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招商銀行發(fā)布了財報以后,就火速沖上了熱搜!

招商銀行人均薪酬降至60萬以內(nèi)”這一條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你說搞笑不搞笑,沖上熱搜的竟然不是“沖上60萬”而是“降至60萬以內(nèi)”。

招行財報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招行員工11.72萬人,員工費用680.9億元,人均成本58.1萬元。(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jīng)是招商銀行員工費用連續(xù)兩年下降)

簡單把員工費用除以人數(shù)就得出來媒體所謂的“薪酬”。

這可把銀行人害慘了啊?底下的評論全是銀行的收入怎么那么高啊,何不食肉糜之類的話。

這真是高級黑,把廣大銀行人放在火爐上面烤!

要是廣大銀行基層整體有那么高,也就算了,被說說也正常,但是是廣大的銀行人沒那么高啊,有些效益差的,養(yǎng)家糊口都難,還高薪。

現(xiàn)實是大家目前都處在水深火熱中,還面臨著不斷降薪的風險。

所以有幾個問題必須要說明下:

第一,人均成本不等于人均薪酬。

媒體信息的來源就是銀行財報,就是簡單把員工總體費用除以人數(shù)而得出來的結(jié)論,可這明顯不正確。費用不僅僅包括了員工的薪酬,還包括了給員工的培訓,保險等其他一系列費用,不知道什么時候財務(wù)就把一些費用算在了員工頭上,而員工根本不知道。

對于大部分員工來說,能拿到這一半的數(shù)字就樂開花了,有一半嗎?

對不起,也沒有。

第二,平均知道啥意思不?

我和馬云兩個人的平均資產(chǎn)還幾千億呢!我驕傲了嗎?招商銀行行長年薪公布出來是296萬,我一個員工就算它4萬,一平均好家伙年薪150萬。這我上哪說理去?

剩下的這些,是你媒體補給我還是誰補給我?

所以,人均這個東西,很多時候都是沒有意義的。

第三,招行人均不等于其他全國基層銀行人均。

有人肯定會說,就算沒有58萬,打個對折29萬也很高了啊。

首先,招行的薪酬體系在全國整個銀行界確實算得上第一梯隊了,收入相比較于其他銀行確實高,這個不否認,尤其是跟一些地方的國有銀行比。

但是我們大部分的基層銀行人,同樣的兢兢業(yè)業(yè),同樣的廢寢忘食,確實就是拿不到那么高的工資和獎金,大部分的也就是工資幾千塊錢,可能有時候養(yǎng)家糊口都還要向老父親老母親去要點,活的很拮據(jù)。

第四,縱向比較才是有意義的。

在招行今年凈利潤還是正增長的情況下,招行的人均費用已經(jīng)是兩年降了。這減少的是誰的錢,想想就知道了。

員工基層到手的錢是不是少了很多?你去問問銀行人就一目了然。

縱向比較,數(shù)字變大了是真的增了,數(shù)字變小了,是真的降低了,但是這個具體的數(shù)字沒啥意義,增減幅度還是有意義的。

最后,我想說的就是,別給銀行拉仇恨啦,尤其是基層銀行人,他們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這樣引起矛盾和對立面有啥意思呢?

隨著科技發(fā)展,“降本增效“,我們很多銀行人”5+2”“白+黑“的干,也就是混口飯吃,不求吃飽飯,只求餓不死,至于發(fā)財,那真的是說笑了。那么大的工作壓力,賺的卻是賣白菜的錢,換成是你,你早就不干了。

所以58萬,60萬,甚至100萬也罷,這些都和基層銀行人沒啥關(guān)系。

但每當輿論說銀行薪酬高的時候,最最受傷的卻永遠是那些擋在領(lǐng)導面前的基層一線銀行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