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中國是禮儀大國,擁有悠久的禮儀文明。在經歷百年風雨之后,我們的禮儀傳統(tǒng)存留與傳承現(xiàn)狀并不樂觀,如何復興與重建民俗禮儀文明,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有禮如儀:人生禮儀傳統(tǒng)的當代重建與傳承》(以下簡稱《有禮如儀》)是蕭放教授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人生禮儀傳統(tǒng)的當代重建與傳承研究”優(yōu)秀結項成果之一,由著名學者劉魁立、王寧二位先生推薦,經嚴格評審,獲得2022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資助,并由江西教育出版社于2023年出版,全書共46萬字。2024年7月30日,江西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聯(lián)合主辦《有禮如儀》新書出版及學術座談會,來自全國十余所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專家學者對該書成就、特色和當代社會禮儀傳承與重建問題展開熱烈討論。部分學者的文章和言論刊載于《民間文化論壇》2025年第1期。

由此,我們特別策劃“有禮如儀”專欄,逐期推出《當代社會禮儀傳承與重建的意義、策略和路徑》系列論文,以饗讀者。以下為張勃研究員的討論文章,感謝《民間文藝論壇》授權推介此文!

作者介紹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張勃北京聯(lián)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北京學研究基地副主任。兼任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國家名詞委民俗類非遺分委會副主任、北京方志學會副會長等職。北京市“四個一批”人才。長期從事歷史民俗學、文化遺產研究和教學工作。

回應時代主題,傳承重建禮儀

《有禮如儀》是蕭放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人生禮儀傳統(tǒng)的當代重建與傳承研究”的成果,2015年3月,我和數位學者受邀參加了該項目的開題會。2016年第1期《民間文化論壇》發(fā)表了當時學者的發(fā)言,我的發(fā)言也以《民俗學研究的視角和方法:從日常生活體驗說開去》為題進行刊發(fā)?!队卸Y如儀》將這些發(fā)言作為附錄收入書中。當時的發(fā)言中,我用“為什么重建,重建什么,在哪里重建,又如何重建”來談我對人生禮儀當代重建問題的思考,也特別希望研究團隊能夠解答這些事關禮儀當代重建和傳承的核心問題。今天,我們看到,《有禮如儀》用學理的思辨、深入的田野調查成果很大程度上解答了這些問題,令人受益匪淺,也因此特別感謝江西教育出版社對該著的出版。

關于該書的貢獻想談三點看法。

第一,該書豐富了人生儀禮的內涵和外延,具有理論創(chuàng)新意義。

中國傳統(tǒng)禮儀有自己的分類標準,一般來講,吉、兇、賓、軍、嘉是傳統(tǒng)禮儀的基本分類。其中重要者,如《禮記?昏義》所概括的有冠、婚、喪、祭、朝、聘、射、鄉(xiāng)等八種,所謂:“夫禮始于冠,本于昏,重于喪、祭,尊于朝、聘,和于射、鄉(xiāng),此禮之大體也?!钡渲胁]有關于人生儀禮的明確表述。人生儀禮是從個體生命周期角度構建的禮儀系統(tǒng),對人生儀禮的研究是民俗學的重要內容。在目前民俗學的人生禮儀研究中,通常主要討論誕生禮、成年禮、結婚禮和喪葬禮,該書則在討論上述四種禮儀的同時,將祭祀禮儀納入研究的范疇,并給予充分的重視。祭祀禮儀是喪葬禮結束之后仍對逝去親人給予禮敬和紀念的儀式,將其納入人生儀禮的范疇,既豐富了人生儀禮的內涵,也拓展了人生儀禮的外延,在民俗學人生儀禮研究上具有理論創(chuàng)新意義。當然,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家理解這一理論創(chuàng)新的意義,還可以對將祭禮納入人生儀禮研究范疇進行更系統(tǒng)的闡釋。

第二,該書有著向善的強烈訴求,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

在該書“前言”中,蕭放教授對傳統(tǒng)禮儀的民俗學研究進行了十分深刻的思考,提出“回到中國古代思想史,對‘禮’的豐富內涵和文化特性進行全面把握,應是進行禮儀研究的首要任務?!北M管如此,該書的主要目的卻不在于此,而是有著服務于現(xiàn)實的強烈訴求,或者說在求真之外更有向善的強烈訴求,是民俗學者自覺致用、實踐的立場。

