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失去獨寵也是新契機。

手工勞動/獸妹

手工編輯 /角叔

出品/獨角獸觀察

3月13日,賽力斯集團發(fā)布一份姍姍來遲2月產銷快報,數(shù)據(jù)有些令人咋舌:當月汽車總銷量21,329輛,同比暴跌39.43%;核心品牌賽力斯汽車(問界系列)銷量15,007輛,同比下降46.52%,近乎腰斬。

這家因為華為加持光環(huán)而股價暴漲超10倍、2024年凈利潤首破55億元的新勢力標桿,似乎正從“華為奇跡”的神壇跌落。

從問界M5橫空出世,到2024年問界M9登頂50萬元豪華車銷冠,賽力斯一度被視為傳統(tǒng)車企轉型智能化的典范。

然而,當華為鴻蒙智行生態(tài)從“獨子”問界擴展至“四界”(智界、享界、尊界),當市場從技術狂熱轉向成本廝殺,賽力斯的護城河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

進入2025年,賽力斯在銷量上的急剎車,究竟是華為光環(huán)消退的必然代價,還是中國智能電動車產業(yè)格局重構的縮影?

01

失速

早在2023年初,業(yè)內就有消息稱,快手正著手正式入局信貸領域,到了2023年末,快手進一步落實金融野心,陸續(xù)招兵買馬,其中涉及風控合規(guī)、供應鏈金融等方向的崗位。

3月13日,賽力斯發(fā)布的2月產銷數(shù)據(jù)如同一顆驚雷,打破了資本市場對其“華為概念股”的樂觀預期。

數(shù)據(jù)顯示,賽力斯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暴跌41.04%至1.78萬輛,賽力斯品牌汽車銷量更同比下滑46.52%至1.5萬輛,唯一的亮點是問界M9仍然保持243.89%的同比增速。

更為嚴峻的是,今年1-2月累計銷量同比降幅擴大至42.88%,與乘聯(lián)會公布的2月新能源市場79.7%的行業(yè)增速形成冰火兩重天。

1月21日,賽力斯發(fā)布業(yè)績預告稱,預計2024年實現(xiàn)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5億~60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實現(xiàn)扭虧為盈,這也是賽力斯牽手華為后的首次盈利。雙方合作的問界新M7在2024年累計交付新車19.7萬輛,成為2024年新勢力車型年度銷冠。

這一強烈反差,將賽力斯推向了風口浪尖:曾經(jīng)憑借華為光環(huán)一路逆襲的“明星車企”,是否正從云端跌落?

回顧賽力斯的成長史,華為的賦能無疑是其崛起的核心密碼。

2021年,當時還叫小康汽車的賽力斯集團做了一件非常有戰(zhàn)略眼光的事,與當時手機被卡脖子,準備開拓電車市場的華為“牽手”,在很長一段時間,賽力斯都是華為的“獨寵”。

2024年8月,賽力斯斥資115億元入股華為引望智能,成為其首批戰(zhàn)略合作伙伴,雙方合作從技術授權升級為“業(yè)務+股權”的深度綁定。伴隨著雙方合作的不斷深入,賽力斯股價也是一路飆升,市值一度突破2000億元,成為資本市場炙手可熱的“華為系”車企。

2025年6月,賽力斯單月銷量突破4.4萬輛,同比增長372%,其中問界M9單月銷量達4.28萬輛,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

進入2025年,在大盤繼續(xù)高速增長時,賽力斯銷量失速,華為光環(huán)不靈了?

02

近憂

賽力斯的降速,與其說是偶然,不如說是多重因素集中爆發(fā)的必然。

面對開年成績,海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張興海的反應還是比較淡定,他在接受《中國企業(yè)家》采訪時表示:“這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節(jié)奏性的上下波動都是在受控范圍之內,好比太陽要出來,也要落下去。”

如果從賽力斯的產品上市節(jié)奏來看,這個說法確實也有支撐。

從3月下旬開始,賽力斯的問界M9 2025款、問界新M5 Ultra、問界M8將相繼亮相。消費者對即將上市的新品持觀望態(tài)度,必然導致現(xiàn)有車型需求被分流。

例如,問界M8開啟預售后一周訂單突破5.8萬臺,M9 2025款訂單超3萬臺,但預售階段也抑制了在售車型的銷量。此外,生產線資源向新車型傾斜(如M9 2025款量產籌備),導致在售車型產能受限,加劇供需矛盾。

另外,賽力斯面臨著結構性挑戰(zhàn),高端市場亮眼但占比失衡。問界M9在50萬元以上豪華車市場大殺四方,但其銷量占比較低,而低端市場變化迅速,特斯拉Model Y等車型的降價,以及蔚來等品牌調整全系權益等市場變化,這也間接導致了問界M5和M7銷量低迷。

