樣躺平、混吃等死”,焦慮“孩子內(nèi)心沒力量,做父母的也給不到力量”怎么辦。

據(jù)教育雜志《教育家》,全國中小學生的厭學率,已經(jīng)達到了驚人的70%。
孩子不想上學、厭學、要休學怎么辦?已真切地成為很多孩子和家庭需要面對的問題。

1
不想上學
是孩子發(fā)出的求救信號
面對孩子想休學的想法,很多家長第一反應是頭大:如果不學習,以后要干什么?
很少有家長第一反應是:孩子是在求助。
所以當孩子回答說:不知道,但現(xiàn)在不想去學校學習;
家長很少去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孩子想休學背后,可能并不是不想學習。

NO.1
困于單一評價標準中
“我莫名其妙塵埃落定般松了一口氣,好像我終于有了停下來不繼續(xù)往前走正當?shù)睦碛??!?/strong>
這是一位休學的孩子,剛決定休學時的感受。
他是主流評價標準中的好孩子,成績好、愛學習,只是當他一次次意識到:
“我的成績里不只有我的遠方,還有母親與同事談天時嘴角揚起的弧度,還有父親手攬清華劍指北大的執(zhí)念”,內(nèi)心的弦終于還是有一天崩斷了。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很多中國家長的期待,尤其是在當下的社會氛圍中,在逐年上漲的高考人數(shù)趨勢下。
不過父母對成績的過度重視,會讓孩子忍不住懷疑:
你是愛我還是愛分數(shù)?如果有天我成績不好了,你們還愛我嗎?
不想上學,不單是他們不想學習了;
更是他們想讓父母知道自己的心聲,知道自己長期困于單一評價標準中的疲憊,想讓父母能用更多元的評價標準看自己,讓自己被無條件地愛。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太多的孩子,不是不想上學,而是怕考不好讓父母失望,承受失敗的打擊。
已經(jīng)把父母的要求、單一評價標準內(nèi)化,而這樣的孩子,他們的自我苛責、自我攻擊往往會非常強烈。

NO.2
父母與孩子,觀念不同
這一代父母,現(xiàn)有的教育觀念,其實不足以理解現(xiàn)在的孩子。
當今的孩子心理需求的起點很高,他們要有安全感的滿足、被接納的滿足、被尊重的滿足;
也要有意義的追尋,學習為了什么?人活著為了什么?什么樣的人生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而在不少家庭中,家長幾乎都沒有辦法在這個層次和孩子展開對話。
有的家長會覺得孩子就是找借口偷懶,躺平擺爛不想學習;

圖片來源:紀錄片《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學》
或者有家長用極其功利化的答案去應付這些問題,告訴孩子想這些干嘛,好好學習就是了。
父母一代的成長環(huán)境讓他們無暇想意義。所以上一代的人生經(jīng)驗在這一代身上,常常是無用的或者是不被接受的,他們需要找到內(nèi)心的答案。
對選擇休學的孩子來說,“休學是我最不聽話的一次,也是我第一次真正做自己。”
“我把自己的抑郁作為轉(zhuǎn)折期,從此我要開始進行自我發(fā)展?!?/strong>
NO.3
孩子的問題,是父母關(guān)系的鏡子
有時候,孩子出問題,其實是家庭出了問題。
有休學的孩子,父母長達五六年的爭吵、打架,潛移默化中讓孩子身心俱疲。
作為孩子,君君無力改變這段家庭關(guān)系,也沒有精力再去應對學習:從班里第一名,到出現(xiàn)幻聽幻視,一個單詞讀100遍也記不住,君君最后只能休學回家。

圖片來源:紀錄片《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學》
還有的孩子面對家庭的離異,用休學來“懲罰”父母,背后是未被安撫的分離創(chuàng)傷。
霏霏因抑郁而休學,原本離異的爸爸媽媽不得不趕回來,陪伴在霏霏身邊。
對于霏霏來說,她認為這是休學的獲益,潛意識里甚至不想讓自己好起來。
而無論從評價標準、觀念、家庭關(guān)系哪一個方面來看:
當孩子說不想上學了,都不單單是不想學習了。
背后是可能正在替整個家庭“生病”,是在用他們的癥狀,用他們自己承受的巨大痛苦,發(fā)出求救信號,推動整個家庭的改變。
2
孩子不想上學
是家庭的重建時機
對孩子而言,休學是一次脫軌;對家庭來說,孩子休學卻是一次重建。
當孩子說“我不想上學”時,或許我們該回答:“謝謝你告訴我,這個家需要改變了?!?/strong>

圖片來源:紀錄片《鏡子》
NO.1
改變內(nèi)化的評價標準
在信奉優(yōu)績主義的現(xiàn)代社會,父母難免重視孩子能否在競爭中勝出。
家住北京的木子夫妻,是公認的學霸夫妻,夫妻皆是名校畢業(yè),畢業(yè)后靠自己的拼搏在北京定居。
他們試圖用自己的一些成功路徑去指導孩子的教育,在不確定的時代,他們唯一能確定的就是讓孩子把書讀好。
“我為什么要上學?”但孩子總是反問木子夫妻。
當繁忙有壓力的學習,無法給孩子帶來過程中的愉悅感和目標上的意義感,我們該如何回應孩子的問題?

