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燜雞的“科技與狠活”余波未平,電商平臺又爆出一批披著“酸奶”外衣的“小甜水”。
這些產(chǎn)品打著“XX酸奶”的旗號,配料表第一行卻赫然寫著“水”或“純凈水”——你以為喝的是健康,實際灌進肚子的,不過是糖水+香精的“智商稅”。

更魔幻的是,這些擦邊球產(chǎn)品屢禁不止,甚至玩起“打地鼠”游戲:被舉報就換個馬甲卷土重來,消費者怒問:我們連一口真酸奶都喝不起了嗎?
酸奶變“水奶”?一場精心設計的文字游戲
在電商平臺搜索“酸奶”,跳出的結果堪稱“魔幻現(xiàn)實主義”大賞:“老北京風味酸奶”“草原酸牛奶”等名稱極具迷惑性,但細看配料表,排名第一的竟是“水”,緊隨其后的是白砂糖、乳清蛋白粉、食品添加劑,唯獨“生牛乳”含量少得可憐。
按國標規(guī)定,真酸奶必須用≥80%的生牛乳發(fā)酵,而這些“水奶”卻屬于“風味飲料”或“含乳飲料”,蛋白質含量不足真酸奶的1/3,糖分卻飆升至每100毫升12克(接近可樂)。
更狡猾的是,商家將“飲品”“飲料”字樣縮到包裝角落,用淺色小字標注,消費者稍不留神就中招。“這不叫酸奶,這叫‘含乳糖水’!”一位營養(yǎng)學家直言。
山寨江湖的“游擊戰(zhàn)”:被舉報就換個鏈接重生
為何這類產(chǎn)品屢禁不止?核心邏輯就一條:低成本、高利潤、零代價,小作坊式工廠手握上百種“酸奶變體”標簽,一套模具能生產(chǎn)“XX酸奶”“XX乳飲”“XX風味”多個版本,被查只需換個包裝。
商家心里也跟明鏡似的,專攻四五線城市、鄉(xiāng)鎮(zhèn)批發(fā)市場,利用消費者信息差牟利,線上則玩“打一槍換一炮”——被投訴下架后,換個店鋪名、商品鏈接“穢土轉生”,“關店成本?不存在的,注冊新網(wǎng)店比買菜還容易。”
搞的地方市場監(jiān)管部門也常面臨“跨區(qū)域執(zhí)法難”,而平臺對商品名稱的審核機制形同虛設,“只要交夠推廣費,‘酸奶’關鍵詞隨便用?!?/strong>
誰在買單?小鎮(zhèn)青年、老人和“精致窮”的都市白領。
在河北某縣城超市,一款售價2.5元的“XX酸酸奶”月銷上千件?!?strong>比真酸奶便宜一半,小孩就愛這個甜味。”一位消費者坦言。而在一線城市,部分白領為省錢選購“低價酸奶”,直到腹瀉就醫(yī)才發(fā)現(xiàn)自己喝的是“飲料”。
更諷刺的是,這類產(chǎn)品甚至混入學校周邊小賣部。“包裝上印著卡通奶牛,孩子以為和廣告里的酸奶一樣營養(yǎng)。”一位家長憤慨道。
根據(jù)網(wǎng)上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含乳飲料市場規(guī)模已突破千億,其中擦邊球產(chǎn)品占比超30%——暴利之下,商家早已將良心拋諸腦后。
監(jiān)管重拳出擊,但治本還需“掀桌子”
近期,多地市場監(jiān)管部門突擊檢查,下架6款問題“酸奶”,但治標不治本。若要根除亂象,必須從三方面“掀桌子”:
1.平臺責任:電商需對商品名稱強制關聯(lián)“飲料/飲品”標注,違規(guī)者列入黑名單。
2. 國標升級:明確禁止在含乳飲料包裝上使用“酸奶”變形詞(如“酸酸奶”“酸酪乳”);
3. 懲罰性賠償:對故意誤導消費者的企業(yè),按銷售額十倍罰款,讓違法者傾家蕩產(chǎn)。
正如網(wǎng)友吐槽,“雷碧、脈劫、白事可樂、大個核桃還沒消失,假酸奶又來了——食品安全不該是一場打地鼠游戲!”
當“酸奶”二字淪為營銷話術,消費者不得不修煉成“配料表偵探”,但若每次購物都要拿著放大鏡,這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或許,只有讓造假者付出“傾家蕩產(chǎn)”的代價,才能還市場一片清明。
你買過哪些“假酸奶”或者山寨飲料,歡迎在評論區(qū)說出你的故事,順便轉給相親相愛一家人,別再讓爸媽掉進“酸奶陷阱”!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