這一立場既反映在該書前言關于“人生儀禮研究價值”的論述中直接宣稱“人生儀禮傳統(tǒng)及其當代實踐的研究體現(xiàn)了應對文化危機與困境、重建公共生活秩序的現(xiàn)實關懷”;亦反映在具體章節(jié)中往往都有關于重建的對策建議,如誕育禮儀當代重建與傳承的對策建議、成人禮儀的重建構想、傳統(tǒng)婚禮重建的路徑思考、喪葬改革建議,等等。這些意見和建議在系統(tǒng)梳理歷史文獻以及對當下禮儀實踐的現(xiàn)狀進行深入調查和思考的基礎上提出,頗具啟發(fā)性和政策參考價值,值得充分重視。

當前,恰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兩個大局”相互交織、相互激蕩、相互影響之時,提出了許多時代課題。一方面,整個社會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個人的自主性大大增強,社會聯(lián)結被破壞,很多人缺乏精神皈依,有學者甚至用一盤散沙形容當今社會的離散現(xiàn)象。另一方面,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又亟須形成價值共識,凝聚共同力量。在這種情況下,禮儀何為?有沒有必要從國家層面重建和傳承近來一度受到激烈抨擊而式微失勢的傳統(tǒng)禮儀呢?解答這一問題,需要對傳統(tǒng)禮儀進行當代價值的全面評估。我們看到,該書以不同區(qū)域、不同民族存續(xù)和重建的人生禮儀豐富案例,反映了誕育、成人、婚姻、喪葬、祭祀等禮儀在促進個體健康成長、維系家庭關系、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實證了傳統(tǒng)禮儀的當代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三,該書踐行了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相貫通的研究范式,具有示范意義。

服務現(xiàn)實的鮮明學術立場,既使該書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和社會價值,也促成了一種將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相貫通的研究范式。中華禮儀文明源遠流長,當代的重建和傳承理應視為中華禮儀文明傳承鏈條中的一環(huán),與過去息息相關。既然有志于人生禮儀的當代重建和傳承,便不能不回頭看。如果不回頭看,就不可能理解現(xiàn)在何以如是。研究過去,理解傳統(tǒng)禮儀的多重面相與豐富意涵,重要意義之一就是要明確當下從何而來。重要意義之二,就是為人生禮儀的當代重建和傳承找尋資源。對于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而言,當代人生禮儀的重建不可能是全新的創(chuàng)造,而只能是基于現(xiàn)實需求對傳統(tǒng)禮儀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那么從傳統(tǒng)禮儀中找尋資源,就是重建和傳承的可行和必然路徑。

當代禮儀的重建和傳承也不可能離開對禮儀重建和傳承現(xiàn)狀的全面認識和深刻洞察。作為近代以來一度飽受爭議的文化傳統(tǒng),禮儀之式微失勢是當代需要重建和傳承的基本背景。然而,傳統(tǒng)禮儀并不可能完全消失。在不適宜于它生長發(fā)育的環(huán)境,它或者像埋進土里的種子,孕育生機,等待合適的時機發(fā)芽;或者以變形的方式存在。今天,無論民間還是官方,都有對傳統(tǒng)禮儀重建和傳承的豐富實踐。學者站在當下力主重建和傳承,便需要對正在發(fā)生的人生禮儀傳統(tǒng)的重建和傳承現(xiàn)狀進行觀察,總結其中的經驗,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問題,再對照自己的理想,提出面向未來的理念和舉措方面的建議。我們看到,《有禮如儀》這本書正是將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相貫通的學術實踐,既對歷史文獻進行搜集整理分析,又對社會現(xiàn)實進行田野調查,還結合學者關于未來的應然設想,找出實然與應然之間的差距,并提出充分發(fā)揮傳統(tǒng)資源的對策建議。這樣的研究范式是學以致用立場的產物,也讓學以致用從立場轉化為真正的實踐,能發(fā)揮實際的咨政建言作用。

