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與朝廷選官掛鉤,科舉自誕生起,難考就成為其重要標志。寒窗數(shù)十載而不得金榜題名,是絕大多數(shù)學子無法逃避的結局。針對這種情況,兩宋朝廷推行了一種非常奇葩的制度“特奏名”。

凡士貢于鄉(xiāng)而屢細于禮部,或廷試所不錄者,積前后舉數(shù),參其年而差等之,遇親策士則別籍其名以奏,徑許附試,故曰特奏名。
《宋史·選舉志一》
簡單解釋就是,考不上不要怕,只要堅持考到一定次數(shù),朝廷一樣給功名。這種錄取制度不是只挑幾個幸運兒,給些虛名以表皇恩浩蕩。它不僅錄取數(shù)量高,也一樣可以入仕為官并終生享受朝廷俸祿。
宋太祖開寶三年科舉,正式錄取進士八名,但通過特奏名又額外錄取15舉未中者106人。宋太宗興國二年科舉,正式錄取進士109人,特奏名額外錄取10舉未中者391人。宋真宗咸平三年科舉,正式錄取140人,特奏名考生多達900余人 ……
注:宋朝初期科舉為一年一考,宋英宗時期才改為三年一次并成定制。
可以說這種制度直接造就了兩宋“三大害”之一的“冗官”。兩宋的皇帝和朝廷不可能看不出這個問題,為何熱衷變法的宋廷卻從未提過要取消這個政策呢?因為皇帝和朝廷,都不想惹那些“落榜生”。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首殺氣騰騰的《不第后賦菊》,為唐朝著名科舉落榜生黃巢所作。其實黃巢家族世代販鹽十分富裕,他和唐廷之間是原本沒什么尖銳矛盾的。就是因為數(shù)次科舉不中的憋屈和憤懣,讓他對唐皇和朝廷由愛生恨。

最終咽不下惡氣的黃巢揭竿而起。廣明元年黃巢攻入關中后,不僅在兩京報復性屠殺李氏皇族,“殺唐宗室在長安者無遺”。對于官紳世家也一樣不手軟,“天街踏盡公卿骨”??梢哉f黃巢把大唐和輝煌了六百年的門閥世家一起踹進了墳墓。
這還沒完,二十年后又有一個被激怒的落榜生拿起了錘子,給大唐釘棺材板。
李振因多次科舉不中入仕無望而投靠了黃巢叛將朱溫,并很快成為他的重要謀臣。天復三年,朱溫打敗李茂貞把唐昭宗搶回洛陽后,李振就積極鼓動朱溫篡位并出謀劃策。
在李振的策劃下,天佑元年八月,朱溫令左龍武統(tǒng)軍朱友恭等人弒殺了唐昭宗,再立其子李柷(唐哀帝)。天佑二年二月,又指使蔣玄暉在九曲池宴請?zhí)普炎谥T子,灌醉九王后把他們全部勒死。
掃清宗室后,李振又建議朱溫血洗仍忠于唐廷的官員,“此輩常自謂清流,宜投之黃河,使為濁流”。天佑二年六月,朱溫矯詔將六部堂官、三省宰輔三十多名高官騙至滑州白馬驛,然后集體屠殺。而后李振開始肆意罷黜、下獄朝堂官員 .......
接著又縊殺何太后,并逼迫唐哀帝下詔稱母后之死系私通樞密使蔣玄暉事發(fā)后自殺并廢母后為庶人,以此奪去哀帝和大唐的最后一絲尊嚴。天祐四年四月,唐哀帝禪位于朱溫,唐亡。
注:蔣玄暉原為朱溫心腹之一,因在策劃篡位上沒跟上朱溫步調(朱溫想直接加九錫,蔣玄暉覺得不能太快需要先封王緩一緩),導致朱溫覺得他不愿自己稱帝,進而在政敵們的攻擊下,他成了背鍋俠(把不少血案都甩給他了)被犧牲掉了。

