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灣和越秀、海珠一起,并稱為廣州“老三區(qū)”,這兒的城建確實給人一種“老破小”的感覺,遠遠比不上天河與琶洲的氣派,但是只有這里才是廣州本地美食家們最為眷戀的地方。正如一位老饕所言,藏在深巷里面的人間煙火味,遠遠比中央廚房預(yù)制出來的佳肴好一百倍,失去鍋氣的美食等于失去了靈魂,那還能叫美食嗎?
我們所居住的如意坊,坐落于荔灣區(qū)的核心地帶,與永慶坊僅一街之隔,漫步二十分鐘,便可抵達聲名顯赫的上下九步行街。上下九不僅是個物美價廉的購物圣地,也是品嘗地道廣式早茶的最佳地點。茶樓里,人聲鼎沸,熱氣騰騰,老廣們或三五成群,或一家老少,圍坐一桌,享受著屬于他們的悠閑時光。第一次來點早茶,我有些像孩童一樣探索未知領(lǐng)域的興奮。平日里,雞爪、魚皮便是我的心頭好,于是毫不猶豫地點了醬皇豉椒蒸鳳爪與順德爽魚皮。大女兒則對甜品情有獨鐘,一眼便鎖定了金莎脆皮紅米腸與牛奶蛋撻,央求我即刻下單。妻子則選了xo醬炒陳村粉作為主食,又點了一份紅棗糕,那糕點據(jù)說有滋補美顏之效,深得女士們的喜愛。
廣州的餐館與內(nèi)地其他地方大相徑庭,每桌均需收取茶位費,費用根據(jù)餐館檔次與所選茶品而定,每人5元至20元不等。我此次選的是羅漢果茶,便按每人10元的標(biāo)準支付了茶位費。這“茶位費”的習(xí)俗,足見廣州人對茶的深厚情感,這情感源于廣州濕熱的氣候。老廣們視“排濕氣”為日常必修課,而茅根竹蔗、夏桑菊茶與羅漢果茶便是最受歡迎的選擇。我本非愛茶之人,但羅漢果茶的甘甜卻深深打動了我,自那以后,每遇涼茶攤,我便會駐足購買,羅漢果茶已成了我的“續(xù)命水”。
不過淺酌兩口茶的功夫,我們家的菜品便已悉數(shù)上桌。我自詡為粉食界的行家,曾在廣西與海南生活,河粉、米粉、粿條幾乎成了日常的風(fēng)景。然而,當(dāng)陳村粉以其獨有的風(fēng)姿映入眼簾時,我還是不由自主地被它那寬厚的身姿所吸引。它寬約三指,體態(tài)憨厚,與陜西的面皮遙相呼應(yīng),卻又多了幾分溫婉軟糯。裹上XO醬的陳村粉,鮮香撲鼻,一口便能驅(qū)散昨夜的疲憊,給予味蕾極大的滿足。至于那雞爪,自小便是我餐桌上的???,但在此地,它竟也煥發(fā)出了別樣的風(fēng)采。廣東的蒸鳳爪,與別處的風(fēng)味迥異,只需輕輕一嗦,那鳳爪便乖巧地骨肉分離,滋味深邃,細細品味之下,還有一抹不易察覺的鮮甜在舌尖跳躍。故而,在廣州這片美食的沃土上,那些網(wǎng)紅泡椒雞爪的小攤小販,面對這里的蒸鳳爪,往往只能望塵莫及,最終大多只能黯然收攤,卷起鋪蓋另尋他處了。
午后時光,我們悠然漫步于上下九步行街,享受著一場別開生面的“city walk”,權(quán)當(dāng)是飯后的悠閑散步,助消化又添樂趣,而妻子則是眼觀六路,準備“淘寶”。自天河區(qū)的時尚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上下九這條老字號步行街,似乎漸漸失去了往昔的璀璨光芒。稀疏的人群,間或點綴著幾扇緊閉的店鋪門扉,仿佛在默默訴說著“消費降級”的無奈現(xiàn)實。也拜消費降級所賜,妻子在上下九只花了幾十元就給兩個女兒淘到了外觀好看、質(zhì)量尚可的童裝,也讓兩小童歡呼雀躍不已。這一場意外的收獲,也讓我們的午后時光,更添了幾分溫馨與歡樂。
