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好,我是腦叔,一個愛聊腦的家伙。

有時候,我們就是無法抗拒,因為誘惑實在太大了。在不知不覺中,家庭裝的小熊軟糖就吃完了,購物車也塞得滿滿的。幼兒比成年人更難抵制這種沖動。三到四歲時,這種自我控制能力會有決定性的飛躍。直到現(xiàn)在,人們還不清楚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馬克斯普朗克人類認知和腦科學研究所(MPI CBS)的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象:在這段時間里,大腦中樞網(wǎng)絡逐漸成熟。

成年后,我們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思想、情緒和行為。我們的內(nèi)心有一種"停止信號",它能讓我們暫停,甚至實現(xiàn)長期目標。在兒童早期,特別是在三到四歲之間,可以觀察到孩子們控制自己的能力有了真正的飛躍。他們學會了等待某些事情,同時也能暫時集中精力做一件事。

但是這種突破是如何在學齡前出現(xiàn)的呢?坐著不動、集中注意力是否需要和抑制一次吃掉誘人甜食的沖動同樣的能力? MPI CBS發(fā)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的一項研究中探討的問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三到四歲之間,孩子們學會等待某些事情,

并專注于一件事一段時間.(shutterstock)

為了研究這些發(fā)展過程,研究人員使用了各種任務來測試不同形式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小熊和壞龍游戲"中,他們記錄了孩子們抑制某些行為的能力。在這個游戲中,孩子們首先接觸到兩個可愛的玩具:"親愛的熊"和"壞龍"。在游戲過程中,孩子們會收到來自這兩個角色的各種指令,如"拍拍手!"或"摸摸鼻子!"。不過,只有當“親愛的熊”告訴他們執(zhí)行這些指令時,他們才會被要求執(zhí)行這些指令,而不是當“邪惡的龍”發(fā)出指令時。

另一項被稱為"棉花糖測試"的任務再次評估了兒童長時間抑制情緒沖動的能力。在這項任務中,孩子們坐在一張桌子旁,桌子上擺放著可自由評估的小熊軟糖或糖塊。孩子們能看到的另一大部分則放在一個上鎖的盒子里。實驗者告訴孩子們,她現(xiàn)在必須離開房間一小會兒,但提出了以下條件:"如果你們等到我回來之前不吃糖果,就能得到較大的那部分糖果"。

結果發(fā)現(xiàn),在這兩項任務中,四歲兒童的表現(xiàn)明顯優(yōu)于三歲兒童,這與之前的研究結果如出一轍。核磁共振掃描還顯示,認知控制網(wǎng)絡在三到四歲之間逐漸成熟。大腦皮層變得更厚。在成人中,這個網(wǎng)絡決定了我們控制沖動和行動的能力。在成熟狀態(tài)下,它主要由大腦額葉和頂葉區(qū)域組成,而這些區(qū)域又由神經(jīng)纖維連接,因此可以快速有效地交換信息。

有趣的是,不同的自我控制任務,即"熊龍測試"和"前額葉皮層在成人中特別負責計劃和控制行動。如果幼兒在棉花糖測試中表現(xiàn)較好,則邊際上回的成熟度更高,這與控制注意力更相關。

MPI CBS的研究人員菲利普·伯杰表示:“因此,自制力的逐漸發(fā)展可能從嬰兒期開始,我們只在成年期完全發(fā)展的自制力中觀察到這種結果。這也意味著我們可能能夠在很小的時候就影響這種重要的能力?!?/p>

參考文獻:

Maturational indices of the cognitive control network are associated with inhibitory control in early childhood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1 July 2022,

DOI: https://doi.org/10.1523/JNEUROSCI.2235-21.2022

https://www.cbs.mpg.de/how-self-control-develops-in-the-brain

聲明:本文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用于學術交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