圖片來源:紀錄片《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學》
教育評價體系,大部分時候是忽略孩子感受、只看成績結(jié)果的邏輯。
而我們做父母的,需要讓孩子能勞逸結(jié)合全面發(fā)展,需要用更多維的評價去真正看見孩子。
比如要抓的不是學習時長,不是一味重復刷題,而是學習效率。有了學習效率,孩子才能勻出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
比如讓孩子有學習的持久動力,借由自己的興趣出發(fā),學習不是為了考試,而是自己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
比如不只以成績?yōu)闃藴试u價孩子,看到孩子多方面的閃光點,善于為人交際,有自己和學業(yè)無關(guān)的興趣愛好等。
我們需要讓教育回歸到托底的定位,多關(guān)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精神獨立。避免用優(yōu)績主義的功利教育觀,導致孩子們早早地疲憊不堪、抑郁休學。

NO.2
幫助孩子找到內(nèi)心力量
孩子其實也不想休學。
那些在父母眼里不愿上學,只想躺在家里“虛度光陰”的孩子,真正待在家里時,反而會有強烈的焦慮和內(nèi)疚感。
休學后,在生活節(jié)奏變化帶來的新鮮感、放松感逐漸消逝后,很多孩子逐漸對周邊事物喪失探索欲。
他們看起來躺平,過得沒有壓力,但其實沒有孩子在這種狀態(tài)里是快樂的。
長期關(guān)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心理咨詢師陳瑜老師,有個印象很深刻的孩子,曾對自己這樣表達休學后的心情:
覺得自己像機器一樣被凍住了,神經(jīng)變得緊繃又麻木,干什么都不高興。
厭學不代表孩子厭惡學習,他們只是厭惡上學校的學,厭惡那個內(nèi)心沒有力量、感覺做什么都沒有意思的自己。

圖片來源:紀錄片《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學》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信息太發(fā)達,孩子接觸現(xiàn)實的時間越來越靠前,大部分人都早早看清所謂的“真實”社會,覺得做什么都沒有意思。
我們做家長的,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閱讀等方式,幫助孩子找到內(nèi)心的力量,知道自己是誰,自己要什么。
像有的孩子會更加主動去看很多書,陳老師之前采訪過一個男生,高一休學,但在這一年時間里,他看了一百本書,跟人合作寫了十萬字《三國史》。
這些書也許和考試無關(guān),也不會讓分數(shù)提升,但會讓他們走出迷茫,正如陳老師所說:
雖然離開學校這個體制,但他們依然走在探索自我的路上。孩子只是從學校脫落了,不代表他們從學習上脫落了
心理學家們建立了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的方案,把治療的對象從患病的個體拓展到家庭。
如果家庭是一個自我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那么通過相應的手段改變整個家庭的互動模式,個體的病理行為也會發(fā)生改變。
也就是說,當家庭教育觀念發(fā)生改變,孩子也會開始向好發(fā)展。
3
孩子不想上學
是親子關(guān)系的改善契機
比起孩子說自己不想上學,這句話背后的感受更重要。
而父母能感受到孩子的感受,背后是親子關(guān)系的良性發(fā)展,讓父母能不直接去否定孩子想做什么的沖動,而是先去共情這種沖動背后的感受。
在家庭里,每個人都不是孤島,需要被看見,被連接,尤其是孩子。
每一個休學看似脫軌的孩子,在他們內(nèi)心深處,都希望自己能夠被看見。

當我們?nèi)タ炊⒆?,讓每個孩子去往他們該去的地方,他即便在學習這條路上不具備特別強的能力,但是一定會在他身上看到某一些特質(zhì)。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提出,“個體的心理健康來源于社會關(guān)系的和諧,尤其是家庭內(nèi)部的親密關(guān)系?!?/p>
當孩子感受到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支持時,他們往往能夠更好地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
就像一個孩子所說:“也許我永遠都沒辦法成為成年人世界里的頭號玩家,但我知道我永遠都有我的頭號支持者?!?/strong>

每一個煎熬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擁抱和支持,需要父母跟孩子肩并肩地看世界,在孩子的成長中,做一個和孩子一起前行的角色。
當我們覺得,自己的孩子“失控”了,或許,無需傾盡全力把他們拉回正軌,而是可以嘗試放下焦慮,允許孩子“野蠻生長”。
畢竟,教育從來不是雕刻一件作品,而是守望一粒種子,讓其自由生長。

圖片來源:紀錄片《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學》
參考資料:
[1]少年大不同:《少年厭學》:孩子們親口道出“厭學真相”
[2]三聯(lián)生活周刊:孩子不想上學,我們該怎么辦?
[3]人物:孩子休學之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