閑庭信步于街巷之間,時光悄然提速,不覺間,下午茶的悠揚旋律已悄然響起。我們一家子,循著甜蜜的氣息,踏入了一間古色古香的糖水鋪。我是一個喜歡在平凡的日子里體會不平凡的感覺,因此當(dāng)我看到“姜撞奶”這個名字,就感覺這一定是能給我不一樣體驗的飲品。初嘗姜撞奶,是牛奶的醇厚與絲滑先行一步,它們輕柔地掠過舌尖,如同春日里細膩的綢緞,溫柔地包裹著每一顆味蕾,滿載著濃郁的奶香,讓人沉醉。隨后,姜的辛香悄然登場,它不再是那般鋒芒畢露,而是經(jīng)過時間的洗禮,變得溫婉而深邃,像是一股暖流,悄悄地滲透心田,不僅驅(qū)散了周身的寒意,更喚醒了沉睡的味覺,讓它們在這份獨特的滋味中翩翩起舞。姜與奶,在這小小的杯中演繹著一場天作之合,它們相互纏繞,彼此成就,交織出一種難以名狀的和諧之美。這份甜品,既不過分甜膩,也不失其獨有的香氣,恰似生活中的小確幸,簡單卻足以讓人心生歡喜。在品嘗之間,不僅能感受到那份來自食材本身的質(zhì)樸與純粹,更仿佛能聽見時間輕輕的腳步聲,在這份細膩與豐富中,緩緩流淌。
夜幕降臨,我們不知不覺來到了沙面島,歷史上的沙面島在鴉片戰(zhàn)爭后被英法占領(lǐng),淪為列強租界,這段歷史為沙面島留下了包括哥特式、巴洛克式、券廊式在內(nèi)的多種風(fēng)格的建筑,這些建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建筑藝術(shù)的瑰寶。一家餐廳門口的金燦燦的燒鵝散發(fā)出撲鼻的香氣,再次勾起我們一家的“饞蟲”,來廣州,怎么能不吃燒鵝?一例燒鵝、兩只脆皮乳鴿、一盤叉燒再加上現(xiàn)殺的清蒸多寶魚,構(gòu)成了我們豐盛的晚餐。
當(dāng)燒鵝與酸梅醬相遇,便開啟了一場味蕾上的絕妙邂逅。燒鵝那金黃酥脆的外皮,在輕輕一咬之下,首先帶來的是滿口的香脆與輕微的焦糖風(fēng)味,如同初夏晨曦中的一縷陽光,溫暖而明媚。緊接著,鵝肉的鮮嫩與多汁緩緩展現(xiàn),肉質(zhì)細膩,每一口都是對食材本真之味的極致追求。酸梅醬酸甜適中,帶著微微的果香與清新的酸味,巧妙地中和了燒鵝的油膩,為這道菜增添了一抹清新脫俗的風(fēng)味。當(dāng)燒鵝的香脆與酸梅醬的酸甜在口腔中交織融合,那種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味道體驗,讓人眼前一亮,仿佛置身于嶺南的煙雨朦朧之中,感受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咸香與酸甜之間的微妙平衡。真所謂“來廣州不嘗燒鵝,等于沒來過廣州!”而這份獨特的味覺享受,正是廣州美食文化的一個縮影。
這里就是荔灣,一個以美食寄托著老廣州人美好回憶的老城區(qū),在這里,美食不僅僅是一種滿足口腹之欲的存在,而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對過去的思念。都承載著廣州人對生活的熱愛與執(zhí)著,對傳統(tǒng)的尊重與堅守。

作者簡介
曹翰宇,安徽望江人,一位90后文學(xué)愛好者,目前在安慶市工作。他曾以《回家》一詩在第九屆相思湖全區(qū)大學(xué)生現(xiàn)場作文大賽中榮獲二等獎。目前有作品刊登于“安徽詩歌”“同步悅讀”“雷池詩社”“望江周刊”等媒體平臺。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