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廣州開發(fā)區(qū),一場跨越26年的新能源轉型的產業(yè)敘事正在上演。
1999年3月26日,廣汽本田首臺國產 雅閣 ( 參數 丨 圖片 )駛下生產線,開啟了本田在中國汽車市場的新時代;26年后,純電SUV P7從全新新能源工廠下線,標志著這家合資巨頭正式完成從“燃油經典”到“智電先鋒”的轉身。

這一轉身絕非偶然。在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60%的當下,廣汽本田的轉型路徑,既是對市場轉型的響應,更是對用戶需求的深刻洞察。
廣汽本田的轉型力度有多大?筆者發(fā)現,從數智工廠的“極致效率”,到P7車型對純電痛點的全面擊破,廣汽本田新能源的轉型實踐,本質上是一場關于智能制造與消費體驗重構的自我革命。
廣汽本田將重新定義
新能源汽車的“品質標準”
在傳統(tǒng)汽車工業(yè)中,品質往往與工匠精神綁定;而在新能源時代,品質的底層邏輯已被數智化技術徹底改寫。廣汽本田開發(fā)區(qū)新能源工廠,正是這一變革的集大成者。
筆者在參觀廣汽本田工廠的過程中發(fā)現,現如今的工廠已經完成了從“人控”到“智控”的范式躍遷。
廣汽本田新能源工廠的四大車間(沖壓、焊裝、涂裝、總裝)深度應用了30余項全球領先工藝,其核心在于通過“數據貫通”實現“制造革命”。
在沖壓車間,全伺服生產線以3.75秒/件的速度沖壓零件,機器人100%自動裝箱,AGV物流效率提升25%;
在焊裝車間,焊接已經實現了100%自動化,AI視覺檢測確保焊點100%合格,相當于為車身“拍CT”;
在總裝車間,自動化率高達30%,而行業(yè)平均僅10%,三維視覺定位技術讓零部件裝配精度達到毫米級。
更關鍵的是,工廠通過MES系統(tǒng)與全流程RFID技術,為每臺車生成“數字ID”,集成上萬個生產數據,實現從鋼板到整車的全生命周期追溯。這種“一車一檔”的透明化品控,讓“廣本質造”從經驗驅動升級為數據驅動。

廣汽本田新能源工廠的智慧不僅源于本田全球技術積淀,更植入了中國本土創(chuàng)新基因。
例如,焊裝車間首創(chuàng)的AI檢測技術、涂裝車間0.5mm精度的視覺定位系統(tǒng),均融合了華為、科大訊飛等本土科技企業(yè)的算法能力。這種“全球經驗+中國方案”的模式,打破了合資車企單向技術輸入的舊范式,為行業(yè)提供了“反向輸出”的新路徑。
窺一斑而見全豹,如今中國制造業(yè)的競爭力已從“規(guī)模優(yōu)勢”轉向“數據優(yōu)勢”。廣汽本田新能源工廠的實踐證明,數智化不是簡單的機器換人,而是通過數據閉環(huán)重構生產邏輯,讓汽車品質成為可量化、可迭代的智能產物。
廣汽本田新能源的“綠色革命”
中國政府“雙碳”目標的提出,讓碳中和從企業(yè)社會責任升維為生存命題。廣汽本田的零碳實踐,則展現了一家頭部車企如何將環(huán)保壓力轉化為技術紅利。
筆者在參觀廣汽本田工廠的過程中,工程師向我們介紹:
廣汽本田工廠通過“全流程綠色生產+全鏈條節(jié)能降碳”,成為全球首個“零碳”新能源智造基地。
此外,制造材料才進行了“環(huán)保替代”,全球首次使用低VOCs雙組份清漆,車身涂裝100%水性涂料,徹底消除磷、重金屬污染。
不可忽略還有工藝革新,廣汽本田工廠采用AGV干式噴房實現噴漆廢水“零化”,鋯化薄膜工藝讓前處理廢水有害物歸零。
更為重要的是能源重構,廣汽本田22MW光伏系統(tǒng)年發(fā)電2200萬度,余熱100%回收利用,年減碳超1.3萬噸。
2024年12月,工廠獲得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頒發(fā)的碳中和聲明證書,標志著其從“低碳”到“零碳”的質變。

