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個星標吧朋友們
不然你都接收不到文景的精彩推送了
你有沒有覺得自己像是超市貨架上的一罐罐頭,保質(zhì)期一到,就被貼上“過期”的標簽?人生按部就班,被塞進“標準答案”的模具里,連呼吸都得聽從安排。35歲找不到工作,40歲難以尋覓愛情,人生仿佛陷入既定軌道,無法掙脫。
別怕,《世界作為參考答案》也許可以成為你的“越獄”指南!
兩位作者——華東師范大學紫江特聘教授、《奇葩說》人氣導師劉擎與清華社會學者嚴飛——在哈佛園里碰撞出的火花,可不是什么學術圈的“老生常談”。他們用哲學和社會學的“雙劍合璧”,把我們習以為常的“罐頭人生”狠狠戳了個洞。從“人生沒有標準答案”到“世界就是參考答案”,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幫我們打開那扇通往自由思想的大門。
別再被“正確人生”的幻象迷惑了,世界藏著無數(shù)種可能,等著你去解鎖!

《世界作為參考答案》
劉擎、嚴飛 著
世界作為參考答案
序言
2023年的8月,我和劉擎老師共同作為哈佛燕京學者,相逢在波士頓的哈佛園。
我們有將近一年的時間,參與到哈佛燕京學社以及哈佛大學組織的各種學術活動之中,這讓我們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渴望著智識上的精煉和提升。
與此同時,我們又都覺得有必要為我們這一年所經(jīng)歷的,留下一些記錄與反思,于是便萌生了用對話的形式來展現(xiàn)這一旅程的想法。我們每次挑選一個主題,再在哈佛園里找一處安靜的角落,兩個人坐下來,一個從哲學的角度,一個從社會學的角度來交鋒探討。我們一開始先用視頻記錄下這些對談,希望捕捉討論的即時性與生動性;之后,我們再通過文字的方式將這些對話補充、梳理和體系化,最終凝聚成了這一本小書——《世界作為參考答案》。

劉擎和嚴飛的對談是從在瓦爾登湖畔聊梭羅的《瓦爾登湖》開啟的。圖為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小木屋
這本書不僅是我們這一年來思想探索的見證,也是我們試圖突破自身認知局限、與外部世界建立更深層次聯(lián)系的嘗試。通過跨學科的對話形式,我們希望展現(xiàn)出哲學與社會學如何在不同的視角下彼此補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充滿復雜性和多樣性的世界。每一次對話,既是對我們個人學術道路的回顧,也是對當下世界的反思與回應。
我們最早設定的書名叫作“明日的世界”,這不僅僅是對茨威格《昨日的世界》的致敬,更是因為在我們的“昨日的世界”里,三年疫情所帶來的無奈與傷痛,讓我們每個人都試圖告別昨日,在今日的世界重新出發(fā),并去展望一個充滿希望的明日的世界。


受到《昨日的世界》啟發(fā),安德森導演執(zhí)導了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以上為兩張劇照
但“明日的世界”只是一個希冀、一個愿望,是我們尚未到達的一個未來。
要達至這個未來,我們光有期盼是不足夠的,還需要行動,需要在當下做出改變。
今天,我們常常陷入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似乎被社會預設了人生的標準答案——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特定的期待:你應該按照“人生就該如此般”地去求學、工作、結婚、生子,所有的步驟都被安排得井然有序,任何的偏離都被視為錯誤或失敗。
有沒有看過安迪·沃霍爾那組著名畫作《金寶湯罐頭》?我們每個人都是貨架上的罐頭,高度同質(zhì),有個保質(zhì)期——到了35歲,工作的保質(zhì)期過了,就找不到工作;到了40歲,婚姻的保質(zhì)期過了,就找不到愛人。

