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今天老師又給我換座位了......”
“周圍同學都說我影響他們聽課……”

聽到孩子這么說,媽媽第N次在家長群里尷尬道歉。

這不是個例,《2024小學生課堂行為白皮書》顯示:63%的低年級家長都因孩子"課堂紀律差"被老師約談,這類學生中有79%會在三年級,出現(xiàn)明顯成績滑坡。

為什么家長反復強調(diào)、批評,甚至懲罰都無效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你以為的紀律問題,其實是大腦在求救

你以為的紀律問題,其實是大腦在求救

絕大多數(shù)家長都掉進了這個誤區(qū):?把孩子上課說話等同于"不聽話"、“紀律差”、“管不住自己”。

但腦科學實驗室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6-8歲兒童持續(xù)專注力只有12-18分鐘,而小學課堂長達40分鐘。

那些忍不住說話的孩子,其實是

面對上課愛說話的孩子,真正要解決的?不是嘴巴,而是??這三個隱藏按鈕:

1??表達欲過載型(占比42%)

孩子的思維比語言快3倍,聽到一半就想分享,根本等不到舉手發(fā)言。

2??觸覺依賴型(占比31%)

孩子必須通過擺弄文具、拉同學衣服、用尺子磨桌子,才能保持專注。

3??情緒代償型(占比27%)

孩子用說話緩解“聽不懂課程”的焦慮感。

千萬別再拿上課說話當“毛病”治啦,今天教你5個科學方法,不吼不罵,輕松解決上課說話問題!

尤其是第五個,90%的家長都忽視了,那才是孩子上課講話的根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一招:給表達欲裝開關

第一招:給表達欲裝開關

專治表達欲旺盛的“課堂接話王”

多數(shù)家長不知道,7歲孩子控制沖動的平均間隔只有90秒。

讓他自己控制住,上課別說話,是不現(xiàn)實的!

可以給他準備這些開關:

透明罐子+便簽

上課想說話的時候,趕緊拿一張便簽,把關鍵點寫下來,或者畫下來,卷成紙卷,塞進罐子里。

等下課之后可以拿出來跟同學討論一下,也可以回家后跟媽媽聊聊。

這不僅利用了心理學中的延遲滿足機制,鍛煉了孩子大腦的前額葉皮層,而且通過視覺化替代,將旺盛的表達欲,替代成了小紙條,讓孩子莫名有一種“已經(jīng)說完”的痛快感。

夜間故事會

每天睡前設置20分鐘"故事會",讓孩子講講學校趣聞,分享他一天的喜怒哀樂。

能有效幫助“小話癆”釋放表達欲,明天他會收集可以在“故事會”講的素材,不知不覺聽課都認真了。

摸耳朵優(yōu)先

和孩子約定想說話的時候,就摸摸耳朵,等待老師開啟說話按鈕。

請老師幫忙,看到孩子摸耳朵的手勢,就給他發(fā)言機會,創(chuàng)造“被看見的儀式感”,能激勵孩子聽課更認真。

深圳某重點小學班主任實踐了這套"發(fā)言開關"法,讓班級紀律問題下降70%。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二招:設計課堂特工任務

第二招:設計課堂特工任務

和孩子約定:他其實是臥底在學校的“小特工”。

叮鈴鈴~上課鈴響了,趕緊摸出他的“樂高橡皮”,只要手指摸到上面的顆粒,就自動開啟安靜的“埋伏”模式。

這運用了神經(jīng)科學中的具身認知理論:當特定物品與行為建立條件反射時,能激活大腦的自我監(jiān)控系統(tǒng)。

讓“樂高橡皮”與“安靜下來”形成連接,孩子能更好地管理自己。

同時橡皮上的顆粒,有很好的手感,通過摩擦,能幫孩子減少焦慮,釋放壓力,專注聽課。

隨后開啟特工“偵查”任務:

今天老師穿什么顏色的衣服

自己舉手發(fā)言幾次

老師在黑板上寫了幾個公式

這些定向任務會讓孩子從"被動聽講"轉(zhuǎn)向"主動偵查",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的實踐數(shù)據(jù)顯示,這種方法能讓課堂有效注意時長提升2.3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三招:搭建聲音顯示屏

第三招:搭建聲音顯示屏

幫孩子實現(xiàn)自我覺察

很多孩子根本意識不到自己說話的聲音有多大。

不妨在家進行聲音可視化訓練:

打開手機分貝儀APP,跟孩子約定綠色區(qū)域(40分貝以下)是思考區(qū),黃色區(qū)域(40-60分貝)是討論區(qū),紅色區(qū)域(60分貝以上)是警報區(qū)。

邀請孩子玩"課堂模擬游戲",當孩子的聲音超過黃色區(qū)域,就舉起自制的小黃旗提醒。

這種即時反饋機制,利用了自行為療法的陽性強化原則,能幫助孩子建立聲音監(jiān)控意識。

知道了自己的音量有多大,孩子才會在教室里,有意識地壓低聲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四招:創(chuàng)設快速理解通道

第四招:創(chuàng)設快速理解通道

根除"聽不懂就搗亂"的惡性循環(huán)

孩子“說小話”很可能是沒聽懂課程,跟不上老師思路了,只好自己做點什么。

試試這樣創(chuàng)設快速理解通道:

晚上15分鐘:預習明天要學的課程,請孩子講講,明天的重點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有哪些;

放學后15分鐘:請孩子用自己的話復述今日知識點,講不清楚的要重點理解消化;

周末一小時:匯總本周錯題,分析原因,舉一反三。用下周的知識點,自己出一份卷子,考考爸媽。

加利福尼亞大學實驗證明,經(jīng)過這樣訓練的孩子,課堂有效傾聽時間能提升3.2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五招:調(diào)整家庭能量場

第五招:調(diào)整家庭能量場

這才是,被90%家長忽略的根源問題!

孩子在家總被催促"快點";家長總是在講話,孩子只有聽的份兒;家庭環(huán)境中語言密集,很少有安靜的時段……

孩子習慣了嘈雜的環(huán)境,安靜下來就待不住。

所以,調(diào)整家庭能量場才是關鍵!

啟動留白時間:每天飯后20分鐘全家人安靜做自己的事(培養(yǎng)延遲滿足)

發(fā)明手語系統(tǒng):用10個手勢表達喝水/幫忙等需求(降低語言依賴)

設置靜音挑戰(zhàn):每周一小時全家戴降噪耳機看書(提升耐受閾值)

杭州一位爸爸堅持調(diào)整家庭能量場,兩個月后,兒子竟然收到了第一張"課堂專注之星"獎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特別提醒:三大溝通雷區(qū)千萬別踩!

特別提醒:三大溝通雷區(qū)千萬別踩!

? 當著孩子面抱怨老師:“你們老師就會告狀!”

? 正確話術:“老師特別喜歡你,她說你發(fā)言時眼睛都在發(fā)光!”

? 強制承諾:“明天上課不許講話了,能不能做到?”

? 正確話術:“你昨天堅持了15分鐘沒說話,今天挑戰(zhàn)16分鐘怎么樣?”

? 只關注負面:“今天上課又說話了吧?”

? 正確話術:“今天有沒有舉手?被老師叫了幾次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記住,愛說話的孩子往往都是思維活躍、表達力強的小天使。

上海教育科學院跟蹤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科學引導,這些“小話癆”,到高年級有81%會成為課堂發(fā)言積極分子,快帶孩子練起來吧!

我是@蓁蓁心理撫養(yǎng),歡迎關注,了解更多家庭教育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