廣汽本田的野心不止于一座工廠。其“2045年全生命周期碳中和”戰(zhàn)略,覆蓋了原材料開采、生產制造、用戶使用乃至電池回收的全鏈條。
例如,P7電池采用12000噸一體化壓鑄鋁殼,不僅提升安全性,更便于拆解回收;供應鏈管理中推行“2S3R”(簡化、小型化、回收、再利用)理念,170余項措施將碳足跡管理延伸至上下游。
可見,碳中和不是成本,而是競爭力。當全球碳關稅壁壘高筑、ESG投資成為主流時,廣汽本田的零碳工廠既是對政策的響應,更是對未來商業(yè)規(guī)則的預判,綠色制造將成為車企全球化的一張“通行證”。
廣汽本田P7的產品戰(zhàn)略
在新能源市場,“豪華、智能、操控”長期被視為“不可能三角”。廣汽本田P7的破局之道,在于以“用戶痛點”為靶心,用技術重塑體驗。
首先,廣汽本田將用三電技術,重新定義“電動駕趣”。
廣汽本田P7的最大亮點,就是成為中國汽車市場續(xù)航焦慮終結者,它采用了90kWh寧德時代電池+智能熱管理系統(tǒng),CLTC續(xù)航650km,-30℃極寒容量保持率86.8%;其三合一電機效率達97.5%,雙電機四驅版零百加速4.6秒,媲美燃油超跑,真正達到了性能與效率兼得。

其次是底盤革命,廣汽本田將用ADS電磁懸架實時調節(jié)軟硬,50:50軸荷比+4萬?!っ?度車身剛性,讓電動SUV也能“劈彎”。這些數據背后,是本田60年后驅調校經驗與寧德時代、博世等頂級供應鏈的深度融合。
最后是廣汽本田P7的智能座艙體驗,徹底顛覆了友商“功能堆砌”的邏輯,而是全面圍繞真實用車場景展開。
在語音交互方面,其AI大模型支持方言識別、四音區(qū)控制,甚至能感知駕駛員情緒。
在智能泊車方面,遙控泊車+自定義車位記憶,能完美解決狹窄車位痛點。
在安全方面,廣汽本田采用了Honda SENSING 360+系統(tǒng)配備13個攝像頭與雷達,CMBS碰撞緩解制動響應速度比國標快60倍。
這一系列配置和設計思路讓廣汽本田P7成為一臺“懂需求”而非“秀參數”的車。
除此之外,廣汽本田還用大量的豪華體驗,給消費者以意外驚喜。
廣汽本田P7采用6㎡隔音材料+雙層玻璃,80dB外界噪音降至32dB,以達到圖書館級的靜謐性。它還采用了SIAA認證抗菌座椅、PM2.5凈化+7種香氛,重新定義“豪華健康”。此外還有大量的細節(jié),諸如頭枕BOSE音響、智能加熱系統(tǒng)、透光數字化紋理,等等。

可見,廣汽本田P7的成功密碼在于“用戶價值優(yōu)先”。當行業(yè)陷入內卷時,廣汽本田選擇回歸本質——用可靠的技術、細膩的體驗和極致的安全,重新詮釋何為“電動豪華”。
尾聲
廣汽本田的轉型,為中國汽車工業(yè)提供了三重啟示:
首先,智能制造不是替代人力,而是通過數據閉環(huán)讓“品質”可追溯、可進化;
其次,綠色工廠既是社會責任,更是搶占全球市場的戰(zhàn)略卡位;
最后,新能源競爭終將回歸“體驗為王”,技術必須服務于真實需求。
當雅閣的燃油傳奇與P7的電動鋒芒在同一個日期交匯,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家企業(yè)的轉型,更是一個時代的技術敘事——從內燃機的轟鳴到電池的靜默,從流水線的紀律到數據的流動,從對效率的崇拜到對可持續(xù)的敬畏。廣汽本田轉型大戲的高潮,或許才剛剛到來。
《汽車通訊社》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對不遵守本聲明、惡意使用、不當轉載引用《汽車通訊社》原創(chuàng)文章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