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彌小木
誰能想到,人到中年的時候,會想著去學一門樂器。
上上周看到社區(qū)在陶笛招生,看了看,猶豫一秒就報名了。
猶豫什么?怕毫無音樂細胞的自己,會三分鐘熱度。
孩子他爸的第一反應是,別去了,你肯定是三分鐘熱度。
老大倒是鼓勵去,只不過,她在鼓勵的同時,也加了一句:你可能只會上三節(jié)課吧。
沒辦法,日常不哼歌,也不唱歌,喜歡一首歌,聽了幾十遍,還是不會唱。難怪,老大會覺得老母親要是學陶笛,大概率是學著學著就不學了吧。
還好,除了一位學員有很好的基礎。其余的,都和我一樣,零基礎。
第一節(jié)課,老師帶了陶笛給大家體驗,教了基本的按孔,一首小星星,也能吹出來。

今天上第二節(jié)課,老師講的是基礎的樂理知識。AC調(diào)的范圍在低6-高4;CDEF等字母代表了什么,全音符、二分、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都是如何表示的。聽著老師說的這些內(nèi)容,有種回到小時候上音樂課的錯覺。
只不過,小時候的音樂課,可是最讓人頭疼的一門課?,F(xiàn)在的音樂課,是自己主動選擇的。上起來,真實的感覺還是不太一樣。
最后老師留的練習曲目是生日歌,新加了“降調(diào)”。降調(diào),如何按?按住右手無名指。課后回家一吹,發(fā)現(xiàn)這個調(diào)一加,手指開始亂舞。想要吹好,還是要多多練習。

兩次課上下來,什么感覺?
第一節(jié)課,還是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不發(fā)言,不主動展示。第二節(jié)課,改了狀態(tài),有不懂的,不再沉默,該開口問就問,也不在乎問出的問題是否過于簡單,因為真的不懂。該展示就展示,展示的同時能得到老師的指點。
狀態(tài)為什么會改變?因為想讓老師現(xiàn)場指點。在家吹的時候,學過陶笛的老大總覺得老母親吹錯了,該是“tu”的發(fā)音,老母親發(fā)的都是“呼”。
我自己能區(qū)分嗎?不能,因為覺得自己發(fā)的全是“tu”,怎么就聽著是“呼”了?所以,在現(xiàn)場老師給機會展示的時候,就展示。意外的是,吹的音不僅對,還得到了老師的肯定。
另一個感受,是真切感受到了線上課與線下課的區(qū)別。
從大學出來后,如果有上課,上的都是線上課。只要是線上課,有倍速的基本都會調(diào)倍速。習慣了倍速上課,一下子進入到真人的線下課,這下,倍速是加不了了,只能老老實實地聽著老師的語速。
速度一慢,對時間的感知似乎變得更敏感。
這節(jié)課的結(jié)尾,老師說了一句話,意思是,我們這個陶笛班,學到后面要是人數(shù)越來越少,那就是學不到什么。作為學員的我們,可以互相交流,互相督促,一群人會走得更遠些。
也許,老師說的是對的。
陶笛課的網(wǎng)上資源有嗎?有的,比起線上的課程,個人還是更喜歡線下大家一起的真人互動。
對于陶笛的學習,怎么著都能挺過三分鐘熱度吧,畢竟,有點喜歡吹陶笛的感覺了哇。

Hi~我是彌小木
過好當下最要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