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

孩子的大腦發(fā)育,并不是平穩(wěn)進行的,而是會在幾個關鍵時段,迎來“猛長”的高峰期。

哈佛大學研究指出,孩子一生中,有3次關鍵的大腦發(fā)育高峰期,每一次都奠定著他們未來的重要能力。

可惜,很多父母不知道這些“高峰期”在哪兒。

等明白了,往往已經(jīng)錯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語言的黃金期(0—3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看起來還不會說話,但他的大腦,其實正“熱火朝天地建設”。

尤其是掌管“語言”的區(qū)域,正在迅速“接線搭橋”,為他以后說話、聽話打基礎。

很多家長以為:“反正他聽不懂,說了也白說。”

其實,孩子雖然嘴上不會說,但耳朵早就在“吸收”。

你說的話,他聽得一清二楚,語氣、節(jié)奏、詞匯,都會被記住。

比如你說:“媽媽拿起蘋果,咬了一口,好甜啊?!?/p>

他也許不會馬上復述,但“蘋果”“咬”“甜”這些詞,已經(jīng)刻進他腦子里了。

也就是說,語言不是等會說了再教,而是從小耳濡目染出來的。

研究發(fā)現(xiàn):富裕家庭的孩子每天聽到的詞,比普通家庭多出上千個。到3歲時,詞匯量就能差出3000多個。

這個差距,影響的不只是說話能力,還包括理解力、表達能力,甚至以后的人際溝通。

而一些家長覺得孩子小,懶得說話,干脆讓孩子看手機打發(fā)時間。

結果孩子語言能力跟不上,開口晚,說不清,表達困難。

其實不管孩子多小,多跟他說話、多講故事、多描述生活中的事,哪怕只是說“這風真大”“杯子是熱的”,都在幫他“點亮”大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邏輯與規(guī)則感的啟動期(6—7歲)

6-7歲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上小學、進班級,第一次真正接觸“規(guī)則”的環(huán)境。

他們的大腦“前額葉”在快速發(fā)育,這個區(qū)域管的,就是判斷、計劃、推理、控制情緒這些“理性功能”。

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孩子突然愛問“為什么”:

“為什么哥哥可以玩,我不行?”

“你說的不一定對,我去問老師?!?/p>

這不是頂嘴,而是他們在思考、在長邏輯能力。

你聽說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嗎?

一群6歲孩子面前放一顆棉花糖,告訴他:等10分鐘不吃,就能再得一顆。

那些能“忍住”的孩子,長大后更自律,學習和工作表現(xiàn)都更好。

他們靠的是什么?

靠的就是這個階段剛開始建立的“控制力”和“思考能力”。

可很多家長忽視這個階段,只關注成績,反而忽略了提問、思考、自控這些根本的“能力根基”。

結果孩子死記硬背,學得累,還學不明白。

這一年,是孩子從感性走向理性的關鍵臺階,一定不能錯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情緒與抽象思維的重構期(12—15歲)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像變了一個人:

不愛說話,總悶著;

動不動發(fā)脾氣,還覺得你不懂他;

成績起起伏伏,情緒上上下下。

其實,他不是不愛你,而是他的大腦正在“升級重建”。

這個階段,掌管情緒的“杏仁核”特別活躍,但控制情緒的“前額葉”還沒發(fā)育成熟。

所以他們常常是:情緒激烈,但理智不在位。

這時候父母的態(tài)度特別關鍵。

你是在一旁守著,還是覺得“他大了我不管了”,會直接影響他今后處理問題的方式。

哈佛研究指出,青春期如果能感受到理解、學會情緒管理,將來抗壓能力強,幸福感也高。

很多家長卻選擇了放手:“他大了,要獨立了。”

其實這個階段最需要的,是你“有邊界的陪伴”。

不是一味管,而是讓他知道:“你不是一個人,我在?!?/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四:三個黃金期,三種陪伴方式

你可能會問:“那我該怎么做,才能不辜負這幾個關鍵階段?”

不怕晚,就怕不開始。現(xiàn)在知道這些,還來得及。

? 0—3歲:陪說、陪聽、陪回應

這個階段最關鍵的,就是創(chuàng)造一個“語言的環(huán)境”。我們可以:

每天讀幾頁繪本,哪怕只翻圖、講畫面都行;

多用描述說話,比如吃水果就說:“媽媽咬了一口,好甜呀!”

孩子咿咿呀呀時,及時回應,模仿他的聲音、重復他的詞。

孩子不是你一句句教會的,是被“泡”出來的。

? 6—7歲:講規(guī)則、引導思考

孩子喜歡問“為什么”,不是在唱反調,而是在學邏輯。我們可以試試以下幾招:

玩些有規(guī)則的桌游,如“UNO”“飛行棋”,邊玩邊講規(guī)則;

孩子問問題,不急著回答,反問他:“你覺得呢?”

和孩子一起制定小規(guī)矩,如“吃飯前洗手”“看動畫不能超過30分鐘”,并一起遵守。

在規(guī)則中建立秩序感,也在提問中鍛煉思維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12—15歲:少說教,多傾聽

青春期的孩子,外表冷漠,內心敏感。我們需要:

每周抽個時間,散步聊天,不談成績,只聊興趣;

孩子發(fā)脾氣時,先表示理解:“媽媽知道你現(xiàn)在很煩”;

給孩子空間,但也告訴他:“你可以自己決定,媽媽一直在?!?/p>

不是控制,而是讓他知道——你一直在。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這三個大腦發(fā)育高峰期,一旦錯過,就很難再打開,我們若錯過一次,也真的很可惜。

但如果孩子已經(jīng)長大了,那從現(xiàn)在開始,就是最好的時候。

【圖片來自網(wǎng)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