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站在咸陽宮的高臺上,遠(yuǎn)眺蒼茫大地。
千百年后,人們只記得他是秦始皇,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姓氏竟然不叫“秦”,而是“嬴”。
同樣,趙武靈王、趙孝成王這些趙國的王族,真正的姓氏也不是“趙”,而是“嬴”。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戰(zhàn)國七雄的國君們,竟然有三家同姓,兩個國家本是一家人。
這可不是誰家族譜寫錯了,而是先秦時期的姓氏制度,和今天有著天壤之別。

在那個時代,姓和氏是兩回事。
姓代表血緣,氏代表封地或功勛。
比如秦國的祖先秦非子,他的姓是“嬴”,氏是“秦”。
他的后代,有的被封在趙地,就改姓“趙”,也就是趙國的祖先。

另一邊,燕、魏、韓三國的國君,也有著相同的姓——姬。
他們的祖先,都是周王室的遠(yuǎn)親。
換句話說,戰(zhàn)國七雄里,有五家的國君,都是親戚。
先說秦國。
秦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商朝的重臣惡來,他的后代嬴非子因善于養(yǎng)馬,被周天子封在秦地。

從此,嬴姓一族在西方崛起,逐步建立起強(qiáng)大的秦國。
到了秦始皇這一代,他名為“政”,姓嬴,氏趙。
也就是說,秦始皇其實可以算是趙氏家族的成員,只不過他繼承的是秦國的王位。
至于趙國,趙氏家族的祖先造父,本是周天子的御馬官,因功被封在趙地,子孫便以地為氏,成為趙氏。
于是,秦趙兩國雖然兵戎相見,打得血流成河,但他們的王族其實是一家人。

再看燕、魏、韓三國,他們的祖先更早,可以追溯到周朝的統(tǒng)治家族。
燕國的建立者燕召公,是周武王的同母兄弟,受封于燕地后,他的后代便以“燕”為氏。
而魏國的始祖畢萬,他的祖上是周文王的后裔,受封于魏地后,便成了姬姓魏氏。
韓國的情況類似,他們的祖先韓厥,是晉國的重臣,后來被封在韓地,后代便以韓為氏。
這樣一來,燕、魏、韓三國的國君,雖然彼此獨(dú)立,但從血緣上來說,都是姬姓家族的成員。

齊國的情況稍微特殊一些。
齊國的王族原本姓姜,他們的祖先是姜子牙,因輔佐周武王滅商有功,被封于齊地。
可是到了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王室已被田氏家族取代。
田氏的祖先是陳國人,本姓姒,因避難逃到齊國,后代逐漸掌握了齊國的政權(quán),改姓田。
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已經(jīng)不再是姜姓王族統(tǒng)治,而是田氏當(dāng)家。
最后說楚國。
楚國的王族姓羋,氏熊。
羋姓源自上古祝融氏,楚人的祖先是祝融的后裔,因此楚國對火神崇拜深入骨髓。
楚王的氏是“熊”,所以他們的名字常常帶“熊”字,比如楚熊渠、楚熊商等。
除了王族,楚國還有屈、景、昭三大貴族姓氏,屈原便是屈氏貴族的后代。
楚國雖然地處南方,在戰(zhàn)國時期一度強(qiáng)盛,但最終還是被秦國吞并,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許多人以為,戰(zhàn)國七雄是七個完全不同的國家,但實際上,他們的統(tǒng)治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血緣關(guān)系。
秦國和趙國的王族本是一家,燕、魏、韓三國的君主同出一姓,齊國的統(tǒng)治者還換了兩撥人。
這種復(fù)雜的姓氏關(guān)系,既是周朝分封制度的遺存,也是戰(zhàn)國時代政治格局的縮影。
有人說,歷史就是一場大型家族劇,戰(zhàn)國七雄的王族關(guān)系,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