尤其是M7下降幅度巨大,問界M7在2025年1月的銷量為5558臺,同比下降81.47%;2月銷量為5204臺,同比下降75.32%。

張興海在面對媒體時,反復提及“跨界合作要堅定走下去”。

對于賽力斯來說,華為鴻蒙智能就是“唯一”,但對華為來說,鴻蒙智行生態(tài)加速擴張,問界從“獨子”變?yōu)椤八淖又弧?,未來可能是“N子之一”。

短期的市場波動或許不足為懼,長期來看,賽力斯最大隱患是華為合作紅利稀釋后所帶來的挑戰(zhàn)。

03

遠慮

自2021年與華為合作推出問界品牌以來,賽力斯憑借“華為技術+渠道”的獨家紅利,從一家苦苦掙扎的邊緣車企一躍成為新勢力銷冠。

然而,隨著華為鴻蒙智行生態(tài)的擴張,賽力斯的“專寵”優(yōu)勢迅速瓦解。

華為先后與奇瑞、北汽、江淮等車企合作,推出智界、享界、尊界等品牌,形成“四界”格局。問界從華為“獨子”淪為“四子之一”,技術首發(fā)權、營銷資源和線下渠道的優(yōu)先級均被稀釋。

例如,華為鴻蒙座艙4.0的首發(fā)權被阿維塔獲得,余承東的春節(jié)營銷重心轉向享界S9和智界R7,甚至公開駕駛享界車型直播,這些動作傳遞出清晰的信號:華為的流量正加速分流。此外,智界R7與問界M7定位重合度非常高,價格帶重疊近80%,直接引發(fā)“華為系”的內部競爭。

華為生態(tài)的開放本是其“幫車企造好車”戰(zhàn)略的必然選擇,但對賽力斯而言,這意味著賴以生存的三大護城河——技術獨占性、品牌溢價和渠道優(yōu)勢——已瀕臨干涸。

依靠與華為深度綁定的合作模式,讓賽力斯迅速崛起,卻也埋下了結構性隱患。技術層面,賽力斯的核心三電系統(tǒng)、智能駕駛方案高度依賴華為,自主研發(fā)能力薄弱。問界M5自2022年上市后僅有一次小改款,而競品小鵬G6同期已迭代三次,產品更新節(jié)奏滯后,這也是為什么M5銷量低迷的原因之一。

品牌層面,消費者認知仍停留在“華為代工廠”,用戶黏性與獨立品牌價值缺失。問界M9車主調研顯示,購車決策中“華為合作”占比超70%,而賽力斯自身品牌影響力幾乎可忽略不計。

這種依賴性在銷量結構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問界M9以50萬元以上的高端定位支撐了品牌聲量,但1-2月銷量占比僅41%,而大眾市場車型M5、M7銷量持續(xù)低迷,導致整體增長失速。賽力斯試圖通過藍電品牌開拓中低端市場,但該品牌月銷僅數(shù)千輛,且核心技術仍依賴比亞迪和華為,未能形成差異化競爭力。

面對這樣的“遠慮”,賽力斯已啟動自主化戰(zhàn)略,但能否成功仍存疑。

短期策略上,賽力斯押注問界M8填補30萬-45萬元市場空白,預計年銷18萬輛,但該價格帶競爭激烈,理想L9、極氪001等車型虎視眈眈,M8需在智能駕駛(華為ADS 3.0)和性價比上建立絕對優(yōu)勢。中長期布局則聚焦技術自主化:計劃投入50億元研發(fā)800V高壓平臺和固態(tài)電池,目標三年內核心技術自主率從30%提升至70%。

然而,技術突破需要時間,而市場留給賽力斯的窗口期正在收窄。其港股二次上市計劃雖可緩解資金壓力(目標募資逾10億美元),但若無法扭轉“華為依賴癥”,資本市場的耐心恐難持久。更深層的挑戰(zhàn)在于品牌重塑:如何通過用戶社區(qū)運營、售后服務創(chuàng)新(如積分體系、線下活動)提升獨立認知,將決定其能否擺脫“代工廠”標簽7。

賽力斯的困境折射出新能源汽車行業(yè)從“借勢狂奔”向“硬核廝殺”的轉型。華為生態(tài)的開放性雖為車企提供了技術跳板,但過度依賴合作方可能導致自主能力萎縮。當技術紅利消退,唯有掌握核心研發(fā)、建立品牌護城河的企業(yè)才能存活。

對賽力斯而言,失去“獨寵”或許是涅槃重生的契機。若能在M8交付、技術自研和品牌運營上取得突破,或可走出華為陰影;若繼續(xù)困于“寄生”模式,則可能淪為華為生態(tài)擴張中的一顆棄子。新能源汽車決賽圈中,沒有永遠的“寵兒”,只有永恒的競爭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