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在大興安嶺到西遼河一帶游牧著朵顏、泰寧、福余三個蒙古部落,明朝冊封為“朵顏三衛(wèi)”。初期,朵顏三衛(wèi)是明朝的藩屬,但永樂時期開始叛變,并很快歸順了瓦剌。到了中期,朵顏三部西遷到了薩彥嶺一帶,演變?yōu)榱藶趿汉2俊2贿^,明朝人對此不知情,依然將長城塞外的蒙古部落稱之為“朵顏三衛(wèi)”。
一,朵顏三衛(wèi)成為明朝的藩屬
朵顏三部,統(tǒng)稱為“兀良哈”,在蒙古語是“林中百姓”的意思。元末明初,其部落生活的范圍可以東到松花江、西到開平、北到貝加爾湖,南到長城。其部落主要是東部蒙古和來自于貝加爾湖的乞兒吉斯人融合而成。
兀良哈人生活的區(qū)域是蒙古地理條件最好的地區(qū),這里沒有沙漠,沒有戈壁,有的是茫茫無邊的嫩江大平原,以及郁郁蔥蔥的林海雪原。憑借這些有利的地理條件,兀良哈人成為了明初蒙古三大集團之一,和瓦剌、韃靼并列。

嫩江平原
元朝時期,兀良哈部是成吉思汗的幼弟帖木哥斡赤斤及其后王的封地。元朝滅亡后,蒙古人退守大漠,而呼倫貝爾一帶成為了北元的大本營,其部隸屬于納哈出。1388年,明朝大將藍玉北伐到捕魚兒海(呼倫貝爾),基本消滅了北元的有生力量,北元的皇帝西逃到和林途中被殺,從此蒙古進入到了瓦剌、韃靼控制的“太師時代”,北元宣告滅亡。
捕魚兒之戰(zhàn)后,兀良哈三部臣服于明朝,明朝分為冊封為朵顏衛(wèi)、泰寧衛(wèi)、福余衛(wèi)。為了更好地經(jīng)營兀良哈之地,朱元璋將寧王分封到西遼河,并設(shè)大寧都司。大寧都司是明朝防御蒙古第一道防線,帶甲八萬,革車六千。寧王就藩于大寧,可以節(jié)制大寧都司的兵馬,成為了明初軍事實力最強的藩王。而朵顏三衛(wèi)蒙古名義上也隸屬于大寧都司,受寧王節(jié)制。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能夠消滅漠北游牧政權(quán),都必須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扶持和拉攏一部分游牧民族來對付另一部分游牧民族。而明朝擁有了朵顏三部,就可以避開大漠戈壁,直接從東側(cè)包抄蒙古了。
不過,明朝對朵顏三衛(wèi)的控制是名義的,羈縻的。就在冊封不久,朵顏三衛(wèi)就開始了對大寧都司的侵擾。例如,1391年泰寧部侵入了明朝邊境。為了打擊朵顏三部,明朝也不斷派遣軍隊北伐。
二,兀良哈和明朝的戰(zhàn)爭
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位,史稱“建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建文帝實行削藩,加速了燕王反叛,史稱“靖難之役”。燕王朱棣起兵之初,北有遼東都司、大寧都司,南有大明中原軍隊的圍剿,為了扭轉(zhuǎn)乾坤,朱棣放手一搏,自己暗中聯(lián)絡(luò)朵顏蒙古,答應(yīng)蒙古人只要奪取大寧都司之地,就將大寧贈與蒙古人。
隨后,兀良哈人南下參與了大寧之戰(zhàn),此戰(zhàn)后,朱棣奪取了大寧都司的控制權(quán)。不久,他就將大寧都司廢除,并將其民眾內(nèi)遷,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為了充實北平人口,增強南征的軍事力量,二是完成對兀良哈部的許諾。隨后,大量的兀良哈人進入到了西遼河流域,而這一片被放棄的土地,被稱為“成祖棄地”。

