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吳大爺二三事,一起共同成長

知識分享 丨生活感悟

學習思考,尋找自我。

大家好,我是滿肚子雞湯的吳大爺,一個天天在鍵盤上敲打心靈,喜歡給人講知識講故事的男人。

“我抓住了天賜良機告訴公眾,一介草民如何捍衛(wèi)真理”,盧梭在《懺悔錄》中的自白,恰似當代知識網(wǎng)紅的營銷策略。

他通過“與君主論戰(zhàn)”的戲劇性操作,成功塑造出“真理斗士”的人設。

這種精心策劃的爭議性形象,在18世紀的巴黎引發(fā)了知識圈的集體圍觀。

“我確實忽視了作為父親的義務,但何來害人之心?”盧梭在1765年的手稿里反復涂改這句話。

這位在《愛彌兒》中構建完整教育體系的思想家,現(xiàn)實中卻將五個私生子全部送進育嬰堂。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既愛整個人類,又不愛具體的人?

盧梭,一位影響了啟蒙時代的思想家,留下了許多震撼人心的哲學思想。

當我們深入閱讀他的自傳《懺悔錄》,會發(fā)現(xiàn)他身上有一個巨大的矛盾——他大談愛人類,卻對自己身邊的具體人缺乏關愛。

甚至,他把自己的親生子女送去福利院,還寫出了影響深遠的教育巨著《愛彌爾》。

這個矛盾讓人想起羅翔的一句話:“愛整個人類很容易,只需要激起自身的情感,為之高呼,為之熱淚盈眶。但真正的愛,是從愛身邊的具體的人開始的。”

盧梭的“愛”似乎更像是一種理想主義的吶喊,而不是一種實際可行的責任擔當。

這就好比那些在社交媒體上高喊“世界和平”的人,卻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從不愿幫助身邊有困難的朋友。

盧梭的矛盾,讓人不禁思考:我們是不是也有類似的行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盧梭的“人設”與成名的代價

盧梭是個會炒作的人。

他敢于挑戰(zhàn)權威,與君主對抗,塑造了一個“不攀龍附鳳、追求公平正義”的形象。

在那個信息傳播速度極慢的時代,他卻精準拿捏了“話題流量”。

但成名并非沒有代價。

盧梭后來抱怨,自己變成了“峨眉山的猴子”,被人圍觀,被人宴請,被人討論。

他曾寫道:“我就像個木偶小丑似的,幾個小錢就讓人看一眼了?!?/p>

這讓我想到易中天說的一句話:“名人,就是一只猴子,被人看的峨眉山猴子。”

這也是很多現(xiàn)代網(wǎng)紅、明星都會經(jīng)歷的階段:當你成為話題中心,你不再是一個普通人,而是一個“觀賞動物”。

有人投喂你,有人評論你,有人喜歡你,也有人惡意揣測你。

盧梭雖然是18世紀的人,但他的遭遇與今天的網(wǎng)絡名人沒什么區(qū)別。

成名意味著資源和機會,也意味著隨時可能被人推下神壇。

3.逃避責任的哲人

盧梭坦白承認,他沒有履行好一個父親的責任,但同時,他似乎也在為自己找借口。

他覺得,自己“力不從心”,所以把孩子送去了福利院,讓他們命中注定只能成為工人、農(nóng)民,而不是追名逐利的冒險家。

這一點讓人不禁想吐槽:你自己寫了一本教育名著,教導別人如何培養(yǎng)孩子,為什么卻無法承擔自己的父親責任?

他的邏輯有點像某些“成功學大師”,自己沒有真正創(chuàng)業(yè)過,卻大談“如何創(chuàng)業(yè)成功”。

如果他真的那么在乎教育,他怎么能舍得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一個可能毀掉他們未來的地方?

當然,盧梭的時代與現(xiàn)在不同,那時的社會環(huán)境或許讓他做出這樣的選擇,但他對自己的行為似乎缺乏真正的反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4.絕對自由的代價

盧梭一直渴望擺脫束縛——擺脫輿論的枷鎖、擺脫友誼的枷鎖、甚至擺脫工作束縛。

他追求的,是一種極端的自由。

當醫(yī)生告訴他“你只有半年的壽命”時,他立刻開始思考如何擺脫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徹底放飛自我。

他的反應讓我想到很多人在聽到“人生苦短”時的第一反應。

是不是應該馬上辭職、去環(huán)游世界?

我們真的能徹底擺脫社會的束縛嗎?

完全的自由,可能意味著孤獨,也可能意味著生存的困境。

盧梭后來就陷入了這樣的境地——他成名了,但也失去了朋友,他有思想,但現(xiàn)實卻并不總是按照他的理想運轉。

自由很美好,但它需要一定的邊界。

沒有限制的自由,最終可能會變成一種無法承受的負擔。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5.行動指引:從盧梭身上,我們能學到什么?

盧梭的一生充滿了矛盾、掙扎和思辨,但我們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fā):

l真正的愛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

不要像盧梭一樣“愛人類但不愛具體的人”。

如果你想做一個有愛的人,先從關心身邊的人開始。

l成名是有代價的。

無論是明星、網(wǎng)紅還是職場精英,成名之后,你會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但這并不總是令人愉悅的。

l不要用哲學為自己找借口。

反思是好事,但如果反思變成了狡辯,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l極端的自由并不現(xiàn)實。

追求自由很好,但完全擺脫束縛,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困境。

盧梭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但他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

他的故事提醒我們,哲學不僅僅是思考,更是實踐;真正的自由,不是逃避責任,而是找到平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語

站在啟蒙運動的十字路口回望,盧梭恰似那個舉著火把在鏡宮行走的孩童。

他的每個思想碎片都映照出人性的多棱面:圣徒的輝光與偽善的陰影共生,自由的吶喊與責任的逃避并存。

或許正如他在臨終前的手稿邊注:“真正的懺悔,從承認自己永遠無法完全懺悔開始。”

歡迎點贊、轉發(fā)、評論。

我是吳大爺,夜風同學

愿一路陪你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