安迪·沃霍爾的《金寶湯罐頭》

安迪·沃霍爾在超市選購金寶湯罐頭
我們像罐頭一樣活著,被規(guī)訓成了順從的“答題者”,從不懷疑人生這道“題目”的標準答案。我們被告誡不要質(zhì)疑社會的標準,不要表達“過分”的意見,不要偏離“常規(guī)”的生活方式,仿佛所有人都必須按部就班地活在既定的框架內(nèi),毫無例外。
可是,人生并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真正的“答案”其實存在于我們與世界的關系之中。
世界是多元的、復雜的,它充滿了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我們不能再單一地依賴那些被系統(tǒng)規(guī)定的答案,而應將整個世界作為一種開放的“參考答案”。它不僅包含了無數(shù)種可能的路徑,更為每一個個體提供了選擇和重新定義人生的機會。一個充滿創(chuàng)造力、活力的世界本身就是啟發(fā)的源泉,它促使我們打破對“正確人生”的既有想象,去看到內(nèi)在的成長動力,去發(fā)現(xiàn)那些我們從未敢嘗試的可能。
但是,要讓世界成為真正的“參考答案”,并不僅僅是從觀念上接受它,而是需要我們采取行動去與世界建立聯(lián)系。行動是關鍵,它使我們超越固有的自我限制,打開通向一個多元、開放、向上生長的世界的大門。
毫無疑問,世界就在我們身邊,機會和可能性無處不在。然而,為什么我們時常會看不見這個充滿生機的外部世界?甚至有時候,我們明明看見了,也假裝自己沒有看見,對它避之不及?
感知,或者說我們對世界的感知能力,正是癥結所在。我們將自己封閉在慣性的認知框架中,在不斷的自我沉迷下,導致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變得越來越僵化和局限。這種思維桎梏讓我們難以看到世界的豐富與多樣,甚至阻礙了我們與外部世界建立起真實的聯(lián)系。
英國藝術評論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曾說:“我們只看見我們注視的東西,注視是一種選擇行為?!?/strong>換句話說,感知世界的過程并非被動接受外界信息,而是通過我們內(nèi)在的結構性認知框架來篩選與解讀。當我們注視某一事物時,我們所“看見”的,往往是符合我們已有理論、經(jīng)歷或期待的東西。我們的注意力被固有的認知結構所引導——這些結構可能源自我們對于階級、性別、文化背景或自我意識的深刻認知。它們構成了我們理解世界的背景,也成為我們擁抱世界的屏障。

關于約翰·伯格的傳記作品《約翰·伯格的三重生命》,豆瓣評分9.1
在這種情況下,感知世界的過程變得狹隘且自我中心化。當我們以固有的視角去套用解釋外部世界時,實際是在重新塑造外部事物以符合我們內(nèi)心的期待,因為這讓我們感到熟悉,感到安全。我們并非客觀地解讀世界,而是在通過自己認知的棱鏡生造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意義”,強加一些解釋,從而無形中對世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造成扭曲。
這種扭曲帶來的是對外部世界的一種簡化和固化。世界的復雜性被壓縮進了我們的認知模板中,我們失去了對不同聲音、不同生活方式和不同文化的敏感度與包容性。我們看不見的,是那些與我們經(jīng)驗不符的真實存在;而我們“看見”的,則是被認知框架過濾后的世界投影。如此往復,使突破自己的視角,真正理解外部的多樣性和動態(tài)性,成為一種挑戰(zhàn)。

《世界作為參考答案》
正因如此,穿透固有的視角、重建感知的能力,成為我們重新發(fā)現(xiàn)世界并將世界作為參考答案的關鍵。
在這層意義上,“世界作為參考答案”,它不再是一個愿景,而是一種指向,蘊含著行動的力量和召喚,是對我們?nèi)绾胃兄?、理解和參與世界的挑戰(zhàn)。
我們需要邁出第一步,重新審視自身的認知框架,主動開放自己的感知能力。世界的多樣性不僅需要我們?nèi)タ匆?,更需要我們有意識地質(zhì)疑和重構自己的理解方式。只有當我們突破自身的認知限制,把世界作為參考答案,才可以打開通向多元世界的大門,從而真正擁抱那些未被預設的諸種可能性。
嚴飛
2024年10月

世界作為參考答案
劉擎、嚴飛 著
? 奇葩說人氣導師劉擎對話清華社會學者嚴飛,幫你在“卷”與“躺”之間找到第三種選擇。
? 一部當代東亞青年必備的反內(nèi)耗指南,蔡康永、馬東、李誕、梁文道、魯豫、羅翔重磅推薦!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