成祖棄地
然而,兀良哈人并未因此停止對經(jīng)常的侵擾。例如1421年,“三衛(wèi)達賊摞掠遼東,殺三堡人 ”,1423年,“屢被賊人入境,肆行殺掠?!辈贿^,這些兀良哈人并非什么時候都會侵擾,他們的常態(tài)是叛服無常,當需要和明朝進行朝貢之時就恭順,當草原物資匱乏時則進入邊境搶劫。朱棣北伐的漠北之時,兀良哈人也在明朝和韃靼之間首鼠兩端,搖擺不定。
1422年,朱棣北伐韃靼,大軍到達克魯倫河,卻沒有找到阿魯臺的主力,只好班師回朝。在回來的過程中,朱棣下令大軍順路對朵顏三部發(fā)動了進攻。此戰(zhàn)后,朵顏三部的力量遭到了一定的削弱,但三部和明朝的關(guān)系也徹底惡化了。

南遷后的朵顏三部
仁宣年間,兀良哈人大規(guī)模南遷,泰寧部南遷到朝陽、阜新一帶,朵顏部遷至今河北長城線外,福余部遷至今遼寧新民、彰武、康平一帶。南遷之后,兀良哈對明朝的侵擾更加頻繁了。1428年,兀良哈準備侵擾明朝,不過在寬河之戰(zhàn)中被明朝軍隊擊潰。此戰(zhàn)雖然取得勝利,但并未遏制住兀良哈的侵擾。整個仁宣年間,明朝對兀良哈也僅僅是重申招撫勒諭,未曾出兵討伐。
三,兀良哈的消亡和西遷
正統(tǒng)年間,瓦剌崛起,兀良哈被迫歸順于瓦剌。1447年,也先進攻兀良哈,泰寧和朵顏二部投降于瓦剌,而福余部則回遷到了嫩江一帶。瓦剌為了對付明朝,就將部分兀良哈人西遷到河套平原,時期充當先鋒、緩沖。其泰寧部被遷徙到了赤峰一帶,朵顏部被遷徙到河北塞外到河套一帶。
也先去世后,瓦剌崩潰,韃靼(東蒙古)開始復(fù)興。在明朝中期,韃靼大量涌入漠南地區(qū),形成了漠南蒙古,而以前散居在漠南各地的兀良哈各部則被漠南蒙古吞并,融入到了新的部落之中。退守到嫩江流域的福余部融入到了科爾沁蒙古部落之中,在西遼河的泰寧部融入到了翁牛特部之中,而河北塞外的朵顏部融入到了喀喇沁部之中,西遷到河套平原的朵顏部則融入到了土默特部之中。

另外,還有一支朵顏部落依然在不兒罕山及以北地區(qū)奉命守護成吉思汗的墓地,他們的人口數(shù)量也是比較可觀的。達延汗統(tǒng)一東蒙古后,他們成為了左翼三萬戶中的兀良哈萬戶。嘉靖年間,兀良哈萬戶不斷南下侵擾其他萬戶,被蒙古史料稱之為“叛亂”。嘉靖年間,漠南蒙古對兀良哈萬戶發(fā)動了六次遠征,導(dǎo)致其人口大減,大部分淪為了奴婢。至此,兀良哈蒙古基本消亡。
在這幾次戰(zhàn)爭中幸存下來的兀良哈人有部分選擇西遷到了唐努山河阿爾泰山一帶,加入了瓦剌集團。清朝文獻將這些西遷的兀良哈人稱之為“烏梁海人”。

也就是到明朝中期,朵顏三部已經(jīng)消失了。但明朝文獻記載朵顏三衛(wèi)一直到明朝末期還存在,而且一直對明朝稱臣納貢。原因是朵顏三部消失后,明朝對塞北局勢不太了解,誤將新遷入西遼地區(qū)的左翼蒙古部落當做朵顏三部。
在明朝時期,瓦剌早已通過朱棣的冊封而獲得了朝貢特權(quán),東蒙古的右翼蒙古通過俺答汗不斷侵擾明朝邊界,甚至制造“庚戌之變”,最終獲得了朝貢特權(quán);而左翼蒙古最后強盛,并沒有朝貢特權(quán)。為了能夠和明朝進行朝貢貿(mào)易,左翼蒙古可能會冒用朵顏三衛(wèi)的名號來和明朝進行朝貢,這可能也是明朝將左翼蒙古錯誤地記載為朵顏三衛(wèi)的原因之一。
本人收集了大量的地圖資源,包括中國歷代古地圖和世界古地圖、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地理地圖、中國各省的地圖大全等,總量達到了380G。對地圖感興趣,可以識別以下的二維碼進行了解。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