綜上所述,《有禮如儀》是本優(yōu)秀的學術專著。最后,我想再談一點閱讀此書后對當代禮儀重建的一些感想。

中華文明長期被視為禮樂文明。禮在傳統(tǒng)社會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也一度成為中華民族的標志。唐人孔穎達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近人錢穆說:“中國人之所以成為民族,就因為‘禮’為全中國人民樹立了社會關系準則……要了解中國文化,必須站到更高來看到中國之心。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狈▏麧h學家汪德邁也說:“禮治是治理社會的一種很特別的方法。除了中國以外,從來沒有其他的國家使用過類似禮治的辦法來調整社會關系,從而維持社會秩序。這并非說禮儀這種現(xiàn)象是中國文化獨有的,——此現(xiàn)象是很普遍的,任何文化都具有的——可是只有在中國傳統(tǒng)中各種各樣的禮儀被組織得異常嚴密完整,而成為社會活動中人與人關系的規(guī)范系統(tǒng)?!比欢袢罩袊巡辉偈嵌Y儀占主角的社會,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未來禮儀不會重新回到主角的地位。當代社會重建和傳承傳統(tǒng)禮儀,需要深刻認識禮的本質,以及禮儀如何通過重建和傳承回應時代之所需、發(fā)展之所急和大勢之所趨。

關于禮儀的本質,我認為主要有兩點。

其一,禮儀是人類區(qū)別于禽獸的標志。人作為類,與禽獸同屬于動物,但人何以與禽獸區(qū)別開來呢?關鍵在禮儀。正如《禮記?曲禮》中所講:“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泵魅饲馂F也說:“禮之在天下,不可一日無也。中國所以異于夷狄,人類所以異于禽獸,以其有禮也。”如果人不講禮儀,就與禽獸無別,就應受到唾罵和指責,如《詩經?相鼠》所說:“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讓人成為真正的人,需要禮儀發(fā)揮作用。

其二,禮儀讓人在關系中確定名分并據以踐行,從而形成共生而又和諧的理想秩序。人生在世,必然要處理三種關系,一是自我與自然的關系,古人往往用天人關系來表達;二是自我與他者的關系;三是自我身心的關系。從社會成員個體角度而言,傳統(tǒng)禮儀主要就是處理這三種關系的理念、規(guī)范和外在表現(xiàn)。在處理天人關系方面,傳統(tǒng)禮儀的基本理念和規(guī)范是敬天尊地以及相關制度,行為層面就是對天地以及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等天神地祗的周期性祭祀。在處理自我與他者的關系方面,傳統(tǒng)禮儀的基本理念就是認同自己在社會關系中的角色及其責任并體現(xiàn)在行為上,即孔子所講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是一個君主就做君主該做的事,是一個大臣就做大臣該做的事,是一個父親就做父親該做的事,是一個孩子就做孩子該做的事,等等。當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角色做了當做之事,那么就會形成良好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在處理自我身心的關系上,傳統(tǒng)禮儀強調對個體欲望的節(jié)制和培養(yǎng)。荀子在解釋禮的起源時這樣說:“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可見禮儀要對欲望進行節(jié)制,但并非無視人的欲望,而是在人的欲望及其滿足之間取得一個平衡并“相持而長”。

人生禮儀主要關涉的是自我與他者的關系。一個個體出生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關系和社會角色會發(fā)生變化。他甫一出生,便具有了孩子的角色,便有了父子、母子等社會關系。如果他恰巧還有哥哥或姐姐,便又有了兄弟兄妹或姐弟姐妹的關系,總之,便有了各種基于血緣的關系,而在每一種血緣關系中他都有自己的角色。同時他在地緣關系中也有自己的角色。隨著上學、成年、工作、結婚等,他又會在學緣、業(yè)緣、姻緣、志緣關系中占據一定的位置。這些社會角色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體現(xiàn)在日常生產、生活和禮儀場合之中。誕育禮、成年禮、婚禮、喪葬禮、祭祀禮等人生禮儀,都是個體在社會關系和社會角色發(fā)生重大變化之時舉行的儀式。有一個現(xiàn)象很值得注意,即禮儀的主角往往都被冠以“新”字,誕育禮中的主角被稱為新生兒,婚禮中的主角被稱為新人,喪葬禮中的主角被稱為新亡人,等等。他們何以被稱為“新”的?根本在于社會關系和社會角色是新的。人生禮儀的要義就是通過各種關系都在場的象征性儀式,使禮儀的主角對新的社會關系、新的社會角色、新的社會責任產生切身的體會和認知。在傳統(tǒng)社會,儒家對于各種社會角色的名分和責任都有明確的標準,所謂“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禮之用,和為貴”。每個人根據角色存角色當有之心,行角色當行之事,就能夠構建出統(tǒng)一和諧的理想秩序。

