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今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之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去世,享年90歲。
這位出生于以色列、在戰(zhàn)火中長大的學者,將畢生精力投入到了對人性的研究當中。他被認為是繼弗洛伊德之后、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
2011年,卡尼曼出版了他多年研究和思考成果的集大成之作《思考,快與慢》。
在這本書中,卡尼曼提出,大腦有快思考的系統(tǒng) 1 和慢思考的系統(tǒng) 2。
看到憤怒的臉,瞬間就能判斷情緒,這是系統(tǒng) 1 在無意識 “搶答”;計算難題時絞盡腦汁,便是系統(tǒng) 2 在 “登場”。
系統(tǒng) 1 反應快,卻容易被成見左右,以至于易犯系統(tǒng)性錯誤,比如:只聽說某人聰明堅強,就認定其能當領導,全然不顧后續(xù)可能出現(xiàn)的負面情況。碰上復雜問題,系統(tǒng) 1 還會 “偷工減料”,讓決策滿是偏見。
系統(tǒng) 2 夠理性,可又十分懶惰。但執(zhí)行特定任務時,會立刻開啟 “高能模式”。
以 “加 1”“加 3” 任務為例,數(shù)字從簡單變得復雜,我們會明顯感到思考難度直線上升,與此同時,瞳孔也會不自覺擴散,這正是大腦在全力運轉的直觀信號。
那么,在決策上,他們會帶來什么誤導?
1. “結果偏見”:以結果的好壞作為判斷標準
后見之明偏見讓人們以結果論英雄,它導致觀察者不是根據(jù)判斷過程的合理性來評估一個判斷的好壞,而是以結果的好壞作為判斷標準。
2.光環(huán)效應:一點好,其他也都好
此外,“光環(huán)效應”也僅憑一點好,就推斷其他方面也好。以至于將因果關系拋到腦后。
3. 會撒謊的直覺:無牢靠規(guī)律勿信直覺
事實上,在缺乏規(guī)律的環(huán)境中,直覺并不可靠,人們卻過度依賴。規(guī)劃謬誤則讓我們盲目樂觀,忽視競爭風險。因此,在環(huán)境缺乏牢靠的規(guī)律時,不要相信直覺。
如果主觀自信不可信的話,我們該怎樣評估直覺判斷的有效性呢?
① 一個可預測的、有足夠規(guī)律可循的環(huán)境;
② 一次通過長期訓練學習這些規(guī)律的機會。
4. 控制錯覺:另外一種樂觀的偏見
規(guī)劃謬誤只是普遍存在的樂觀偏見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只重視自己已知的,卻忽視自己未知的,因此我們對自己的信念過度自信。在決策時沒有將競爭因素考慮在內,因為困難的問題再次被簡單的問題替代了。
事實上,一些創(chuàng)新型企業(yè)的失敗標志著新的市場需要更有能力的競爭者。
制圖 | 高級筆記達人 鵝妹子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