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心理師 今天要聊的是關于《框架效應實驗》 了解自我,洞察人性的本質

心理學上告訴了我們一個驚人的秘密:你的選擇,可能早已被操控!

想象一下,你正在超市挑選牛奶。一邊是標著“90%脫脂”的牛奶,另一邊是“10%脂肪”的牛奶。你會選擇哪一種?大多數(shù)人的選擇是前者,盡管兩者本質上是一樣的。這就是心理學中著名的框架效應”在作祟。我們的決策并非完全理性,而是被信息的呈現(xiàn)方式所左右。

1

框架效應實驗

框架效應最早由心理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和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出。

他們通過一系列實驗發(fā)現(xiàn),人們在做決策時,往往會因為信息的不同表述方式而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選擇。這一發(fā)現(xiàn)不僅在學術界引起轟動,也在商業(yè)、醫(yī)療、政治等領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故事案例

讓我們回到一個真實場景。小李是一名年輕的職場新人,最近他面臨一個重要的職業(yè)選擇:是否接受一份高薪但工作強度極大的工作,還是選擇一份薪資較低但相對輕松的工作。小李的朋友們給了他兩種建議:

1. 正面框架:“這份高薪工作能讓你在短時間內積累財富,提升社會地位,雖然辛苦,但值得!”

2. 負面框架:“這份高薪工作會讓你失去生活平衡,健康受損,長期來看得不償失?!?/p>

小李最終選擇了前者,因為他被“高薪”和“社會地位”所吸引。然而,幾個月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身心俱疲,生活質量大幅下降。他開始反思:如果當初朋友們用另一種方式表達,他的選擇會不會不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

框架效應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從商家促銷的“買一送一”到政客的“減稅政策”,再到醫(yī)生的“手術成功率”與“死亡率”,信息的呈現(xiàn)方式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決策。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在面對正面框架時,往往更傾向于選擇風險較小的選項;而在負面框架下,則更愿意冒險。

近期的一項研究

心理自救

研究發(fā)現(xiàn),在面對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抉擇時,更容易受到正面框架的影響。例如,當一項政策被描述為“提升國家整體經(jīng)濟水平”時,我們更愿意支持;而當同一政策被描述為“可能導致個人收入減少”時,支持率則大幅下降。

“選擇,不是命運的安排,而是框架的產(chǎn)物。你,準備好打破框架了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參考文獻

1. Zhang, L., Wang, Y., & Chen, X. (2023). Framing Effects in Cross-Cultural Decision Making: A Study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Participants.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36(2), 123-135.

2.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81).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 Science, 211(4481), 453-458.

如果覺得今天的內容對你有啟發(fā),希望您能點亮下方【小紅心??】謝謝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群體歧視實驗(我們有一種本能,會迅速將自己和他人劃分為不同的群體,對產(chǎn)生偏袒和歧視,這是一種潛意識行為)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識別情緒實驗(教你微表情識別,只需0.2秒,你的表情就能讓陌生人看穿,你相信嗎?)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在瘋狂的地方保持理智(在瘋狂的地方保持理智:你能做到嗎?)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超常刺激(為什么你總是忍不住吃垃圾食品?為什么你總是忍不住刷手機?為什么你總是忍不住買買買?)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創(chuàng)造偽記憶(你的記憶是可以通過心理學的技術手段被“植入”的)

心理學上有過一個實驗叫:選擇性注意實驗(有時候,答案就在我們眼前,只是我們選擇性地忽略了它。你的大腦——它可能正在“欺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