綜上所述,禮是從人的共性角度(即每個人都面臨如何成為真正的人的問題,都面臨如何協(xié)調三種關系的問題)思考而確定的一套思想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由此論及禮與俗的關系,從發(fā)生學意義上看,無論從哪個角度理解俗,禮都是對俗的超越。俗有欲望的意思,《釋名》云:“俗,欲也,俗人所欲也。”禮是對欲望的超越,讓人不要為所欲為。誠如孔穎達所說:“人各有性,嗜好不同,各恣所欲,必或反道,故以禮義時節(jié)其性命,示之限分,令不失中,皆得中道?!彼子辛曀字猓S慎《說文解字》云:“俗,習也?!编嵭M一步解釋說:“俗謂土地所生習也?!彼资侨巳涸诟髯酝恋刂闲纬傻牧晳T。由于各地風土不同,物產有異,地方性便成為習俗的基本特征,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禮也是對這個意義上的俗的超越,禮是努力在地方性、差異性之上建立具有普遍意義的理念和規(guī)范,以彌合地方性、差異性帶來的區(qū)隔,形成價值共識。因此,如果說俗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多元,那么禮則在使多元成為“一體”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至于今天我們在全國各地人生禮俗中看到諸多共同性,正是長期以來以禮化民成俗的結果。從禮的本質出發(fā),當代社會重建和傳承人生禮儀,似乎無須過多強調個性和地方性,因為個性和地方性本來就是自然的存在,特別強調個性和地方性的禮儀重建和傳承,可能只是強調了民俗的儀式化,而并沒有真正拉近與禮的距離。

當代中國人生禮儀的重建與傳承,應該回應時代主題,根據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需求,在傳統(tǒng)禮儀的基礎上“因革損益”,進行創(chuàng)新和調整?!皟蓚€大局”是當代中國的謀事之基,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自我與自然、與他者、與自身的關系變得更加復雜。如何讓一個人成為真正的人,如何讓一個人妥善處理日益復雜化的社會關系、形成與時代要求相匹配的社會角色認知,并擔負起相應的責任,正是時代之所需、發(fā)展之所急,也是禮儀大有作為的地方。什么是真正的人?伴隨社會的發(fā)展,其內涵必然與傳統(tǒng)社會不同。如何讓一個人成為真正的人,其方法和路徑也必然與傳統(tǒng)社會有所區(qū)別。當前的社會關系更加復雜,一方面是因為新增了一些社會關系,比如我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治理方案,使一個人新增了如何處理與其他國家、人員的關系問題,互聯(lián)網的發(fā)達使一個人新增了如何處理與其他網民的關系問題,旅游業(yè)的興盛讓一個人新增了如何處理與陌生人的關系問題,等等。另一方面,本來就有的社會關系,無論是血緣關系、業(yè)緣關系、姻緣關系,還是地緣關系、志緣關系等,都在新的情況下發(fā)生了變化。因此,明確什么是這個時代真正的人所應具有的知識、情感、能力、觀念和素養(yǎng),為當今各種社會關系的社會角色定位,明確指出其責任擔當,并將其蘊含在人生不同階段的具體儀式設計之中,應該成為學者參與當代人生禮儀重建與傳承工作的重要任務。

原文刊于《民間文化論壇》2025年第1期,注釋從略,詳見原刊

公眾號總指導:蕭放

內容顧問:朱霞 鞠熙

指導教師:賀少雅

公眾號主編:葉瑋琪

【有禮如儀】欄目責編:所攬月 王培育

圖文編輯:張明慧

我們是一個亦莊亦諧

的公眾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北師大民俗學

關注學術知識│關注生活熱點

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