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以血緣關(guān)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一直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特征,不僅漢族、滿族等中華民族,甚至周邊的日本、越南等國也深受影響。甚至在現(xiàn)代社會中,尋根問祖之風仍長盛不衰。在民國版《永吉縣志》中,與之相關(guān)的“氏族志”排序靠先,其序言中更是強調(diào)“氏族之重,由來尚矣……述先德則有一家之譜,論世族則成百家之譜”。

原本吉林先民受漢家禮法影響有限,但不乏早早即有宗法意識,在文字未普及之際,就有“結(jié)繩記人”的“子孫繩”出現(xiàn),后來仿效內(nèi)地也有了文字記載的家譜。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鑒于“入主中夏,百十年后,生聚衍蕃”,遂由鄂爾泰等奉敕編纂《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至清乾隆九年(1744年)成書。此書輯錄了當時的1114個滿洲姓氏,為每個姓氏中勛業(yè)最顯著者立傳2240,并“附載”了各姓中的名人4938。以便“后之考史者得有津筏,不但八旗勛舊賴以千古焉”,算是由官方完成的大號“家譜”。

滿語稱姓氏為“哈喇”,作為滿族的發(fā)祥地之一,據(jù)《通譜》所載,許多古老的姓氏都以吉林烏拉為“郡望”發(fā)源。所謂“郡望”也稱“重望”,即某家族在某地人丁興旺,人才濟濟,有很高的聲望。在民國版《永吉縣志》的“氏族表”中,不僅錄有納喇、瓜爾佳、索綽絡等多個家族相對完整的族譜,還附有吉林地方稱“重望”的一些滿蒙姓氏。

其中滿洲姓氏有:瓜爾佳、鈕祜祿、舒穆祿、他塔拉、伊爾根覺羅、佟佳、伊拉里、富察、納喇、顏扎庫、畢魯、庫雅拉、庫雅拉呢瑪奇、薩克達、魯布哩、察、扎思魯里、索綽絡、鄂卓、鄂濟、托闊羅、祿葉勒、赫舍里、額哲特、烏扎拉、那木都魯、喜塔喇、完顏、扎庫塔、郭絡羅、兆佳、葛哲勒、棟鄂、嵩佳、覺羅、阿顏覺羅、吳扎庫、吳爾古禪、臺禇勒、寧古塔、費莫、戴佳、馬佳、珠爾格德。蒙古姓氏有何圖哩、杭阿塔、巴林。納入滿洲的蒙古姓氏:博爾濟吉特。

尼瑪

另外,在吉林地區(qū),還存在有大量滿蒙普通姓氏,民國版《永吉縣志》中也有補錄。其中滿洲姓氏中的托爾佳、巴雅拉、阿哈覺羅、覺爾察、性(興)佳、烏雅,以及蒙古姓氏的莽努特、伍彌特等,在歷史上不僅族系龐大,且涌現(xiàn)出許多著名人物。

從晚清開始,由于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吉林地區(qū)與內(nèi)地的聯(lián)系愈發(fā)緊密,域內(nèi)的滿族人漢化進程加速——此時不僅日常語言漸漸放棄了滿語,一些家族也開始使用漢姓。進入民國后,滿族姓氏陸續(xù)漢化,或取原有“哈喇”的含義,或取漢字書寫“哈喇”的首字,或取“哈喇”的諧音,或者放棄哈喇取某位長輩名字首字(如鐘穎的后人有以“鐘”為姓氏),情況非常復雜,在民國版《永吉縣志》中附有一篇《滿蒙形式譯文表》,羅列了一些與原有姓氏有關(guān)的漢化情況。

當然這個表格介紹的比較簡單,如滿洲八大姓之首的瓜爾佳氏,本身族系龐雜,史料中還出現(xiàn)過郭勒家、關(guān)佳、卦勒佳等諸多姓氏寫法,又有蘇完瓜爾佳、納音瓜爾佳等區(qū)分,足見族源繁復。在民國版《永吉縣志》只記載“滿洲瓜爾佳氏為關(guān)姓”,顯然也不夠全面,如吉林地區(qū)的瓜爾佳氏也有改姓“羅”的分支,即民間稱謂的“羅關(guān)”。

除瓜爾佳氏之外,其他情況如下:

陳滿州鈕祜祿氏為郎姓,陳滿州瓜勒佳氏、博依琿氏為關(guān)姓,

滿洲舒穆魯氏為徐姓,陳漢軍馬佳氏為馬姓(原為回族),

佛滿洲他塔喇氏為唐姓,滿洲舒舒覺羅為邁姓,

佛滿洲佟佳氏為佟姓,滿洲納喇氏為那姓,

新滿洲伊拉里氏為伊姓,新滿洲顏扎氏為鄢姓,

陳滿州薩克達氏為駱、祖、海三個姓氏,滿洲庫雅拉氏為徐、張、洪三個姓氏,

滿洲烏蘇氏為吳姓,滿洲察為楊、倪兩個姓氏,

尼瑪

新滿洲伊爾庫勒氏為趙、伊兩個姓氏,漢軍章佳氏為章姓,

滿洲扎思瑚理氏為張姓,滿洲索綽絡氏為索姓(另有改為曹姓),

滿洲鄂濟氏為鄂姓,陳滿州吳魯氏為吳姓,

陳滿州扎拉里氏為張姓,滿洲鄂托氏為敖姓,

滿洲洪吉理氏為洪姓,新滿洲尼奇理氏為尼姓,

滿洲卦爾察氏為關(guān)姓,陳漢軍洪佳氏為洪姓,

滿洲圖門氏為萬姓,蒙古克爾德氏為克姓,

漢軍武佳氏為武姓,蒙古烏蘇氏為孟姓,

漢軍崇古喇氏為叢姓,陳漢軍朱佳氏為朱姓,

新滿洲瑚雅拉氏為胡姓(疑即庫雅拉氏),漢軍高佳氏為高姓,

新滿洲吳察喇氏為吳姓(疑即烏扎拉氏),陳滿州烏雅察氏為吳姓,

漢軍費佳氏為費姓,蒙古莽果氏為莽姓,

陳漢軍申佳氏為申姓,陳漢軍瑚佳氏為胡姓,

滿洲拜察氏為白姓,新漢軍郎佳氏為郎姓,

陳滿州祿葉勒氏為葛姓,新滿洲赫舍里氏為何姓,

滿洲亨克勒氏為何姓,陳蒙古白爾佳氏為白姓。

伊爾根覺羅氏為趙姓,滿洲富察氏為傅、李兩姓。

事實上,民國版《永吉縣志》的記述只是晚清以來吉林地區(qū)滿族、蒙古族旗人更改漢姓的一部分內(nèi)容,其中許多家族姓氏的變遷并沒有被錄入書中,如漏掉了改為吳姓的烏雅氏、烏定克氏;對一些族系龐雜的姓氏出現(xiàn)的特殊變化也沒有記錄,如納喇氏中就有改為錢姓的葉赫那拉氏分支等等。研究空間仍很巨大。畢竟在當代的吉林,舊時的宗法制度雖早已灰飛煙滅,但姓氏文化仍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蘊含的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是了解滿族、蒙古族、漢族在邊疆地區(qū)發(fā)展史和文化史的重要途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