其實李振比黃巢更有代表性。晚唐時期,大量科舉不中的士子,或出于生計,或出于抱負,或為求功名,投靠各地節(jié)度使成為幕僚。手握財權、兵權的節(jié)度使們,在這些落榜生的知識、謀略加持下對唐朝的破壞力倍增。
鑒于唐朝的教訓,宋太祖在收攏功臣勛貴兵權財權的同時,也反復強調要優(yōu)待“落榜生”,以免其中不懣者留落民間惹是生非。即便如此還是攔不住這些落榜生搞大事,因為北宋雖然沒了藩鎮(zhèn)之憂,但有外敵為患。
宋仁宗時期,一個叫張元的考生由于數(shù)次殿試落榜,氣惱之下也不等特奏名的機會,就潛渡出境去西夏覓求功業(yè)。
到了興慶府后,張元僅用一首詩就打動了李元昊,“太公年登八十余,文王一見便同車。如今若向江邊釣,也被官中配看魚”。入仕之后,他利用中原皇朝的知識、制度協(xié)助李元昊改善內政,很快就獲李元昊器重并官至中書令。
更要命的是張元對宋朝的軍政制度、行令流程非常熟悉。
例如宋朝知曉張元投奔西夏為官后,囚禁了他的家人,欲逼他投降歸宋。結果張元直接偽造了一套文書和通牒,派人冒充朝廷官員,以押送的名義將近百親族從隨州堂而皇之得帶回西夏。在他的指揮和安排下,西夏間諜也更易進入宋朝獲取情報。
1041年,鑒于“三川口之戰(zhàn)”后宋廷有主動進攻的戰(zhàn)略意圖,張元利用自己對宋朝軍制的了解(分路指揮以及一線指揮不暢),策劃了一次針對宋軍的誘敵伏擊行動,即“好水川之戰(zhàn)”。
此戰(zhàn)西夏大勝,幾乎全殲被包圍的宋軍(陣亡10300人)。戰(zhàn)后得意的張元在界上寺墻壁上題下頗具侮辱的詩句,宣泄屢試不中的憤懣,“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輦,猶自說兵機”。
注:三川口之戰(zhàn)后,夏竦為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使,韓琦和范仲淹為副使(各負責一路兵馬)。但是宋朝一線軍事權不是統(tǒng)帥直領,而是皇帝通過樞密院指揮。夏竦叫不動韓琦和范仲淹,韓琦和范仲淹兩人則因分歧巨大互相不理對方。詳情可查閱之前圖文《宋朝為何難以制服西夏,混亂的決策也是主因》

1042年,張元又幫助李元昊策劃了“定川寨之戰(zhàn)”,再次殲滅宋軍萬余精銳。這接連的勝利不僅讓西夏在北宋這個龐然大物前穩(wěn)住了基本盤,也逆轉了北宋對西夏的戰(zhàn)略意圖,由剿滅變?yōu)楣泊妗?/p>
1044年雙方議和,西夏接受北宋冊封(稱臣),北宋給予歲幣25.5萬??梢哉f張元為西夏的叛亂成功,做出了杰出貢獻。
為防再出張元這種“落榜生”,宋廷又一次改革了科舉。之前宋朝不僅鄉(xiāng)試、會試淘汰率高,殿試也至少淘汰三分之一的考生。但從嘉祐二年開始,殿試改為全員錄取。
明清兩朝雖然沒有沿用“特奏名”,但保留了殿試全員錄取的制度,并且也推出了一些“優(yōu)惠”政策,如恩科。
恩科為皇帝登基、皇帝或皇太后萬壽(六十大壽)等重大慶典時,在正科(三年一次)之外開恩取士,即增加考試機會和錄取人數(shù)。明朝開恩科比較少,一共9次而且都在洪武朝。清朝比較多,有清一代開科112次,其中26次為恩科,但是仍然架不住落榜生。
明朝最后一次恩科,落榜生們鬧出了“南北榜案”。最后主考官劉三吾流配,負責調查的張信和當科狀元陳安阝被處死,科舉制度也再次變革(南北兩區(qū)分開考試、錄?。G宄瘎t更為嚴重,折騰出了個自稱上帝二兒子的洪秀全。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